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客家菜 聽客家事part 2

(2010-10-22 13:10:50)
标签:

文化

分类: 張典婉文化
2009-03-14 10:46 迴響:1點閱:3395

 

在客家庄裡常有人說客家美食,到了客家村不吃這些似乎就白來了.客家地區行之有年的四炆四炒,可說是客家族群的視為宴客菜單的主菜,更是饕客們的最愛。四炆:豬肚酸菜湯、客家爌肉、排骨炆菜頭、肥湯炆筍乾;四炒:客家炒肉、薑絲炒大腸、豬旺炒韭菜、豬肺鳳梨炒木耳(俗稱鹹酸甜)

這些食材不是客家獨有,卻和客家生活息息相關,過去客家人在窮困的環境中創造的美味,不值錢的豬隻內臟、血液,都變成餐桌上的佳餚。炒和炆的手藝也和生活有關,客家炒肉原先只是把剩菜剩肉和在一起下鍋,增加香味:“炆”是指大鍋烹煮、持久保溫,這也和傳統客家家庭人口眾多有關。綜觀客家的名菜多有易下飯入味香的特色且多能保存,調理一次可吃好幾頓,方便再次取食加熱的特性,而且食材多保有客家人的節儉美德,盡情運用決不浪費,例如客家小炒。

「客家小炒」又稱「炒肉」,先民在拜拜之後,將乾魷魚、肉和一些剩菜全部一起下鍋炒,有時候如果回鑊的機會越多,味道更香更重。現在的客家小炒作法和過去有所不同,人們經濟生活改善,對飲食衛生更加重視,已經不用剩菜和著炒了。即使如此,魷魚、豬肉、和蔥白這些材料,仍遵循傳統不能改變。為了迎合現代人口味,又加上豆干和芹菜入味,更替「客家小炒」美食打響名號!

薑絲炒大腸

動物的內臟雖不值錢,卻是過去的客家人在有限資源的珍饈,畢竟殺一頭豬豈是常有之事?山歌<病子歌>裡,「正月裡來是新年,娘今病子沒人知,阿哥問娘吃麼該,愛吃薑絲炒大腸」懷孕的妻子愛吃豬腸炒薑絲,可見這道菜的歷史久遠!吃過「薑絲炒大腸」的人都知道,嗆鼻的醋酸和上大把薑絲,用以除去大腸騷味,再搭配嚼勁十足的大腸,這等美味成了客家美食中不可缺少的要角,不過也有不同吃法,東勢客家人偏好以蒜葉炒豬腸,新竹新埔則以豬腸塞肉的煙腸出  名,也証明了客家菜因地發展出不同風味的特色。

豬旺炒韭菜

過去惡劣的生活環境,大家沒有揮霍的本錢,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客家人更懂得節儉的道理,客家人在食物上,風乾、醃漬,為的是讓食物保存更久,連動物的血也不能浪費。所以才有這道名菜,過去宰殺牲畜,先把血保留在碗裡,加熱後變成塊狀加以烹煮,血是紅色,見紅就旺是漢族人一般的想法。韭菜則是一年四季皆有的蔬菜,兩種食材合炒,顏色好看又美味,是過去宴客的重要菜色。現在則是豬血塊居多,我們在家或是在外吃自助餐也常可見到這道菜。

鹹酸甜

「鹹酸甜」這等絕妙的形容詞,把「豬肺鳳梨炒木耳」的味道做了恰到好處的描述,因此「鹹酸甜」也成為這道菜的名稱。豬肺目前一般人很少食用,過去客家人絕對不浪費任何可以吃的東西,豬肺雖然稱不上是蓋高尚的部位,但是精明幹練如客家婦女,將豬肺配鳳梨、木耳等加鹽添醋烹煮一番,做成美味爽口又開胃的「鹹酸甜」。

如今很多年輕人根本沒吃過這道客家菜,當然大家不敢吃豬肺也是事實(現代人較少吃內臟了)不過以現代觀點,鳳梨、木耳的酵素兼具殺菌功能,也很符合現代養生原則。我每回下廚做這道菜,食客都會很捧場.

