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轩藏清华学人手迹之吴金鼎
标签:
清华大学吴金鼎李济史语所杂谈 |
分类: 信札 |
吴金鼎(1901—1948) 字禹铭,山东安丘万戈庄人。幼家贫,由外祖母供应上学,先后就读于安丘德育中学、潍县广文中学(今潍坊二中)和齐鲁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师从赵元任、李济之等先生。1928年3月至1929年10月,他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2.5公里处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发生了兴趣,曾6次前往考察,后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发掘与命名,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29年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助理员。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遗址的发掘,与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撰写并发表了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揭开了中国远古文化根源之谜。1933年他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1948年9月18日,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年仅47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有他的事迹介绍,称他是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1937年抗战军兴,中研院史语所辗转长沙内迁昆明。吴于是年获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辗转到时在昆明的史语所工作,获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协助李济对安阳殷墟出土陶器的全部典型标本进行了审查。
1938年11月15日至1940年6月,史语所与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中国营造学社合组“苍洱古迹考察团”,吴任团长,在云南大理境内做考古工作,负责苍山洱海一带的史前遗迹调查,期间发现了32处遗址,并主持发掘了马龙、清碧、佛顶甲、佛顶乙、中和、龙泉、白云等多处遗址,为西南考古奠定下基础。
此信正是作于这一期间,信右下角标注“廿八年二月十八日到”,应该是李济收信后所注。信中提到经过禄丰县、到沙桥、再到下关、大理。时间上正好吻合。
受信人李济之,也是清华学人,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讲师,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成国学门五导师,是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的创始人,时任考古组主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