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唇鹿

(2010-10-01 15:21:07)
标签:

白唇鹿

杂谈

分类: 珍禽异兽

白唇鹿又名岩鹿、白鼻鹿、黄鹿、、“哈马”(藏语), 为大型鹿类,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为中国特产动物。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加以保护,药用价值传遍天下,不仅它的肉可食,皮能制革,而且它的鹿茸、鹿胎、鹿筋、鹿鞭、鹿尾、鹿心和鹿血都是名贵的药材。

物种名称

  中文名称:白唇鹿
  中文俗名: 岩鹿、白鼻鹿、黄鹿、、“哈马”(藏语)
  拉丁学名:Cervus albirostris
  英文名称:white-lipped deer
  分类: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属:鹿属 (Axis)

外形特征

  为大型鹿类,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为我国特产动物。
  体重在200公斤以上,体长1.55米至1.9米,肩高1.2米至1.45米,臀高1.15米至1.35米,站立时,其肩部略高于臀部。耳长而尖。雄鹿具茸角,一般有5叉,个别老年雄体可达6叉,眉枝与次枝相距远,次枝长,主枝略侧扁。因其角叉的分叉处特别宽扁,故也称做扁角鹿。雌鹿无角,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颌终年纯白色。臀部具淡黄色块斑。
  毛发:毛被及色调在冬夏有差别。冬季毛被厚,毛略粗而稍有弹性,毛形直,毛尖处稍弯曲,通体呈现一致的枯黄褐色,胸腹及四肢内侧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黄浅褐色,臀斑黄白色;夏季毛被薄而致密,通体色调多变异,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黄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软,在浅棕色的体背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
  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对白唇鹿被毛的形态进行了宏观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被毛仅由针毛组成。针毛的毛径特粗;髓质极发达,髓质指数高达96%;髓质形态为蜂窝状网格型;皮质呈退化状态。针毛具有很强的保温性,是适应高寒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http://photocdn.sohu.com/20090531/Img264249966.jpg

分布范围

  青藏高原特有种,分布青海甘肃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四川分布自南坪 向南至汶川,向西经宝兴、九龙至木里一线的川西北青藏高原延伸部分,约计28个县;甘肃分布于西部肃南、肃北及祁连山东部甘南玛曲县;青海分布于祁连县以西的祁连山地区到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玉树州;在西藏可可西里仅分布于东南部沱沱河沿到乌兰乌拉山东端之间,保护区外围通天河岸、杂日尕那等地有分布。

生活环境

  白唇鹿是一种生活于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分布海拔较高,活动于3500-5000m的森林灌丛、灌丛草甸及高山草甸草原地带,尤以林线一带为其最适活动的生境。有垂直迁移现象,由于食物和水源关系或者由于被追猎,它们还可作长达100-200km的水平迁移。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比较固定的徘徊于一座水草灌木丰盛的大山周围。喜营群栖生活,非生殖季节雌雄分群生活,这时正值雄鹿长茸期间,一般7-8只组成雄鹿群活动于较高的山腰、山脊附近,受惊时均向高处逃窜;雌鹿常10-30多只与亚成体和幼兽一起组成家族性的鹿群,多活动于山体的下部、受惊扰却朝较低处逃逸。到繁殖季节集群可多达数十,乃至一百余只。白唇鹿于晨昏采食,以高原生长的草本为主,也啃食山柳、金腊梅、高山栎和小叶杜鹃等灌木的嫩枝叶。它们还有舔食盐碱的习性,以春夏季较为常见。它们的发情交配期多在9-10月,孕期约8-9月,翌年5-7月产仔。雄性幼鹿次年开始长出茸角,但不分叉。3岁性成熟,并开始分叉。
 
http://photocdn.sohu.com/20090531/Img264249967.jpg

生活习性

  禾本科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但随着栖息环境的不同,其食物 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变。喜群居,除交配季节外,雌雄成体均分群活动,终年漫游于一定范围的山麓、平原,开阔的沟谷和山岭间。主要在晨、昏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卧伏于僻静的地方休息、反刍,在气温较高的月份,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地区,9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又慢迁往较低的地方生活。受到惊吓时,雄鹿往高处跑,而雌鹿则向较低处跑。
  1986年,中、日合作在青海玉树、果洛和四川甘孜等地区对白唇鹿的食性与繁殖作了初步观察。发现白唇鹿取食62种植物,隶属24科,其中有24种为最喜食植物。

