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军事关系能否走上良性互动轨道
(2013-09-13 16:03:22)(本文为节选,更多内容欢迎订阅《世界知识》2013第18期,邮发代号:2-80)
8月16日至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对美国进行了成功访问。这是去年底中美两国国家防务团队换届后,中国防长首次访美,标志着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两军的良性互动,是对近一年多来两军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一次最新给力。
制约两军关系深入发展的症结
虽然近期内中美军事关系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但回顾冷战结束以来两军关系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清晰看到,军事关系始终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中的“短板”。自1989年至2011年近22年间,中美两军关系曾经历“八起八落”,一直起伏不定,始终没有走出“发展——停滞——再发展——再停滞”的怪圈。平均算来,大约2~3年内中美军事关系就出现一次重大波动。当前,中方认为中美军事交流面临美方人为制造的三大障碍:美国对台军售、美军舰机对中国进行的高强度海空抵近侦察、美国法律对中美军事交流做出的歧视性限制。细观2010年以来国际政治变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中美两军关系深入发展的阻力和困难将更多来自中美结构性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中美战略互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美方对所谓的中美结构性矛盾持有根深蒂固的悲观态度。历史上西方霸权的更替都是通过冲突和战争实现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难以逃脱霸权战争的历史宿命。因此,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的崛起必然会挑战美国主导的全球霸权体系。美国必须未雨绸缪,对华积极采取预防性外交,必要时进行预防性军事打击。这是造成中美战略互信缺失或“信任赤字”的根本原因,也是两军难以真正达成谅解合作的实质性障碍。对于中方提出的和平发展的战略主张,美方认为这是中国实力相对弱小时期韬光养晦的策略。对于信奉实力和实用主义的美国来说,任何美好的对外政策宣誓都是不可靠的。可以预测,中美战略文化的错位,将使得中美结构性矛盾认知短时间内难以消解。
第二,双方对彼此军事部署及军力发展的意图存在猜忌。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着手进行战略重心东移,从2011年起强势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对美日、美韩同盟关系实施“再绑定”,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不断强化在亚太地区军事部署,提出针对中国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A2AD)的“空海一体战”概念,以及在亚太频繁举行联合军演,倡导“印太”新概念以试图构建亚太“小北约”,等等。中方认为美国强化亚太军事存在的目的在于遏制中国和平崛起。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提升也引发了美方的猜疑和指责,美国认为中国军事实力和意图不透明。
第三,双方对彼此外交政策中的“悖论”相互指摘。中方对美方的指责是,美国坚持以地区国家间同盟关系为安全支柱,同时又致力于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如何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在中国与美国盟友的领海领土争端中,美国明确表示不选边、不持立场,但并不表明美方没有立场。美国如何避免在亚太地区因第三方因素而与中国发生擦枪走火?美方对中方的指责是,中方主张和平发展以及和平解决争端,但为什么对外维权上却保持强硬姿态?中方主张和平发展,但为什么不断扩张军力、特别是大幅提升海军建设?
第四,双方对军事合作路径的认知存在重大差异。对于发展两国两军关系,中方表示会登高望远提出长远发展的规划,坚持双方就大的原则达成谅解后,再开展具体合作,而若原则问题谈不拢,则难以开展具体合作;美方则主张从具体问题入手进行合作,在不断合作中积累互信和共识,最后再解决原则问题。此外,双方对于军事透明的问题分歧也较大。美方认为透明的关键是实力透明,意图并不可靠,因为国家政策可以一夜之间改变。美国还强调,现在的意图也不等于将来的意图,实力的增长往往会导致野心呈几何级数膨胀。中方则认为,国家间关系关键在于诚信,军事透明的关键是战略意图,中国的对外政策是可靠的,战略意图是透明的。凡此种种,两军关系中搞不懂对方逻辑、自说自话的问题,也从根本上阻碍着两军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
节选自《世界知识》2013年18期
欢迎加入《世界知识》新浪微博、凤凰博客、搜狐博客、网易博客
发行联系方式:1361105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