排骨炆菜頭

客家農村春秋二期稻作收成後,一定會在田地種植蔬菜,除了滋養土地外,當然仍以不浪費,以溫飽為目的。

菜頭(蘿蔔)栽種容易,平時多吃蘿蔔據說可以保養喉嚨。冬天休耕期長,接近農曆過年,家戶會加派人手嘿ㄟ嘿ㄟ拔蘿蔔,可說是早期的農業休閒活動。

不管曬乾或是做蘿蔔糕,更重要的是來碗新鮮的「排骨炆菜頭」,過去大家庭人多吃多,往往煮一大鍋放在灶上慢火加溫,可吃上好幾天!“炆”這個手藝,猜想也在慢火熬煮的功夫。

※肥湯炆筍乾

客家人日常飲食中若少了「炆筍乾」,是感覺可惜些;過年的年菜要是少了道「炊筍乾」,只能說這年只過了一半。怎麼說?因為沒吃到這道用汁肥鮮黃的高湯(客家話直稱肥湯)烹煮出的「炆筍乾」, 是怎麼也不算完整的過了個年。

客家婦女把竹筍加工、醃製、儲存,配上過年過節拜拜宰殺的雞鴨,熬出的肥湯和除澀後的筍乾一起慢火炆煮,更顯出溫暖、豐厚。滾燙的湯汁少有蒸氣,增加了年節的氣氛。

豬肚酸菜湯

客家婦女人人皆有一手拿鍋鏟,一手提鋤頭,兩肩扛內外的好本事。客家婦女在二期稻作收成後,利用土地休閒期種植芥菜,收成後加工成「酸菜」、「覆菜」(稱福菜)、「梅干菜」等等儲藏。

和大多數的客家菜一樣,主要食材也是毫不浪費的利用豬隻的內臟(內臟不能做加工儲存)力口以變化為美味的食物,其中「豬肚酸菜湯」又是一絕,酸菜醃的好不好自然影響湯頭的酸甘味,嚼勁十足的豬肚和炒大腸,有人戲稱為客家口香糖。

※客家爌肉

以前養豬是農業社會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孩子就學學費的依靠,少有人會為了口腹之慾和錢做對。一般而言,豬肉比內臟貴,真要有肉吃,就是件大事了!

客家人認為肥瘦兼具的肉才能做出好吃的「爌肉」,做法是經過炒、煮、燒、煨等製作過程,慢火炆煮越久,豬肉才好吃。其實,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爌肉」不是客家人獨有的菜色,如何香而不油,爽口而不膩,才是大學問,對於勞力工作者,「爌肉」的是熱量的來源。

※梅干扣肉

細數出名的客家料理,「梅干扣肉」自然不可忘記,客家人擅長醃漬食物,不管蔬菜或肉類,在巧手DIY下,又成為不同的食物材料。梅干菜就是醃漬後的加工品,家家戶戶都會的手藝,更顯出客家人珍惜食物,絕不浪費的精神,經過特殊處理後,放個一年半載不是問題。

當客家人難得有肉吃時,就可以拿出梅干菜一起料理,經過烹煮,梅干菜的酸甘味和豬肉的香甜相互融合,把梅干菜和五花豬肉一起品味,入口即化,這就是人間美味!

客家人飲食,習慣利用辛香料的味道促進食慾,許多人不敢吃的莚荽(香菜),在客家菜中發揮極至,紅燒蹄膀、客家豬腳、糖醋魚等許多的食物都會加莚荽引味、殺菌;拐絲(紫蘇)除了讓菜色味道更好,又可消除脹氣;七層塔(河洛語:九層塔),味道清新、提神,幾乎每道菜都可見。這些佐料不單出現在客家料理中,但客家人搭配得宜,讓客家菜更形出色。客家人使用辛香料常以功能為導向,除了香氣濃郁能入菜外,若有醫療功效、對健康有幫助,客家菜就更不能沒有它了!

所以當你覺得吃了一嘴油,多呑點香菜幫助消化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