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整本书共读案例:《夏洛的网》
(2010-05-08 13:07:32)
标签:
杂谈 |
【作品解读】
《夏洛的网》美国作家怀特写的三个童话故事中的一个:小姑娘弗恩家的母猪又下了一窝猪崽。其中一只很弱。弗恩的爸爸拿斧子要杀死这头小猪。弗恩拼命把小猪救了下来,喂牛奶并跟他一起玩,给他取名威尔伯。
威尔伯住进了谷仓里,和牛马羊鹅做了邻居,但它没有朋友,感到孤独。“威尔伯,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就这样,威尔伯认识了和它说话的朋友——灰蜘蛛夏洛。日子平静地过去,聪明能干的夏洛成了威尔伯的好朋友。
威尔伯长得越来越胖了。一天,老羊带来了坏消息:主人要在圣诞节前把威尔伯杀掉,做成美味的腌肉和火腿。威尔伯吓坏了,恐惧地尖叫着大哭起来:“我不想死!”夏洛安慰它:“你不会死的。我来想办法救你!”
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 “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等网上文字,这个奇迹让威尔伯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也彻底扭转了威尔伯的命运,使它拥有了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因此走到了尽头。
·爱与温情
小姑娘弗恩的出场,即奠定了全文爱的暖色调:是她的据理力争挽留了爸爸斧子底下的落脚猪的性命。她给小猪取名威尔伯,她抚摩它,喂它,日日夜夜照顾它,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种爱,超越了种族与类别,是地球生命体间的大爱。
·友谊与忠诚
怀特用柔韧的蛛丝编织了一张理想的、温暖的、美丽的友谊之网。故事的主人公夏洛与威尔伯之间的纯洁而高贵的友谊,激起人们心中对友情的无限向往。
夏洛为小猪结网,乃至精力衰竭而死,没有别的理由,就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我喜欢你”。
故事的温暖,还在于这种忠贞友谊的相互感染与传递。在整个故事里,怕这怕那,贪图安逸,尤其怕死的小猪威尔伯,一直处于一种被爱、被保护的状态中,直到夏洛为它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夏洛,我很高兴愿意为你献出生命——我真心愿意。”最后一章《温暖的风》即描写了威尔伯对夏洛的倾情回报。它永远忘不了夏洛。
这样的温暖,也一定感染着读者。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位文学教授严锋先生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我觉得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应该只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读过《夏洛的网》的人,另一种是将要读《夏洛的网》的人。”
·生命与意义
故事一开头,怀特就让小女孩弗恩提出了一个经典的问题:一头猪,特别是一头小瘦猪,它的生命就真的没有价值吗?
关于生命的意义,在蜘蛛夏洛与小猪威尔伯的对话中,她说,“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
导读课案例
和孩子一起漫
马玲
“迟到了!迟到了!”如果一只穿着马夹的兔子一边看着怀表,一边从你眼前急匆匆跑过,你会如何?
这个《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经典镜头可以作为整本书导读课的核心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迅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像爱丽丝一样追着兔子,跳入那个无底洞,开始有趣而神奇的漫游,是老师导读课设计的最重要的目的。
以《夏洛的网》为例,我把书中的插图都拍了下来,做成了绘本似的ppt。顺便说一句,这本书国内所有的版本都采用的是原书版本的图画,插图的水平相当高,可惜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没有注明插图作者。
书是要上完课再发给学生的。所以故事本身对于未接触过的孩子是有极大的魅力的。对于六年级的孩子,在图和部分重点文字的情节叙述中他们深陷其中,如同巴斯蒂安捧起那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就再也舍不得放下。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幅图。”我直接出示了弗恩抢夺爸爸手中斧子的画面,小女孩使出全身的力气通过她飘飞的小辫、裙裾以及倾斜的身体动作和紧紧握着斧柄的双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学们一下就被带入了这个情境,这个女孩是谁,这个男人又是谁,女孩又为什么要争夺男人的斧头?安静的教室中孩子的大脑却开始运转。在这里我直奔重点:“小女孩是男人的女儿,叫弗恩,女儿为什么要拼命抢夺爸爸手中的斧头呢?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土溪完小的孩子还是很大胆的,有同学猜是因为要帮爸爸干活,但是很明显从男人的表情上得到了否定,有同学又猜是不让爸爸去砍树……在这里,猜测的结果不是重要的,关键在于通过猜测来培养一种预测推理的能力及继续往下阅读的兴趣。
“控制自己?”弗恩叫道,“这是生死攸关的事,你还说什么控制自己。”泪珠滚滚流下她的面颊,她一把抓住斧子,打算把它从爸爸手里抢下来。
“弗恩,”阿拉布尔先生说,“养小猪的事我比你懂。落脚猪麻烦大着呢,现在让开吧!”