 生长繁殖

  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9—10月,,雄性间有激烈的争偶格斗,经常有茸角被碰断的现象。孕期约8个月,翌年5—6月产仔。每胎产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雌鹿3岁即可参与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岁才能参与交配。每年长茸、脱角一次。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蔡桂全;刘永生)的研究表明,成年白唇鹿平时雌雄分开活动,只有在交配季节即将来临时,才混合群集由暖季栖息地向越冬栖息地迁移,并最后组成交配群。但各交配群之间界线分明,由主雄支配全群其他成员。交配期约81天,交配盛期为9月底至10月下旬,共24天。当天气突变时,如下大雪,则会扰乱其正常生活,表现出更换卧息地、中止采食或交配等。 W020090520505947404802.jpg

种群现状

  1883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甘肃肃北县党河南山获得标本。1927年美国艾伦又在四川的巴塘获得标本,从此便为国际动物学界广为关注。除七十年代初,我国送给斯里兰卡一对和八十年代初送给尼泊尔一对外,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得到过这种中国特产的鹿。
  出没于祁连山以西经昆仑山、唐古拉山至横断山脉,活动范围大,每座山仅有几个大的鹿群,以川、青、藏三省区较多。四川石渠县有1500-2000只,德格有200只,白玉有3000只。西藏地区江达有134只,林芝推测有300只。据估计大约7000只左右,目前白唇鹿的分布区和种群在急剧减少。
  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加以保护,一些地区已有效地控制住了捕猎。由90年代初的不超过50头到1997年的80-89头。现有白唇鹿的保护区有四川新陆海保护区、甘肃盐池湾保护区。
  2003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发现白唇鹿世界最大野生种群,总数逾5000头。

致危因素

  藏族群众多视为“神鹿”,鹿类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但自1958年开始对白唇鹿等鹿类资源进行猎杀利用,如在四川甘孜州每年约收购鹿茸60-70架。到70年代后期虽然各地管理部门重视和提倡保护,但由于经济价值大,交通闭塞,非法猎杀仍禁而不止,如1980-1983年四川甘孜州收购的鹿茸为401-627kg(含白唇鹿和水鹿)。在青海治多1968年曾发现有800只的鹿群,但多数被捕后运送到养鹿场,以后再也看不见这样的鹿群(盛和林,1992)。加上各地捕捉初生幼鹿进行饲养,对野外种群增长影响较大。白唇鹿分布区域多属牧区,由于畜牧业扩大,草场退化,严重地影响了它们的活动、食物基地和分布状况,致使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如四川盆地西缘和甘肃等山地,它们的分布已呈岛状,社群间缺少基因交换,遗传逐渐衰竭。
 
W020090520505947402429.jpg

保护级别

  红皮书濒危等级 : 濒危(E)
  保护等级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IUCN等级 : 易危(VU)
  CITES : 未列入

