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体的“入律”和“仿古”
(2015-01-06 16:57:14)
标签:
股票 |
歌行体的“入律”和“仿古”
(按:本文已发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5期)
歌行体的“能指”明确并在唐代产生过许多光耀千古的名篇,但其“所指”却往往含混模糊、令人困惑。第一,它与七古的界限模糊不清。第二,一些诗同为歌行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和《长恨歌》),但其“外观”却迥然不同。对于前者,《唐代七古、七言歌行辨体》一文已有辨析①。对于后者,本文拟先试作申说,再分析其语言形式的特点。
现代学者较早论及歌行体的是褚斌杰。他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初唐以后古体诗的发展变化,一是产生“避律”和“入律”两种“变体”;前者例举李商隐《韩碑》等2首,后者例举高适《燕歌行》等5首。二是出现“由古乐府发展而来”的“歌行体”;例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3首②。他在此先举入律古体诗之例是《燕歌行》等5首歌行,后又另列歌行体,这是否有些重复或牴牾?
其实,“入律”之说已先见于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二章古体诗》。作者论述“转韵的古风”时将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仿古的古风”,例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多首,第二种是“新式的古风”。后又将第二种定名为“入律的古风”,并在另3种同类简明著作(《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中沿用之。他虽未提“歌行体”之名,但所举入律古风之例《桃源行》等4首皆为公认的著名歌行③。
易行《中国诗学举要》、徐晋如《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二书对歌行体亦有角度不同的论说。此二家持论与王力相似。
褚斌杰论及歌行体又未尽其义,王力论说明晰却未提歌行体。能否在此二说中找到某些契合点?
首先,两说都言及的“入律”是第一个契合点;且二者所举之例都有《桃源行》、《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等4首歌行。因此,这些歌行是入律的,可称为入律歌行。其次,王论七言“仿古的古风”,褚论“歌行体”,二者都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首例,故此诗是第二个契合点。因其是仿古的,故可称为仿古歌行。整合以上两个契合点可知,歌行体可分为“入律”和“仿古”两种形式。简言之,两说的“入律”古风即入律歌行,褚说的“歌行体”实即仿古歌行。
其实,依王力“入律的古风”与“仿古的古风”之说,属于古体诗的歌行体自可分为入律和仿古两种形式。
王力的分类以多数律句、四句一换韵,平仄韵递用三条件为据,不合三条件而随便换韵者谓之仿古,合于三条件而换韵讲究者谓之入律。若将此三条件再加上每句字数共四条落实于具体歌行,则会发现《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谓仿古歌行的典范;《长恨歌》正是入律歌行的圭臬。李式仿古歌行虽雄视千古,但自唐后却罕见名作;白式入律歌行则“汩汩滔滔”,以至于今。
入律歌行和仿古歌行的划分,使前文所说的困惑之二自然冰释。
对于歌行体的特点,褚斌杰、易行都主要着眼于押韵等形式因素,但都是概而论之,未具体到篇目;《汉语诗律学》论列大量篇目而十分繁细,徐晋如具体到一些篇目又侧重其作法。本文拟将以上四条浓缩为句式、平仄和押韵这三个要素,在较多的篇目中具体探讨歌行体的语言形式,兼及在歌行体中似乎不大重要的对仗。例诗来自徐耿华所选《历代最有影响的歌行》(略去唐前3首,实28首),另加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以下简称《丹青引》)1首。这29首诗,以唐代为主,有22首;唐后宋代2首,明代1首,清代4首。
一、句式。
入律歌行和仿古歌行相互区别的首要表征便是句式。
七言句是入律歌行的绝对主体。29首诗中通篇七言的15首,有14首是入律歌行;其中可称为“三大歌行”的《长恨歌》120句、《琵琶行》88句、《连昌宫词》90句,皆通篇七言。含杂言少者如高适《燕歌行》28句、吴伟业《圆圆曲》78句、《鸳湖曲》50句,各自的一个十言句,只不过加了一个“君不见”而已;后二首的十言句分别只占其总句数的1.3%和2%,这和通篇七言可说没有什么区别了。含杂言最多的骆宾王《帝京篇》亦仅1首,98句中三、五言34句,占全篇不到35%。
仿古歌行的杂言句既杂而多,又多少不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和杜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杂以二、三、四、五、六、九、十言。杂言多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45句,杂言20句,占全篇44%多;《兵车行》35句,杂言12句,占全篇34%多;少者如秋瑾《红毛刀歌》,通篇七言无杂言。
