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灣文學之夜

淺水灣文學之夜 把酒誦詩 U Travel 原文網址: |
文學徑淺水灣段 下周揭幕
以多位知名文人在港經歷為背景而設的「南區文學徑」預計今年落成,本月23日(周六)將舉行「淺水灣文學之夜」,請來中外詩人朗讀詩歌,為首先落成的淺水灣段揭幕。文學徑由南區區議會統籌。
「文學之夜」邀請包括內地詩人鄭單衣、王良和、香港詩人飲江,旅港美國詩人及藝術家思樂維(Madeleine Marie Slavick)、埃及詩人及小說家顧德(Sayed Gouda)、英國詩人馬路遙(Martin Alexander)以及加拿大作家、詩人Akin Jeje等,朗誦中外著名詩人的愛情詩歌和自己的作品,在淺水灣沙灘與文學愛好者分享文學著作,一起品嘗美酒小食。
文學徑淺水灣段記錄作家張愛玲、蕭紅的足迹,其中張愛玲的成名作《傾城之戀》,就是以淺水灣酒店為背景,描述白流蘇和范柳原的愛情故事,雖然酒店已改建,只在原址仿建露台餐廳,但仍保留范白二人邂逅的場景(活動查詢電話:2557 7999)。
日期 | 2013 年 3 月 23 日 |
地址 | 淺水灣沙灘 |
都市日報
張愛玲繼續過度曝光
張愛玲姑姑曾說她事無大小都不必要地secretive(故作神秘)。不過隨着近年《小團圓》、《張愛玲私語錄》等遺作問世,張愛玲也如《色,戒》裏的王佳之般,坦蕩蕩於人前,有福的當然是張迷了。不過,作為不做文學研究的讀者,享受完偷窺之快後,只覺歡喜又鬱塞。在驚嘆我們屍骨已寒的祖師奶奶,原來早已在一支筆下生出兩生花的同時,更好奇的怕且是事先張揚的45萬字私信和未完成的小說將何去何從?
文/攝:Marty (部分照片由被訪者提供)
2010年,張愛玲遺產繼承人宋以朗從父母(宋淇和鄺文美)和張愛玲600多封50多萬字的魚雁中,選取5萬字出版《張愛玲私語錄》,「用事實澄清」其父母才是張愛玲最親密的朋友。可是,兩年過去,張愛玲傳記也沒有推陳出新為宋淇伉儷「平反」,對此宋以朗則這樣解讀,「明知仲有45萬字喺外面,寫篇傳記全部係揣測,到時唔知點死囉,怕囉。」說完,哈哈笑了兩聲。那麼,會否自己動手替張愛玲出傳記?他即時耍手擰頭,「我自己絕對唔會寫,將來嗰50萬字出版咗,我就做咗應該做嘅嘢。」
《色,戒》就是《Shanghai Loafer》?
目前,宋以朗正日以繼夜整理餘下的書信,他表示「會全部出晒」,至於幾時兌現仍是未知之數,不過他即將二度公開張愛玲與父母的私語。宋以朗表明,餘下書信內容主要圍繞文學和業務等方面,某些更是「講出嚟一個仙都唔值,但大家通通都搞錯」的資料,對張學的研究有一定幫助,並可掃清一些解讀的誤解,其中一項便與《色,戒》有關。宋以朗指出,外間都以為張愛玲有一篇沒寫成的小說《Shanghai
Loafer》,單是名字就有多個翻譯,如《上海閒人》、《上海白相人》、《上海懶漢》等。可是,在1982年,張愛玲寫給宋淇的信中就表明,《Shanghai
Loafer》實為《色,戒》的臨時名稱。「因為呢個故事係我爸爸話畀佢知嘅,而佢亦很喜歡呢個故事,很想寫。但係佢覺得自己不勞而獲,就用loafer來笑自己。」聽到這裏,真希望時光倒流,《張愛玲私語錄》能讓這些資料率先曝光,為張迷解難。
英文遺作《少帥》將出版
書信結集出版日期未明,同樣需要等待的,還有張迷的另一懸念《The Young
Marshal》(《少帥》)。這篇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感情開展的英文小說,由1961年開始醞釀,並寫於1963至1964年間,是她「非常投入」的創作。這個未完的故事雖然只寫了3萬字,裏面卻有「40、50人出出入入,而且全部人都係中文名。美國人見到都怕。」不過「《少帥》未能出版係因為歷史太複雜,美國人跟唔上。」宋以朗還透露,與遺作《雷峰塔》和《易經》一樣,《少帥》也將出版中文譯本,但譯者就另覓人選了,至於花落誰家,宋以朗也secretive地說:「目前出版社都未見,要睇返佢哋嘅意見」。
張迷都是字迷,對於張愛玲作品的一字一句都特別斟酌,翻譯她的作品可謂吃力不討好。不翻譯一勞永逸豈不更好?不過面對廣大中文讀者,宋以朗還是照顧周到。據宋以朗所說,「《小團圓》嘅台灣版已經去到27印。新經典亦指出張愛玲作品已累計賣出360萬本。」張愛玲的讀者群真的不能小覷。至於遺作的具體銷量,宋以朗只說,「唔清楚!」然後頑皮的吐了吐舌頭。
宋以朗和宋淇伉儷作為張愛玲不同時代的經理人,投換張愛玲的一句話就是,他們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我們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說一聲,謝謝。受益於合法的私隱買賣,付出一點金錢,就能買到張愛玲的八卦,我們實在賺到便宜了。
