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感悟与生存法则

(2015-12-27 21:51:25)
标签:

杂谈

人在顺境容易得意忘形,在逆境,又特别多愁善感。恰逢季节交替,夏已去秋意浓,看盘面感时花溅泪 ,读新闻恨别鸟惊心,于是,朋友圈里,充满各种离愁别绪,人生领悟。

感悟一,这世上没有容易钱,股市的钱来得更加不容易。

在学会赚钱之前,要先学会赔钱!赔钱是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却又无法绕过的一个问题,所以,通过剧烈的调整,我们发现,对于普通人来说,天底下真的没有所谓的“容易钱”,相反,所有的钱来得都不容易!

投机市场,散户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偶尔多收了三五斗,基本上也是运气使然,千万不要看成是自己的能力带来的结果,遍地股神永远只是个错觉。如果不想让股市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困扰,在配置多少比例资金进入股市这个问题上,还是得把最坏的结果优先考虑清楚,如果即使最坏的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你的心态才能保持淡定,而这恰好是一个成熟投资者必须修炼的境界!

朋友圈中肖总提醒大家:“股灾再次提醒我们,五种钱不能用来炒股:生活用的钱不能用来炒股;养老的钱不能用来炒股;为孩子准备的教育费不能用来炒股;借朋友的钱不能用来炒股;贷款的钱不能用来炒股。生活的幸福,来自生活的稳定,稳稳的日子才是最好的幸福!合理的资产配置,正确的理财观念!守住财富,规划人生,幸福永久。”

感悟二,市场是不可预测的,特别是A股。

你要小心翼翼,要克制自己的冲动,让交易变得更有规划。

今年的股市,有人猜中了开头,但没有人猜中结尾,当然,现在还不是结尾。目前的走势,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认知能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有人开始从大师身上去寻找灵感和力量。重温一下索罗斯的投机智慧,他最牛的地方是,可以窥见人性的弱点,更为重要的是,他已经克服了这些缺点,做到知行合一,无往不利。这段话实在太好了,我一口气读了十遍: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误已经显而易见了却还不去修正;如果你没有做好承受痛苦的准备,那就离开吧,别指望会成为常胜将军,要想成功,必须冷酷;活下来,一切好谈!

朋友圈中张总写道:“没事不要手欠乱买! 没事不要手欠乱买! 没事不要手欠乱买!重要的事说三遍!”哈哈,不知这样去做,能不能让我们改变随便买卖的习惯呢?

感悟三,没有股神。大师也是人,也害怕股灾,有时也很脆弱。

不过,成功的交易者会懂得如何安抚自己的内心,不让情绪伤害了自己的判断力。索罗斯是个另类,他善于在混乱中发现机会,做空做多,转换自如,所以,股灾对这样的高手,意味着机会。

然而,股市里的大师,也是只喜欢牛市的。老吴分享了彼得·林奇:“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40次股市大跌这一事实,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

感悟四,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无比脆弱。

朋友圈中陈总写道:“这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离开而改变,既然我们是芸芸众生里不起眼的小蚂蚁,活着并活好,在有生之年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帮助那些需要你的陌生人,努力在世界上留下点什么,或许,这比赚多少钱都更重要。时间太短,别因他人闹心,别为小事心烦,过好每一天,有空多走一些地方,多见一些不一样的人,让这一辈子,精彩的度过。”

对人生的感慨特别多,刚读完陈总,忽又看见老友徐爷写道:“见识过许多离别,体验了很多改变,深刻体会到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

刚才又看到一篇黎小姐,她在朋友圈里宣称:“我又开始相信爱情了!”(原来她是一直相信牛市的,结果,牛市欺骗了她的金钱,幸好没有欺骗她的感情。股灾后决定改变信仰,哈哈)

在牛市里没有明白的道理在熊市里顿悟了,这不是谦卑,而是事实,多牛逼的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只小蚂蚁(股疯时我们都还以为自己是一匹狼呢,这体量缩水也太快了!),不是吗?

被深度套牢怎么办?

深度套牢,大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割还是不割?资深市场人士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无论是有杠杆,还是救命钱亏进去了,首要的应该是保住本金,逢高就卖。

高抛低吸谁不会说?其实卖点不难把握——当你在反弹中开始期待还有几波大涨的时候,就卖了吧兄弟。

割肉总是很困难,我们懂得。但无论如何,你得冷静下来,忘记成本,忘记赔钱这件事。相比策略和技术,情绪是最重要的。保住了剩下的钱,你才有重来的机会。

割肉还是死扛?

