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看見士林夜市的髒亂嗎?
(2010-10-22 13:55: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張典婉心情 |
沒有人看見士林夜市的髒亂嗎?
當台北四處看見-美麗的力量,為花博會使勁呼喊;觀光局卯足了宣傳力道,大家票選十大夜市,在士林夜市電箱上,處處看「見美麗的力量」口號,報上也屢屢見到台灣觀光局,極力推薦老外必來的士林夜市,但是士林夜市真得值得大家來觀光嗎?
這幢老舊建築,白天是菜市場,晚上,從承德路方向走進,只會聞到白天留下的雞鴨魚腥味,在空中流竄,白天的熱烈交易;到深夜,還遺留著白天市場菜味,腐朽、霉味,穿越這些腥味,就是灯火通明,號稱台灣美食聚焦的觀光十大景點。樓上還當停車場,樓下是小吃,廢氣四竄。
我不知道這樣的美食區裡有什麼的衛生?或是美食環境?會吸引觀光客與陸客一再重遊,在觀光局的官方網站上這樣介紹士林夜市:集合大江南北小吃,包括西式牛排、鐵板燒、紅油抄手、大餅包小餅、刀削麵、豬肝湯、花枝羹、蚵仔煎等,是觀光客必到的夜市之ㄧ。在甚至強調台灣夜市,是小吃文化的代表,遊客可以從小吃文化認識不同文化特色與典故。在大部份台灣的旅遊介紹中,一再推薦大家一定要去士林夜市
在萬頭竄動的人潮中,每個人專注抬頭看蚵仔煎、鐵板燒、或是大餅包小餅的店招,不過號稱觀光夜市的台灣美食大本營,很少看見英文或是日文的介紹,更看不出在這些小吃中,那裡可以讓觀光客看見台灣的美食文化特色,只有一、二家附有彩色影印的菜單註明了英、日文,其實對外國觀光客來說,夜市店招如同無字天書,在沒有空調的餐飲環境中,大家得在擁擠的空間中,坐著簡陋粗俗的紅色塑膠椅,忍受汗流雨下的用餐區,手上揮舞著免洗筷,免洗杯。一位大陸朋友曾經很委婉的說「這場景好像我見在小時候的家鄉吃東西!」還有位大陸朋友更說「我們的二、三級城市也是這樣!」美國的朋友更直言-士林夜市像極了越南。
的確,腳下踩著黏答答的地板,靠著廁所是噗鼻而來的異味,不時傳來觀光客的驚呼,因為幾隻老鼠正在玩著捉迷藏,蟑螂四處遊走。還有洗碗工,就大剌剌地在客人前面洗碗盤,桶子裡是從來不換的肥皂水,冒著白泡泡的全是塑膠碗盤,有些店家懶得洗碗,就把熱騰騰的蚵仔煎或是天婦羅,順里成章的扔在塑膠盤上的塑膠袋,端上桌。
我不知道觀光客們吃了什麼感覺?有排小吃區還靠著公廁的牆上放上幾緊張桌椅,這就是台灣人的小吃文化?或是生活美學嗎?難道台北市政府,或觀光局的上級指導單位,對這樣的場景視為台灣小吃文化的代表?或著認定庶民文化就是這樣呢?
再說這裡是號稱觀光勝地,大部份夜市小販多數面不會英日語,連年輕人都無法用簡單的英、日語介紹自家產品,更不用說是介紹小吃的文化故事了,記得曾多次逛士林夜市,總是會看見許多外國人比手劃腳:只為了買杯果汁,當過幾次翻譯後,不過是讓外國朋友吃了幾杯苦瓜汁、西瓜汁與椰子汁,順便介紹了台灣的蔬果特色,我問年輕的店家,怎麼不學簡單的英文呢?可以介紹台灣小吃與特色呀!這位正妹的回答竟是:我英文不好吔!
在國外逛過一些市場,卻是令人再三流連,如西雅圖的派克市場
倫敦的柯芬花園(covent
在大家迎接花博的熱勁與大陸觀光客蜂湧的觀光熱潮中,我不知道美麗的力量在那裡?一個號稱可以吃到台灣小吃文化的亮點,卻是如此不堪的腐臭粗俗,再好吃的美食也會打折呀!當餐飲遂漸成為文化消費主流,餐飲空間實踐的在地文化特色,成為世界各國觀光導覽重點。台灣各個角落都有令人驚艷的美食空間與餐飲文化,我們如何讓觀光客看見台灣小吃的魅力?
花點心思整頓美食空間;營造台灣小吃特色的衛生與環境,灯光、空調重新規劃,符合現代感與台灣特色的食具與桌椅,四週佈置美麗的花草,再為小販們開一些簡單的英、日文課程,為所有攤位設計各具特色的中英、日、韓菜單,如同交通部為運將們開辦簡單英文課,替提升台灣觀光環境的友善指數加分不少,否則真看不出來士林夜市,會讓人看見美麗的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