想了解張愛玲傳奇的一生,可留意3月23日舉行的「淺水灣文學之夜」。屆時淺水灣露天影院將首播《張愛玲的香港故事》電影短片,宋以朗亦參演其中,親身公開張愛玲的絕密手稿,讓大家更完整地認識張愛玲。活動免費開放予公眾人士。
(查詢:2557 7999)
淺水灣文學夜 漫步蕭紅世界
http://l2.yimg.com/bt/api/res/1.2/VdBASy62xhtUpIsc.2H2Lg--/YXBwaWQ9eW5ld3M7Zmk9Zml0O2g9NDI-/http://media.zenfs.com/zh_hant_hk/News/logo/singtao/st2.gif星島日報(綜合報道)文學中浪漫的情感,可幻化為優美的圖畫,Elsie知道,南區區議會將舉辦「鳥語花言在春日--淺水灣文學之夜」的活動,更特別籌劃公共藝術計畫,由本地藝術家帶領十五位中學生,以文學作品為題材,運用斑爛的色彩,說出詩句浪漫細膩的情感,又製作倒轉的鳥籠藝術品,借此表達居港才女蕭紅的一生,打造滿載詩意的南區文學徑。
「鳥語花言在春日--淺水灣文學之夜」由南區區議會與2013南區旅遊文化節籌備委員會、南區民政事務處及英皇集團合辦,並跟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籌劃「鳥語花言在春日公共藝術展覽」,主題圍繞世界各地的經典愛情詩句,以及兩位女作家張愛玲和蕭紅的故事,由本地藝術家陳盈敏帶領十五位中學生,創作具文學意境的藝術品,為淺水灣的麗海堤岸路添上藝術色彩。
Elsie看過蕭紅的作品,譬如〈砂粒〉、《呼蘭河傳》,深深感受到她的憂愁和孤獨,她的一生甚為坎坷,一九四二年在香港病故,那年她才三十一歲,她曾說過,「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會掉下來。」話中充滿鬱鬱不得志的感歎,藝術家陳盈敏以「命運、愛、思念、流離、生命」幾個關鍵字,創作一個倒置的鳥籠,表達蕭紅一生的經歷和追求。
陳盈敏同Elsie講,「鳥」跟蕭紅很有淵源,她渴望自由,卻又充滿無力感,在當時的環境,她堅持走文學道路,更無懼挫折追求真愛,這位女性獨特勇敢,一生充滿傳奇,「蕭紅就像一隻鳥,她宛如活在鳥籠中,渴望自由,而我特別把鳥籠倒置,轉化她負面的人生觀,隱喻人可突破困境,以不一樣的角度看愛和思念,並走出籠外,看見完整的人生。」
她續說,「除了創作鳥籠藝術裝置,我還設計了數十件鳥形雕塑,讓學生在雕塑上繪畫『詩句』,我選擇蕭紅長組詩〈砂粒〉的兩句,『蜘蛛晚餐的時候,也正是我晚餐的時候』,以淡黃色象徵黃昏,再畫上不規則的蜘蛛網,把文字轉為平面圖,讓參觀者更了解詩中寂寥的氣氛,而學生則可從中外詩人的作品中,挑選最有共鳴的一句,創作最少三隻鳥形雕塑。」
Elsie早前便看過學生製作雕塑的情況,參與學生一邊翻看詩歌,一邊繪畫各色各樣的雀鳥,其中兩位是協恩中學中四級的劉靖藍和袁靖媛,她們笑言,文學是藝術的一種,從詩詞的意境中,自然浮現一幅圖畫,她們就把圖像抓緊,再用色彩重現那份感情。
靖藍選擇狄蘭.湯漢斯(Dylan Thomas)的作品〈通過綠色的莖管催動花朵的力〉,繪畫三隻鳥形雕塑,她笑言,「這一首詩以愛情為題,詩人運用大自然的意象,表達他從愛情中經歷的傷害,我抽用詩中『玫瑰』、『泥土』、『群星』幾個詞語,在鳥身上用紅色作為底色,再畫上荊棘,既象徵玫瑰的形象,又表達愛情雖然浪漫,卻容易使人受傷。另外一隻鳥就運用藍色作底色,添上黃色的星星,表達每段愛情都很珍貴,受傷使人成長。」
靖藍就選了奧塞烏斯.埃利蒂斯(Odysseus Elytis)的〈瘋狂的石榴樹〉,她笑言,「這首詩很有活力,石榴樹的生命力令周遭變得動起來,我眼繪畫樹根的條,因為樹根是樹的生命泉源,不斷的延伸到泥土,代表生命無限擴展,當人遇到困境時,應發揮力量,令自己活起來。現在最困擾我的是學業壓力,面對文憑試和家人期望,令我感到壓抑,那時候我會以鮮艷的顏色,繪畫開心的畫面,整個人自然開朗起來。」
文學和繪畫相輔相成,靖藍稱,美術跟文學同樣展露情感,文人以文字表達,畫家則用圖像,以蕭紅的詩句為例,「蒙古的草原上,和羊群一同做夜夢,那麼我將是個牧羊的赤子了」,詩句優美活潑,整幅圖像也活現眼前,「我認為詩和畫能互相補足,看過圖像的人,會更了解詩的意境;讀過文字的人,更體會圖像的意思,平日我除了繪畫,也會用文字記下心事,一字一語都是成長的歷程。」
她續說,「我往常喜歡素描,並以寫實風格為主,是次活動打破繪畫風格的限制,文學作品的意念較為抽象,要在詩句中找出靈感,需要投入詩人的感情世界,這技巧提升我對藝術的領悟。」
Elsie提提大家,「鳥語花言在春日--淺水灣文學之夜」將於下周六(二十三日)在位於淺水灣觀海亭側的「南區文學徑」內舉行,而公共藝術展覽則同於當日開始,展期為一個月,讀者可一同參與,感受濃厚的文藝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