如果是亏损30%以内,恭喜你,你套得还不深。如果个股跌幅不算太大,那么割肉该是你唯一的选择。

如果是套得深且个股已深跌(查查历史数据,是否接近底部了),那么就扛着吧,你别无选择。

如果是小菜鸟不幸变成接盘侠,被所谓的“热点股”坑了满嘴泥,你只能逢高割肉——“热点股”股性相对还是活跃,无论是被腰斩还是五马分尸,始终还能哆嗦下,那么当它反弹哆嗦,例如哆出了涨停板,果断的,割就对了。

股市生存法则第一条:忘记成本,不要怕割肉

我相信散户在日常操作中最重要的一个考量标准就是成本,主要表现在只卖赚钱了的股票,10%以内的亏损很少会割肉。没有止损止盈线,即使有止损和止盈线也是围绕成本线上下百分之多少展开。对于成本的重视就构成了散户最大的弱点,因为实际上买卖股票有且只有一个因素,就是未来看涨还是看跌,涨有多少空间,跌有多少空间,而不是说根据成本计算因为这票赚钱了就卖,亏钱了就拿着。

就好比对机构来说,成本就是昨天的净值,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他们比的是跑赢指数和跑赢同行,他们做买卖的唯一参考因素就是这票后面的空间有多少,并且他们对投资组合的理解绝对是散户比不了的,基金经理是对组合负责而不是个股负责,所以割肉对机构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你没有看错,机构也经常割肉)

股市生存法则第二条:股票恒久远,价值永流传

但和散户交流,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涨还是会跌,就放着咯,反正总会回来的。”这种就是典型的鸵鸟心态,鸵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头埋进沙子,以为自己看不到了就是安全的。但其实鸵鸟的身子还是露在外面,危险该来的还是会来。

所以这边就涉及到了被套之后的另一个问题,这个票的价值是多少,值不值得你这样拿着,千万不要学鸵鸟把头埋进沙子不看以为就会安全了。

有些公司行业在衰落,市场在萎缩,业绩在下降,之前大牛市估计就是靠着一个故事炒上去的。这种票我估计要想回到高点这辈子可能都没希望了,比如48块的中石油,60多块的中国远洋。这个时候如果不肯割肉离场的话,正确的做法是换股,换些在弱市里也可以靠公司业绩慢慢涨回来的股票。

股市生存法则第三条:知道自己买了什么

可是散户又会问了:“我怎么知道这公司有没有价值?”我一个朋友,拿出几倍于自己一年工资收入的钱去买一个股票,然后买了被套之后问我这公司怎么样。我说当年你买个车看着看那比这比那,结果买个股票连这公司是干嘛的都不知道就下这么重的手。所以说,买股票要对自己的钱负责,对自己买的东西要了解。

其实简单的了解一家公司都用不了一个小时,下个最近的年报看下管理层讨论,去百度找份券商的研究报告,不要看他给的目标价和财务预测,就看研报中讲公司基本面,行业基本面和最后那几句风险提示的那几部分。这样你就对公司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然后拿张小纸,简单列出你决定买这家公司的原因,列的出来就买,列不出来就不买(千万别光用脑子想,懒得写说给老婆或老公听也可以)。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工作,对该领域非常了解,并且认为这个领域是不错的,那恭喜你,你已经把很多散户踩在脚底下了。你只要把对自己工作领域及其周围相关领域吃透,少玩自己没把握的,那你在选股上甚至都不输于专业的研究员。

股市生存法则第四条:谨慎买入,谨慎抄底

大多数的散户,尤其是大妈们,喜欢看盘面和热点炒,整天就在不同股票之间的k线切来切去,这在牛市是可以赚到钱的,但在弱市,热点切换很缓慢,很多时间都没有热点,热点来了也小涨一波就过去了,所以这个时候追热点要极其小心,稍有不慎就帮别人站岗了。用句传统名言就是:多看少动。甚至对于你研究的很仔细的股票也是如此。

如果你又从股市外面拿了另外一笔钱准备抄底,那我只能劝你谨慎谨慎再谨慎。散户大多死在山顶,高手大多死在抄底,你又能知道自己比高手更厉害?抄底如何避免不抄在山腰上是所有炒股中最难把握的。世界上有数不完的大佬最后就死在抄底上,而且抄底是属于左侧交易,即使你判断正确不久后会反弹也必须忍受一段最后的黑暗,这个时候对心理的折磨没有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几年我觉得是很难忍受的。做一个趋势中中间的一段是最明智的选择。

股市生存法则第五条:勿听股神,独立判断

市场上不管什么时候,总有所谓的大师。但是股票市场没有永远的大师,只有永远的赢家和输家,而即使那些赢家也不可能每只股票都赚钱,每次市场判断都正确。真正的大师都在忙着赚钱,并且知道自己不可能每只股票都会涨,不可能每次判断都对,所以也不会给你乱推荐。如果真有大师,我们要请教的是分析的方法和买入的原因,而不是买什么,什么时候卖这些的。归根结底,唯一会对我们钱负责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只有基于自己的判断去操作,错误之后回顾才能学到些东西。那些刚入股市听大师炒股亏了之后安慰自己当交学费的还不如捐给希望小学呢,除了知道这个大师靠不住还能学到什么呢?

如果在弱市里,散户能坚持这5条,那么我觉得你已经跑赢很多散户了。而事实上,不仅在弱市里,在牛市里也是应该坚持的,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炒股方法,股市没有捷径,有的只是勤劳的汗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