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贻琦的一封信说起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有人说清华大学有两个传统,一个是梅贻琦的传统,另一个是蒋南翔的传统。我认为,这两个传统还是有很多交集的,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比如“行胜于言”,也就是实干,就是期望清华学子以实际行动改造社会、服务社会、有所作为。但是,这两个传统最大的分歧在于,一个强调“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另一个强调“听话,出活”。从教育的本义来看,高下立见。
对于蒋校长的传统,清华一向高举不殆,多有继承与宣传,而对于老校长梅贻琦的传统,就似乎得了选择性遗忘症。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了“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精神”,只知道“听话,出活”,仰教育部之鼻息,视政令如圣旨,谈何世界一流?没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大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
日前得梅校长信札一通,颂后感慨良多。信中虽然没有论及教育本身,只是在商购图书、印色,但是字里行间可见梅校长的思想和精神。兹录全文如下:
赓扬仁棣惠览
开明书店书目中拟选购以下数种:国音标准汇编、诗境浅说、人间词话、浮生六记、中国文法论、词和句、现代英语六册、开明英文讲义三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如有好者,无论新旧,请购一、二种,陶君之列子校释如已出版,请代购二本。
刘季洪先生所欲寄赠之书,宜在华美社图书室陈列介绍,供人浏览。琦所欲购者拟放家中,以便随时翻阅。故虽有重复,亦还尚妨。
高太太护照办理似颇麻烦,所需证件已通知高志达,俟寄来再转台。只好尽力为助,将来成否看其运气。月前张部长来信,欲琦在美任部派代表,推进中美文化联系,及关于留学生事项。琦当即复信谓:近年在美所致力者,即为文化工作。惟向以清华大学名义与各方接洽,皆甚顺适,故请不再加以官方名义,免引起误解。但凡部中欲嘱办之事,仍必尽力推动。上周再得张复函,已接受鄙见,不发表名义矣。
近日此间中文报有某方创办高雄大学之消息,不知果系何人创办,详情如何,希便中示知一二。
东海大学今复招生否?
日前与钱校长函打听中文打字机,拟选购一具(想皆为日本货),足下有何意见否?黄培熙似不久可来美,如有难寄之件(如大张相片)可托黄君带来。再,琦尚需一较大印色,前在台所得者果甚好,惟盒太小,稍大之图章
不能利用。拟烦再购一盒,内径在一寸半至两寸之间,印色好者想甚难得,勉强可用即属满意矣。如购得亦可托黄君带来。
近日教厅情形如何?足下职务有变动否?足下欲致力于国文国语教材,实属要着,积之以久应有相当成就。但如职务上有变动,工作太不顺利,或须另行设法。
戚长诚近在部中如何?琦不欲向当局多做情托,想同学间当能凉之。
台中酷热听来已觉可畏,此间亦达九十余度者数日,但居处设备甚多方便,吾辈在此享受,惭愧,惭愧。
余待续。即颂俪祺!
贻琦 七月廿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