药用价值

  白唇鹿的大名因它的药用价值传遍天下,不仅它的肉可食,皮能制革,而且它的鹿茸、鹿胎、鹿筋、鹿鞭、鹿尾、鹿心和鹿血都是名贵的药材。特别是还未骨化而密生茸毛的幼角,可算得上是药中的精品。白唇鹿的鹿茸味甘、咸温,有着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之特殊功效。白唇鹿5月长新茸,8月开始骨化,9月茸皮脱落,第二年三月下旬至五月脱落的鹿角,不仅具观赏价值,同样也具有益肾、下乳、活血、消肿等功能。鹿筋和鹿尾则是可口益身的滋补佳肴。
  概述
  鹿 科 Cervidae
  分 布: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
  鹿茸功效分类:补阳药
  药材基原: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已骨化的老角。原动物洋鹿茸条。
  功效:行血,消肿,益肾。
  主治: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虚劳内伤,腰脊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规格:10g/盒
  形态习性
  白唇鹿的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头骨泪窝大而深。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为中国特产动物。成年雄鹿角的直线长可达1米,有4~6个分叉,雌性无角。蹄较宽大。通体呈黄褐色,臀斑淡棕色,没有黑色背线和白斑。
  栖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丛或草原上。白天常隐于林缘或其他灌林丛中,也攀登流石滩和裸岩峭臂,善于爬山奔跑。喜欢集群生活。主要采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也吃多种树叶,有食盐的习性。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
  药源分布
  1、花角鹿: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亦产。
  2、马鹿角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云南、湖南、西藏等地亦产。人工饲养与野生二种,以野生者之角为佳品。
  采收储藏
  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问,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多在3-4月间采收。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问,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
  性味归经:
  咸,温。1、《本经》:“温。”2、《别录》:“味咸,微温,无毒。”
  入肝、肾经。1、《得配本草》:“入手少阳、足少阴经血分。”2、《要药分剂》:“入肾经,兼入心、肝二经。”
  用药忌宜
  阴虚阳亢者忌服。《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亦不宜服。《得配本草》:“命问火炽,疮毒宜凉者,并禁用。”
  药物配伍
  配杜仲:补肾益精,强筋壮骨。配肉桂:补肾温阳,补肾益精。配当归:养血补血,肝肾并补。配黄芪:行血活血,消瘀。《本草经集注》:“杜仲为之使。
  炮制方法
  鹿角片: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取出镑成薄片后晒干。鹿角粉:取镑片研成细粉。《千金•食治》:“鹿角,错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浸之,微火熬令小变色,暴干,更捣筛。”

保护措施建议

  应继续对各地进行资源普查,在查明现状的基础上,制订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对策和行动计划,包括规划出以保护白唇鹿为主的珍稀动物及其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严加控制捕捉幼鹿驯养,坚决制止盗猎雄鹿取茸,确保白唇鹿的种群的恢复和稳定。在青海已有较大规模的白唇鹿饲养基地,人工圈养散放已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加强科学管理,建立严格的谱系,进一步提高白唇鹿饲养业的发展水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白唇鹿是中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加以保护。目前一些地区已有效地控制住了捕猎。Harris(1998)报道称,他在1997年青海野牛沟的考察,发现这条沟里白唇鹿的数量已有所增加。90年代初,他所看到的最大种群为16头,总数不超过50头。至1997年,他看到的鹿群共有80-89头。现有白唇鹿的保护区有新陆海保护区(四川)、盐池湾保护区(甘肃)。
 
