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生的書店》三一一災後的人文風景變異:專訪行人總編輯周易正

(2014-06-15 17:52:26)
标签:

杂谈

採訪、撰稿:詹欣穎

攝影:兄弟項

 原文網站: http://www.biosmonthly.com/

福島核災發生至今,已逾三周年。無論在環境、經濟、社會上,皆帶來極大的震撼與變動,更引起諸多爭議討論,成為這片土地上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關於核災,行人文化實驗室相繼出版了《被遺忘的動物們》、《依然在等待的動物們》以及近期的《重生的書店》,讓大家看見災後不同面向的社會景觀。

http://s12/mw690/001SOz3cgy6JHeYPIrV1b

行人文化實驗室的周易正總編輯,長期關注核電議題,從不同的角度看見事件的真實性,讓議題顯得更逼近、更巨大。對於核電,多數人從它的安全性著手討論,「行人」卻從生活面出發,觀察核災實際發生後,對當地生活造成的改變。《被遺忘的動物們》二書,記錄了平常被視為親人的動物,在災後陷入比人類更慘絕的景況;《重生的書店》則討論了所有愛書人最切身的議題。「我的生命被兩個東西填滿,一個是貓,一個就是書。」周易正說道,「對出版社來講,書就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書店遇到核災會面臨什麼狀況?特別是在『紙本書的存在意義』越來越被質疑的今日。這本書一方面延續災後生活變異的呈現,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災難發生時,書的價值是什麼?」

http://s3/mw690/001SOz3cgy6JHeTJjfIa2

 書成為「生活必需品」

在《重生的書店》中,最令人訝異的莫過於災區民眾對閱讀的渴望。大部分在災後緊急重建、開張營業的書店,都湧入了大量的客人,就算沒有最新一期的雜誌,民眾還是搶著購買各種書籍。閱讀是一種興趣,而興趣又是生活遇到困難時最先放棄的選項,周易正說:「我們都相信書不是必需品,但災後的條件卻讓紙本書展現了平常所意識不到的功能,這也是特別令我們感動的地方。」

書中這樣描寫道:「體育館是個開放空間,災民毫無隱私可言,裡頭只有一台電視,成天播放地震新聞,根本無法讓人靜下心來。這個時候如果有一本書,每個人就能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世界裡。無論是週刊雜誌或繪本都好,避難所最需要的就是書。」在所有網路、電訊都喪失的環境裡,書變成唯一的出路,帶著每個驚惶的心靈,回到有書陪伴的、自己的空間。

重生的書店,重生的希望

重建的過程中,實體書店也顯現出以往不被察覺的意義。針對實體書店的特色,周易正說道:「它具有一種特別的氛圍——瀏覽性,是目前網路平台所無法完全取代的。人們上網路尋找特定的書,實體書店卻可以讓你得到意料之外的收穫。從逛書店的樂趣就可以發現,不同書店有不同的風景,讓各式出版品公平競爭,呈現無可取代的多元性和多樣性。」任何人都可以走進書店逛上一整天,不需要理由,不需要目的,因為書店裡什麼書都有,因為書店是為所有人準備的。

「至少先把燈打開再說。」相馬市的丁子屋書店老闆在重建之初,堅決地說道。恢復營業並不是為了賣書或其他商品,而光是「書店有開」這件事,就足以產生價值。災區重建是一條艱困而漫長的路,書店做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恢復營業代表著一步步擺脫浩劫、走回正軌。在一片死寂的災區中,書店溢出亮晃晃的光,標誌著平靜的往日。

http://s11/mw690/001SOz3cgy6JHeWMXN06a

 責無旁貸的地區出版社

核災後,日本的地區出版社以記錄當地災情、為當地災民發聲、強化地方觀點為己任。災後一個月內就結集各方資源,找來好幾位具當地背景的作家,出版了厚厚一本雜誌,不僅對當地有意義,更引起全國的關切。周易正有感而發說道:「這個現象對我來講特別深刻,它呈現了日本和台灣的一個重大差異──台灣沒有地區出版社。日本不僅有地方出版社,還具備了『為地方發聲』的精神和意志,我非常欽佩。另外,日本書店的地方性很重,書店會很有意識地把地方出版品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台灣,各地的區辨性很小。我認為台灣出版社會處理的主題都太相像了,包括我們自己,能不能將地方議題處理成全台灣的議題?這件事在出版界真的沒什麼人做,也讓我們非常警惕,未來希望能盡量朝這個方向努力。像台灣這次的太陽花學運,其實產生非常多有趣的表達方式,這些具原創性的力量,實際做起來不會遜於日本。」

令人驚訝的使命感

災後因為道路坍方、輻射外洩、資訊聯繫不易等問題,讓書店的重建雪上加霜。靠著各業界強烈的使命感,彼此協調、團結合作,才能讓好不容易出版的書本順利送到讀者手中。尤其當時在大槌町災區,為了即將新開張的一頁堂書店,它的通路商經理石川先生甚至到學校、圖書館等各機關拜託,動用整個社區的力量,只為了讓書店存活下來。「這樣的價值,我們在台灣沒有看到過。」周易正感嘆地說:「一直以來,我們看到日本在文化價值上的重視。以書為例,像現在日本捷運上仍然有不少看書的人,他們對紙本書的重視比我們多。當然,這無論在經濟面、文化面上都是很複雜的問題。」

面對議題,提供多元觀點

三一一過後,由於餘震不斷,加上各核電廠停機安檢,日本透過民眾及企業節電和其他發電方式,正走向零核電狀態。目前,台灣社會對核能議題仍然沒有共識,周易正表示:「從出版社的角度,我們盡量中性處理,提供多元觀點。希望我們的書不要只在某一立場中互相傳遞,而要能向外擴散,藉著不同面向的思考,滲透到不同族群中,轉了一圈再把反核議題帶進來。」

《重生的書店》記錄了遭受海嘯重創的三陸沿岸,以及福島縣與仙台市的書店、出版社、報社、印刷廠等災後重建的過程。災難帶來變動,人們依舊面對生存,而書本,毫無疑問是生存的一部份,是建構日常的支柱,是一道「追尋希望的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