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词中的“春草”意象的意寄

(2010-04-11 20:00:35)

中文摘要

“春草”是一个有深厚意蕴的审美意象,以《诗经》《楚辞》为源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成的。尤其在宋代文人笔下,春草的意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是表现怀古伤近、蕴含了诗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意象 春草

 

 

    意象指借助于富于个性特征的客观事物,经由创造主体的情感整合形成的心灵图像,这种心灵图像由于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宇宙深奥微妙道理的,又称文学意象。当文学意象能够充分表现人类更高的精神追求、心灵旨趣和审美理想的时候,它便成为审美意象。袁行霈先生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晚唐的司空图把“物象”与“心象”联系起来考察,从诗学角度标举意象说:“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把“意象”作为评判诗歌艺术价值的标准。意象在中国诗词中蕴含了文人志士们的心态、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等。春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中最普遍、生命顽强的存在物,自然成为文人心中的意象典型。

一、时光易逝与功业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经常表现为对生命本身及状态的感知与珍惜,其核心是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实现。春光无限好,但时光易逝,文人面对一片美好绮丽的风景时,忧虑春光的消逝,感慨生命的短暂。于是,最常见的春早就成为了抒发文人这种情怀的意象之一。

钱惟演《木兰花》“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年年抽绿的春草引发词人内心深藏的美好往事,然而美好往事已不复存在,所以诗人见草生悲,希望春草消失,以免看见又引起诗人的一片惆怅。苏轼的《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春花落尽,春草不在是春草,柳老无绵,时光荏苒,一片叹惋伤春之意在词人对满川芳草的遥望中流露出来。如万俟咏《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洲。”暮春词人伤怀之际,春草愈发的青翠欲滴,一片葱荣,没有任何春逝的感伤,词人便把春逝不回的恼恨倾泻在春草这看似“无情无义”的事物上。又如李莱老《浪淘沙》:“芳草满天涯,流水韶华”,凭借春草茂盛的生长来表现美好春景和年华流逝的伤挽之情。又如辛弃疾《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明知春已去,看见遍野的春草依旧欣欣向荣的生长着,于是想要借春草来挽留春天的脚步。

在这里对春草的哀婉感伤其实是文人们对自己的感伤、对人生聚散、国家盛衰、功业成败和自然时序变迁的情怀,这种情怀背后是文人们浓浓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的哲学意义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一种时间观念,但往往包含着对于生命价值和生命消逝相冲突的恐惧感和焦虑感,这是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的主要呈现方式。生命意识几乎每个人都有,但在大多数人心中只是潜意识的,只有敏感而多思的作家才感受最强烈,并且将这种感受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这种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对草的吟唱中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九章·思美人》:“恒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以芳草比喻有道德的君主,寄托对君主的希冀与对理想的追求。吴文英《莺啼序》:“危亭望极,草色又天涯,叹鬓侵半苎。”生不逢时的无限感慨,功业不遂的人生失志,自我价值不能实现的苦闷,人生苦短、世事沧桑,自伤自怜之情油然而生,报国的热情与现实境遇之间巨大的反差让词人不能自已。在啼嘘惋叹中,春草承载了文士大夫们深沉的生命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多数文人怀才不遇,仕途不达。即使是那些跻入仕途或身居要位的,在风起云涌的官场中也难以掌握自身的命运,无法施展一身的才华。所以真正能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为数不多。倘若再身逢乱世,遭受厄运就更在所难免了。这就是古代文人士子们的生存形态。当进退两难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便会转向自然无为、退避出世,在自然山林中最寻自己的梦想。他们无可选择地选择耕读田园、啸吟山林、醉酒高歌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以获得生命的安顿和灵魂的安宁。这种亦进亦退的生活态度代表了大部分文人的心态。如葛郊《感皇恩》:“花似镜中人,不堪衰老。空羡青青岸边草。”

二、离别怀人的寄语

士子求取功名,离乡背井居无定所,人生漂移不定,于是羁旅行役、孤独寂寞、离别相思就成为了士子们共同的生命状态。当一个诗人用独自登高、芳草萋迷的形象画面将这一深层精神原型成功地暗示出来时,他实际上也就提供了一种领悟这种精神体验、精神图像的典型模式。“春草生兮萋萋”正是这种离别怀人的一个固定意象,远离家乡,仕途遥远,归家不得的情怀同春草联系在一起。最早将芳草与离情联系在一起的是西汉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即公子,指贵族,后来成了游子的代称。这两句精致、伤感的赋文成为后代文人咏离情的源头之水与典范之作。

用草来表现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远道之人的相思诗作很多。孟浩然的《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用春草枯荣有时来表达诗人愿故人归家相聚的感情。崔颢《题黄鹤楼》中写春草凄迷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历历绿树、萋萋芳草烘染愁绪,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收的愁情。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不止在诗中得到表现,在宋词中也继承了这样的表现手法。牛希济《生查子》“语已多几,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将芳草的怜爱用来寄托情未了的相思之苦。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李清照《点绛唇》“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都写出了人物相思愁情的深厚、绵远、沉重。春草在这些诗词中的应用,不再具体地表达某一风景、季节或时光的具体表象,而成为一种意义模糊,却又清晰地表达在送别朋友时内心的不舍与眷恋,对远人的相思等的意象,不用语言直接道白描,而用简单的意象形成含蕴悠长的意境。离别之时的景物是最容易出发作者感情的,春草也是引发人们离情的媒介,草的柔弱而坚强又适合承载里人们细腻的感情。宋词这样一种在酒席歌筵上承担娱宾遣兴功能的文学样式,是人们深沉细腻感情得以抒发的理想园地。而芳草意象寄寓着作者的离情别绪,这是古代草意象的基本主题内涵。于是,草的意象在宋词中作为离别寄托便比比皆是。在这里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最为明白地表达了春草之象与“离恨”之意的内在联系。此外还有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草谁为主……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无名氏《青玉案》“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姜夔《翠楼吟》“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等等。这些春草意象除表达相思之苦、离别之依和乡思之切,还充满文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恰当地表现了文人们的生存状态。

三、历史兴亡的时空感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兴亡感。宋代由于时代的变迁,统治者的软弱,国家日益衰落,文人们没有了前代的宏伟霸气,改为婉转柔和的词曲创作。春草作为历史兴亡、怀古伤今成为宋词的一个主题,这样的春草意象在南宋词中表现尤为突出。因为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重大历史转折,使一种历史兴亡的时空体验时时表现在南宋人的词作当中,如同晚唐的诗歌,止不住对历史繁华时时回望。如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姜夔的《扬州慢》等,这些词中的春草青青,构成了词人们怀古咏今的一道苍凉冷涩的背景,勾起万千感慨,令词人潸然泪下。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我们一进入审美领域,我们的一切词语就好像经历了一个变突。它们不久有抽象的意义,好像还融合着自己的意义。” 在宋词中,不只是作者直接的感情述说才具有审美意蕴,作品中的物也是抒发词人情感的主要意象,春草正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文化内涵的意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