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院,你不该如此轻率欺世!

标签:
股票 |
分类: 随笔 |
今天非常偶然地翻阅了几册《中国国家美术》,这是一位求职者送来的学术成果证明材料,因专业之隔,笔者过去从未关注过这本由中国国家画院创办的“国家艺术类优秀期刊”(见该刊封面语)。该刊2013年第2期的主题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笔谈”,其中不乏学者灼见。而与此主题相配合,刊发了《中国国家画院“发掘大观楼长联内涵、创作国画艺术精品”活动综述》长文。笔者自2000年起参与滇池治理研究,熟悉大观楼和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于是对该文生发出极大兴趣。
据该文所言“为了深入发掘大观楼长联和滇池流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打造好以大观楼为代表的滇池文化品牌,推进昆明文化建设,昆明市政府邀请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组成创作团队,以大观楼长联联意为主题开展国画精品创作活动。”可知这是一次由当地政府组织的重大题材主题创作活动。请看其豪华阵容:“昆明省委常委、副市长余功斌先生高度重视此次活动,亲自挂帅指导本次活动”,“2012年3月3日,中国国家画院由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带队,纪连彬、梁占岩、范扬、何加林、陈鹏、苗再新、林容生、乔宜男、李东星、唐朝轶、常欣等一行12人赴云南昆明参加‘大观楼长联联意国画创作启动仪式’。个个称得上是响当当的名头,想必昆明市所费不菲。
自2013年3月3日启动,到11月6日完成作品移交,整个创作活动持续了整整8个月,据报道,中国国家画院高度重视,列为重点项目,“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名誉院长龙瑞、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亲自组织了画院画家进行创作。”这期间多次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看稿会等专题会议,最终“确定了上联以林容生为主笔,下联以苗再新为主笔,杨晓阳、龙瑞、卢禹舜、张江舟、赵卫、纪连彬、范扬、梁占岩、何加林、陈鹏、苗再新、林容生、贾广健、乔宜男、罗江等集体共同完成”这样豪华的、多达17人的创作阵容。17人,8个月,创作出来的当然是精品力作。从报道看,这两幅作品的原作已由昆明市博物馆永久珍藏,同时制作复制品悬挂在大观楼供游客欣赏。
好了,笔者何以如此不厌其烦地抄录上述内容?只因为在欣赏这两幅精彩绘画作品的时候,稍嫌多事地阅读了画上的题跋。刊物上印刷的是通版大图,虽然比原作已缩小不知多少倍,但是细如蝇头的题跋小字还是看得清楚(可见刊物印刷质量还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大观楼长联笔者十分喜爱,少时既能成诵,可是,一读之下,真是大跌眼镜。在如此重要的作品上,短短九十字的上联竟然出现三处硬伤:一处是“高人韵士”误写为“高韵人士”;一处是“万顷晴沙”误写作“万倾晴沙”。如此一来,“高人”和“韵士”只剩下有高韵的人士;而一望无际的万顷沙滩则成了从天上倾泻而下的万丈沙瀑了。还有一处不太明显的硬伤,就是“梳裹就风鬟雾鬓”的“裹”字,写得有点儿不伦不类。下联九十字,硬伤一处,将“苍烟落照”写成“苍烟落日”,意思虽未改变,但终究是笔误,且逊了文采。下联中尚有多处可以商榷的地方,虽不敢说是硬伤,但起码是书写不严谨,甚至就是错误:诸如“宋挥玉斧”的“挥”字、“只赢得几杵疏钟”的“赢”字和“疏”字等。呵呵,如此高的错误率,怎对得起如此题材,怎对得起如此期许,又怎对得起堂堂的中国国家画院的名号?!
一些看官可能会以为笔者小题大做。真的是小题大做吗?笔者无意否定这两幅历史题材主题创作的绘画本体,无论是反映上联的青绿山水,还是反映下联的人物史迹,画作本身都可称得上是用心之作,功力不凡。然而,中国画历来讲求的是书画印的统一,精品力作不单体现在绘画本体,还体现在题跋、书法和印章的恰当得体。这两幅作品题款已无关文采与文雅,只需要老老实实地把大观楼长联抄写上去,不能抄错,这难道不是最起码的要求吗?从媒体报道可知,昆明市政府对这次创作活动的期许不可谓不高,中国国家画院对此次创作活动也不可谓不重视,组织调动的创作队伍更不可谓不强大,然而,恰恰是这样,才愈发地显出上述这些的书写错误的刺目和不堪,越发地映衬出当下中国画家群体普遍的文化缺位。事情虽小,反映出来的问题实质则十分严肃而堪忧。
这是已经进入博物馆收藏的传世之作,17位作者的大名与印章醒目地排列在画面上方,创作过程中,17双眼睛不知反反复复看过多少次的画作,是视而不见?或是见而不识?亦或是识而不说?三年来,亦不知有多少位游客从画前走过?无论人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些瑕疵,瑕疵始终就在那里,仿佛在那里默默地向世人控诉:中国国家画院,你怎么可以如此轻率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