“可是这不公平,”弗恩叫道,“小猪生下来小,它自己也没办法,对不对?要是我生下来的时候很小很小,你也把我给杀了吗?”
果然,当我把这几段话出示并朗读之后,同学们的一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又有许多问题随之浮出水面:这究竟是一头怎样的小猪?弗恩的爸爸为什么要用斧头把它砍死?最后它被弗恩救下来了吗?
于是,我简单讲解了“落脚猪”,同时出示弗恩怀抱小猪用奶瓶喂它的画面,温馨的场面让同学们和弗恩一样,真切地呼唤小猪的名字――威尔伯。在这个时刻,“体验”已经进入到课堂,进入到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中。“关键在于去体验一切。”里尔克如是说。
接下来,气氛变得温馨而恬静了,同学们看着画面,感受苹果树下小小猪栏中威尔伯的舒适,并且一起来感受威尔伯和弗恩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当威尔伯散步累了的时候,弗恩就会把它抱到婴儿车上,和洋娃娃一起睡觉。
弗恩是妈妈,威尔伯和洋娃娃是两个小宝宝。
画面定格在我下载的《夏洛的网》电影剧照中,小姑娘怀抱着威尔伯,站在原野上。
故事情节本身的紧张和悬念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在威尔伯换了新家后我极力渲染它离开了弗恩后不快乐。用插图和书中这段文字:
“在这里什么事也不能做,”它想。它慢慢地走到它的食槽边,用鼻子闻闻,看有没有中午吃漏的东西。它找到一小块土豆皮,把它吃了。它觉得背痒、,于是靠着围栏,在栏板上磨蹭它的背。磨蹭够了,它又回到屋里,爬到肥料堆上,坐下来。它不想睡,不想刨地,它站厌了,也躺厌了。“我还没活到两个月,可已经活腻了,”它说。它又走到外面的院子里。
“来到外面,”它说,“除了进去再没有地方可去。回到里面,除了出去也再没有地方可去。”
在经历一次不成功的逃跑后小猪陷入了深深的孤独。然后在这样的情绪中缓缓推出本书最重要的主角。
黑暗笼罩了一切。很快就只有影子和羊嚼草的声音了,偶尔还有头顶上牛链子的格格声。因此,当黑暗中传来一个威尔伯从没听到过的细小声音时,它有多么吃惊,你们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声音听上去很细,可是很好听。“你要一个朋友吗?威尔伯?”那声音说,“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观察你一整天了,我喜欢你。”
“可我看不见你。”威尔伯跳起来说,“你在哪里?”你是谁?”
“我就在上面这儿,”那声音说,“睡觉吧。明天早晨你就看见我了。”
在这里再次让学生推测,从而培养他们根据有用信息来阅读预测的能力,比如这个动物肯定生活在谷仓中,这个动物声音“很细小”,肯定是个很小的动物等。可是大家都没有猜到,当下幅图出现的时候,他们对“蜘蛛――夏洛”的印象尤为深刻。
而小猪的困惑同样也是他们的困惑,面对夏洛的嗜血、残忍和自己的孤独,这样朋友的到来究竟是喜悦还是恐惧,在这样的困惑中同学们继续关注着故事的发展。
最后,我浓墨重写地渲染了老羊告诉威尔伯它即将在圣诞节被宰杀变成熏肉火腿的噩耗,怀特写得极其精彩,一遍我读,一遍学生分角色读,把本书故事真正的起因揭示出来,最后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
一只蜘蛛到底能不能拯救威尔伯的命运?
至此,结束了整本书的导读。
课后,在和皮鼓交流中,他一面称赞了课本身的清晰,另一面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能不能把《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的叙述手法引进其中,这样在清晰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悬念与丰富性。
我深以为然。
导读课的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一是把最后进行的主题探讨要巧妙地隐含其中,并且在后面的章节导读或小主题探讨中反复涉及,达到回环往复最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得到提升的目的,从而使伟大的故事能够穿越生命,在他当下的生活留下烙印,生命得到引领。
具体到整本童书书导读课的操作策略,我以为有以下几方面:
1 重视故事本身。可以利用童书本身的插图,结合故事情节的冲突点,做成教学ppt;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大声朗读是最好的方式;
2 充分利用故事悬念让学生参与,比如猜一猜,读一读,演一演等等;
3 在明了整本书最后的探讨主题后,把这些因素想办法在前面的导读课中做恰切的铺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