因此,歌行体的句式以七言为主。其发展趋势是由七、杂言相间到规范整饬。这当然与入律歌行的“一枝独秀”有关。
二、平仄和押韵。
此二要素总是纠结在一起,故只能合而论之。
(一)、入律歌行。
《汉语诗律学》中有对《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的各项声律“指标”之逐句逐字的分析。本文拟再加上卢照邻《长安古意》、王维《老将行》、杜甫《丹青引》、苏轼《竹枝歌》和吴伟业《圆圆曲》,共计8首,试作同一分析。王力列的细目多至12项。本文将其“入律”和“似律”合称为“律句”,特用于古风的“拗粘”(两联间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之第二字平仄不同)和“拗对”(一联中对句与出句之第二字平仄相同)合称为“拗粘对”④,再择其“一韵四句”和“平仄韵相间”两项,共计4项列表示之如下(三大歌行的数据来自王著)。前两项并求出其在总句数中所占之比例。部分“一韵几句”后的括号内数字是其次数,如“4(11)8(3)”即一韵4句有11次,一韵8句有3次。少于3次者略。
8首入律歌行的律句、拗粘对、换韵比较
篇名
长安古意
老将行
丹青引
长恨歌
琵琶行
连昌宫词
竹枝歌
圆圆曲
为求更加明晰,特将此表各项指标举要对比如下。一是律句。《长安古意》(97%)和《圆圆曲》(99%)占的比例最高,几乎全为律句;《丹青引》最低(38%);其余均在80%上下。二是拗粘拗对。律句比例最高的《圆圆曲》此项比例最低(36%),此当因作者有意求其“近律”所致。其余亦均在80%上下。绝大多数之联非拗粘即拗对,拗粘拗对成为常态。三是换韵。《老将行》、《丹青引》、《竹枝歌》分别为全篇一韵10句、 8句、 4句,换韵均为平仄相间,首句入韵。此3首的押韵、换韵最为规整。其他篇目则以一韵4句、8句为主,间有一韵2句、6句乃至十几句者。换韵主要平仄相间,亦间有相承者(括号内注明)。
由此可知,入律歌行的声律特征主要有三:一,从单句讲是入律;二,从两联和一联讲是拗粘拗对;三,从全篇讲是一韵4句或8句,换韵平仄交替。
《长安古意》和《圆圆曲》显得比较特别,这不仅在于前述的律句比例最高,更在于它们实际似由多首七绝和七律所组成。
王力在其4部诗词格律著作中多次提到入律古风中的一韵8句、4句、6句者分别像七律、七绝、三韵小律(未具体分析)⑤。为了简明,本文在正格律绝之外,将这些具有部分律、绝特点的诗句径称之为准七律、准七绝或准三韵小律。
《长安古意》共68句。它可以被“分解”为3首准七律和11首七绝或准七绝。
1-8句是一首准七律: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后6句虽然完全合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律,但首2句平仄不合格律,且2句“牛”字拗对,3句“辇”字拗粘,所以是首准七律。
这是平韵,下接的9-16句是仄韵: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各句的平仄合律或似律,但两句作为一联,平仄又不合律,这种有律句而无律联乃是古风的格调,且其第4句“阙”字拗对,第5句“家”、第7句“前”字皆拗粘,又押仄韵。这只能说是首准仄韵七律了。
相隔12句之后的29-36句是第三首准七律: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尽管平韵且通体对仗,但其第2句“尉”字拗对,第5句“弹”字拗粘,也只能是首准七律。
11个一韵4句者中,1个是七绝,10个是准七绝。前者如紧接第二首准七律之后的17-20句: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平仄合律,是一首正格七绝。而下接的21-24句则不然: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 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每句的平仄合律,但同样有律句而无律联,且其第2句“去”字拗对,第3句“憎”字拗粘,又押仄韵。这也只能说是首准仄韵七绝了。其余9首准七绝仿此。
《圆圆曲》共78句。若如有的选本那样,从全篇唯一的那个“君不见”后断句,那78句就全成了律句。这78个律句可“提取”出七绝、准七绝各4首,七律、准七律各2首,三韵小律、准小律各1首,所余两句为一仄韵联语。
前24句可看作6首绝句。1-4句是一首正格七绝: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
下接5-8句则是一首仄绝: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因其第4句“罢”字拗对,所以只能是首准仄韵七绝。
9-24句为4首七绝和准七绝,不再列举。其后之25-26句为一仄韵联语: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下接27-34句可看作一首仄韵七律: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因其第2句“曲”、第4句“取”字拗对,第5句“携”字拗粘,且颔颈二联未对仗,只能是准仄韵七律。下接35-42句是一首七律: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颔联可看做宽对,颈尾联则为工对。