青海省祁连县驯养白唇鹿现状调查
李一清, 邢秀梅, 王雷, 荣敏, 杨福合
摘要: 通过对青海省祁连县驯养白唇鹿现状调查, 深入分析了影响驯养白唇鹿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祁连县;驯养白唇鹿; 调查
Investigation of Semi-farmed White-lipped Deer in Qilian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LI Yi-qing, XING Xiu-mei, WANG Lei, RONG Min, YANG Fu-he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semi-farmed White-lipped deer in Qilian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ynamic changes of these deer were analyzed,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further stabilizing the breeding herd & improving management efficiacy.
Key words:Qilian County; Semi-farmed White-lipped deer; Investigation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又名黄鹿,是中国的特有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唯一生存在高原区域的大型鹿类,是现今分布海拔最高的鹿科动物,仅分布于甘肃省的中部及南部、青海省东部、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以及云南省北部。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白唇鹿列入易危级,红皮书濒危等级列为濒危(E)级。我国于1958年在青海省祁连县的冰沟建立了第一个驯养白唇鹿的国营鹿场,青海省祁连县是我国开展白唇鹿驯养工作最长久的地区。2007年1月对祁连县境内仅存的2个白唇鹿驯养场——祁连县养鹿场、央隆鹿场进行了实地调查。
    概况
       祁连是匈奴语——“天山”之意。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海北藏族自治州北部,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而得名。古为羌地,是通西域之要道。“丝绸之路”南线经于此,有青海“北大门”之称。县域东西280km、南北185km,总面积14781.18km2。全县天然草场总面积99.3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1.27%。草场类型以山地草甸类草场为主,其次有高寒草甸类草场、灌丛类草场、山地草原类草场、高寒沼泽类草场、灌丛草甸类草场、沼泽类草场、森林类草场和疏林类草场。这里的天然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营养成分较好,常见的植物有58科186属452种,其中优良的牧草(大约225种)是各类草场中的主体,营养成分较高、茎叶柔软、适口性好,无特殊气味;并且祁连林区就位于祁连县境内,林区总面积199 824hm2,多为青海云杉优势树种,根据植被类型分为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灌木林三大森林生态系统。这里的海拔、植被、气候特点等适宜发展白唇鹿的驯养。
       青海省祁连县养鹿场始建于1965年,是我国较早发展白唇鹿养殖业的国营鹿场。 该鹿场位于祁连县西40km处,地处祁连山脉的中段且较靠近祁连山脉的东端,场部海拔3 800m左右,前临黑河,背依托勒南山,属高山高原气候类型,此处受海洋季风影响,高山南北坡干湿差别不明显,年降水量约500mm。地处祁连山草原,这里有原始森林、高寒草原和大片湿地,生长着300余种优良牧草和名贵中草药,很适宜白唇鹿的生长和繁衍,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半野生白唇鹿驯养基地,放牧面积约800hm2。
       央隆鹿场(原祁连县托莱牧场鹿场)始建于1959年,也是我国较早发展白唇鹿养殖的鹿场。位于祁连县西北部的央隆乡,地处托勒河的源头地区,海拔3 900m左右,年降水量500mm左右。牧场植被茂盛(此处植被类型与祁连县养鹿场基本相同),面积广阔,白唇鹿喜食的牧草种类繁多,也是白唇鹿喜爱的栖居地。
