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念与膀胱的考验:美国参议院“议事阻碍”

(2013-04-02 15:23:11)

 

     要成功进行议事阻碍,你需要强大的信念和强大的膀胱。

 ​    3月6日,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在参议院进行了近13个小时的马拉松式发言,以反对中情局长布伦南的任命,抨击奥巴马政府的无人机政策违反宪法。保罗这次近年少见的老派“议事阻碍”轰动一时,引发公众极大关注。

“议事阻碍”

传统上,美国参议员通过冗长发言阻挠议事的行为被称为“议事阻碍”(filibuster),中文有个形象的音译称“费力把事拖”。发展到今天,“议事阻碍”包括了所有“处于少数派的参议员为阻止议案通过所进行的拖延和阻碍行为”,如故意缺席而使得参议院因为未达到法定人数而无法运作、提出各种议事程序问题进行拖延和阻碍等,而老式的马拉松演讲已经难得一见,在当今网络时代尤其如此。

根据参议院规则第19条的规定,“在辩论中,任何参议员不得未经正在发言的参议员的同意打断其发言”。可以说,对无限制的发言权利的实践或滥用成为“议事阻碍”的根源。

历史记录:24小时18分钟

老派的“议事阻碍”是个苦差事。根据参议院规则,进行“议事阻碍”的参议员必须一直站着发言,不能离开会场,一旦让出发言权就不能再要回来,因为参议员不允许在同一立法日就单一议案演说两次。

1932年,路易斯安那州参议员朗连续发言15个小时30分钟,反对罗斯福总统新政法案的部分条款,当时他逐条分析宪法条款,背诵沙士比亚的诗,朗读他最喜欢的炸牡蛎及肉汤制作食谱,看到有同事在打盹还要求参议院主席强制他们听他发言(但被拒绝),直到凌晨4点由于要上厕所才不得不停止,对手们才得以通过了他试图阻碍的法案。

参议院多数派领袖有时会通过“消耗”的方法挫败老式的“议事阻碍”。即通过整日整夜连续开会,直到进行“议事阻碍”的参议员无法坚持而自行退出。“1957年,参议员瑟蒙德对《民权法案》进行“议事阻碍”,创下单个参议员24小时18分钟的最长“议事阻碍”记录。为了减少体内水分,以尽可能长时间不上厕所,他在发言前日在桑拿房里蒸了一整天。他的连续发言包括朗读《独立宣言》、《权利法案》、华盛顿告别演说及其他历史文献,甚至他祖母如何做烤饼等等。许多参议员实在熬不住,就从附近的旅馆里找来简易帆布床在会场内睡觉。瑟蒙德连续讲了一天一夜还不打算停止,后来在医生警告他的肾即将衰竭后才停了下来。两个小时后,1957年《民权法案》最终获得通过。

信念与膀胱的考验

   此次保罗参议员13小时的“议事阻碍”时长排名参议院第九,他更多的是为了高调表明姿态和观点,吸引政界和公众眼球,并不在于阻挠布伦南任命。当天华盛顿发出暴雪警告,参议院里并无什么其他议程,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也乐得让保罗滔滔不绝地讲,反正也产生不了实质影响,大不了第二天再表决。

   保罗在上午11点47分开始发言,前三个小时,整个参议院会场除了几名警卫、实习生和速记员外,只有他一人。在空荡的会场里孤独地连续讲了三个多小时后,保罗的几个“哥们儿”到场“打气”,通过所谓“提问”的方式,发表长篇看法,使得保罗能够休息一下,在会场里走动一下,活动一下站麻痹了的腿。下午6点半,参议员科克给保罗带来了一个苹果和一杯热茶,这是1939年经典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里主角进行20几小时的“议事阻碍”时曾经吃过的东西。7点半,参议员克鲁兹把推特上网民们的留言给他念了几段。深受鼓舞的保罗此后又连续讲了5个小时,此前空荡荡的会场热闹起来,美国各大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也争相报道保罗的“壮举”,推特上对他的支持多达110万条。到午夜12点多,疲惫不堪、声音嘶哑的保罗微笑表示想再讲12个小时,以打破瑟蒙德参议员的记录,但由于要上厕所,他不得不停下来,最终结束了这场13个小时的表演。

   决定参议员们进行老式“议事阻碍”时长的通常是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意志力,特别是憋尿的能力。由于规则规定不能离开会场,必须站着发言,只能吃点会场里的小点心,也不敢多喝水,主动停下来就意味着失去发言权。正如里德所说:“我的经验是要成功进行议事阻碍,你需要强大的信念和强大的膀胱,保罗两者都有。”

《世界知识》2013年02期    作者:何兴强   责编:范庆华   网编:黄译曼

欢迎加入《世界知识》新浪微博、凤凰博客、搜狐博客、网易博客

欢迎订阅《世界知识》杂志,发行联系方式:1361105518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