下接43-58句分别为一准仄韵七律和七律,不再列举。其后所接59-64句可看作一首仄韵三韵小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因其第5句“怨”字拗粘,且无对仗,故只是首准仄韵小律。下接65-70句是一首三韵小律: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后两联工对,是首正格小律。
不算点断的“君不见”,最后8句先后为一首仄绝和七绝,不再列举。
与《长安古意》全篇由律、绝组成的规整不同,《圆圆曲》还有一首准七绝的押韵失准。这就是17-20句: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第2句韵脚“水”属上声“四纸”,第4句韵脚“归”却属上平声“五微”。两韵前仄后平而不一致。当然,这是就绝句而言。作者原是在写歌行,不必作此要求。不过与本篇其余律绝的押韵前后一致相比,此种押韵显得有些另类。再加上那一仄韵联语,使本篇在整体上不如《长安古意》规整划一。
当然,从三大歌行的一韵4句和8句者中也可提取出一些律绝来。不过它们还有不少一韵2句、6句乃至16、18句者,所以不会像此二首一样,全由律、绝所组成。《丹青引》全篇8句一换韵,《竹枝歌》以及王翰《饮马长城窟行》、柳永《煮海歌》、黄仲则《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皆为四句一换韵;此5首皆为平仄韵交替。怎样从其中各提取出若干七律和七绝来,本文就不再辞费了。
总之,入律歌行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为:七言句式,律句和拗粘拗对,一韵4句和8句,换韵平仄交替;其最规整者似由多首律、绝组合而成。
(二)、仿古歌行。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4首诗中,可以明确的有律句、换韵2项,拗粘、拗对因句式参差,难以“确认”,只好阙如。下表是这两项指标的数据。
李杜4首仿古歌行的律句、换韵比较
篇名
梦游天姥
将进酒
茅屋…歌
兵车行
在这样自由随意的诗篇里,当然不可能提取出什么律诗、绝句来。
但要知道李杜此类诗作的“主旋律”是抒情,而要表现复杂叙事等宏富题材,人们所能师法的只能是元白一派的入律歌行。唐后如苏轼、柳永、何景明、吴伟业等人之作,皆可作如是观。
仿古歌行中有些是通篇七言、一韵到底。此类可追溯至杜甫(《狄明府》、《岁晏行》)和韩愈(《石鼓歌》、《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之作。其中有的介乎仿古和入律之间。此类唐后亦趋式微,《红毛刀歌》是29首诗中唐后之唯一者。
三、对仗。
王力在12项声律指标中未列对仗,并非因为对仗中含有平仄因素而将其略之,而是因为入律与否并不取决于对仗。就三大歌行而言,《长恨歌》有9个对仗,《琵琶行》8个,《连昌宫词》6个。与其宏大篇幅相比,可谓少矣。就是押韵、换韵最为规整的《丹青引》和《竹枝歌》,前者仅有2个对仗,后者多些,也不过5个而已。《圆圆曲》的14个对仗,与其全篇几乎全由律、绝组成的规整相比,似显“逊色”。
不过在有些歌行中,对仗又似乎非常重要。
与《丹青引》和《竹枝歌》同样规整的《老将行》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对仗多而工。占总句数73%强的11个对仗,有8个是律联(平仄韵各4个)。至于《长安古意》则有22个对仗,占总句数近65%。其中有的属于宽对。
不宁唯是。
在29首歌行中,骆宾王《帝京篇》共98句,竟有92句是由46个对仗组成的(含2个宽对),占总句数近96%,非对仗者仅6句。大概要算所有歌行中“对仗率”最高的篇目了。何景明《明月篇》共72句,对仗多至25个,占总句数约70%。
对仗多少才会恰到好处,那全在对它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诗歌的重要特征是音乐性。入律歌行在句式、平仄和押韵这三方面的鲜明音乐性,使其兼具古风的灵活与律诗的规整,既自由灵动又免于板滞无趣,宜于表现宏富题材而大大“扩容”。设若将《长恨歌》以仿古歌行为之,那在“操作”上该会多么困难!再若以排律为之,即使有“天纵之才”能将其完成,想想那种一韵到底、联联对仗的“走正步”式韵律和节奏,该会多么板滞无趣而生出几多“接受障碍”!
歌行体已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而自由灵动、容量宏富的入律歌行,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瑰丽的艺术光华。
注释:
①.李中华 李会.唐代七古、七言歌行辨体.光明日报2003年11月12日.
②.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147-153页.
③.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62、366页;453页;459页.
④.汉语诗律学.453页;116、433、436页.
⑤.汉语诗律学.369、3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