    现状
       2007年1月,在青海省祁连县进行驯养白唇鹿现状实地考察。在白唇鹿的放牧地区徒步行走,配合使用望远镜观察。 时 值冬季,山上食物匮乏,鹿场的白唇鹿多数在山脚下的牧场及养殖场内活动,部分在半山坡休息或采食。在祁连县鹿场共计观察到白唇鹿238只(公鹿153只、母鹿85只),其中成年鹿196只、仔鹿42只,共约12群,每群数量不等;在央隆鹿场共计观察到白唇鹿224只(公鹿137只、母鹿87只),其中成年鹿186只、仔鹿38只,约13群。这2个白唇鹿驯养场都是围山放牧饲养,冬季和春季食物匮乏的时节进行补饲。养鹿场驯养的成年白唇鹿体型中等,身长约2m,肩高约1.3m,体重200kg左右,颈较长,上下唇至喉部、下颌、鼻端两侧及耳内侧为纯白色,并因此而得名。通体毛色呈黄褐色,有些毛色较深呈深褐色,头顶及腹部毛色较淡,耳内侧外缘中下部有1条黑色毛带,在腰背部中线上有1个毛旋涡,毛旋涡至肩部之间向前生长有较别处长的毛,臀部有呈棕色的斑块。雄鹿的眶下腺较明显,且雄性有角,雌性不长角。白唇鹿走路时低着头,并有似踩断干枯树枝的“啪、啪”作响声,奔跑时则没有这种声音,这是白唇鹿别于其它鹿的显著特点。
       白唇鹿喜集群活动, 15~40只一群在牧场的阳坡及山脚下活动,个别单独活动,多数群中都有1只体况良好的公鹿(谓之哨鹿), 边采食、边不停地观察,竖耳倾听周围的情况,发现异常,即昂首观望,若危险逼近,它首先发出嘶鸣,并带头向山上奔跑。白辰鹿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活动地区一般比较稳定,通常在 7:00~10:00 及16:00 ~17:00 采食。有时雄鹿之间会发生争斗,先是咆哮,然后通过顶咬、踢打来攻击对方的身体,并以一方的投降逃跑而结束。
       据这2个鹿场的生产记录显示,白唇鹿初角茸平均鲜重0.47kg,1~10锯鲜茸平均单产3.6kg,最高产量在7~8锯,约为5.4kg。
       祁连县鹿场和央隆鹿场在白唇鹿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驯养白唇鹿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1、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如严寒、雪灾等)造成植被的减少及白唇鹿个体的死亡;2、母鹿2岁左右开始繁殖,每年9~11月发情交配,妊娠期 220d左右,受胎率65%,仔鹿成活率仅为45%左右,其一生平均产仔8只。公鹿3岁左右表现出性行为,5岁或更大才可参与交配。3、饲养管理不善。
    建议
3.1  建立保种群
       为使白唇鹿的品种保护与选育、利用能同步开展,在保护基地和国内具备相应科技力量和科技水平的区域内建立白唇鹿保种群或保种选育核心群。保种群的规模视资金及饲养能力等因素而定,一般要求种公鹿的数量应达到30只,基础母鹿的数量为120只,公母比例为1︰4,使鹿群的抗近交能力接近一个自然水平,能有效地克制遗传等因素对白唇鹿群体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生产的角度看,白唇鹿产茸量大约在5锯左右进入稳产高产阶段,到10锯左右茸产量又呈下降趋势,所以育种核心群的公鹿选择5~10锯龄的为最佳;而母鹿处于发情早、集中、持续时间长、情期受胎率高、后代生长发育快等的时期在3~9岁(2~8产),所以育种核心群的母鹿在这个年龄段为最佳。
3.2  加强选育工作
       为了使白唇鹿保种群健康稳定的发展、推进白唇鹿的选育工作,在保种群内必须实行正确的交配制度。要避免近交, 避开全同胞、半同胞交配,实行不完全的随机交配,或采取非近交公鹿轮回配种制度,使保种群在每个世代近交率的增长速度控制在2%以内,以至更低。世代间隔缩短, 遗传进展的速度加快, 育种效益也会相应提高。但是一味地想通过缩短世代间隔来达到提高育种效益的目的, 有时往往是不现实的, 甚至会适得其反。建议最佳公、母鹿年龄建立的育种核心群,其世代间隔应为4~7年。
3.3  实行各家系等量留种
       即在每一世代留种时,按照规定或选育标准,在每只公鹿的后代中选留1只公鹿作种用,在每只母鹿的后代中选留1只母鹿留作种用。开始时,对预留鹿的淘汰率较小,以后则逐渐加大。
3.4  加强生产管理
       加强白唇鹿驯养场的卫生防疫工作,定期消毒,结合本场、本地特点给白唇鹿注射疫苗。对患传染病的鹿应隔离治疗,鹿场大门口应设防疫池,尽量减少与外界接触,不断净化鹿群 ;其次,结合鹿营养需要及不同生产时期合理供给饲料,饲料尽量多样化,保证营养的全价性;坚持有规律的饲养程序,适当应用鹿类添加剂产品(如添砖等),并保证充分的饮水;观察鹿群,加强驯化,要注意采食、精神状况及粪便色态、鼻镜和嘴唇是否干燥、反刍是否正常等,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