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文明与进步的大PARTY(三)梳长辫的中国人
(2010-05-04 13:47:38)
标签:
世博会美国费城世博会清朝李鸿章康有为赫德荣记湖丝二战历史文化 |
网络转载请注明“原载于《世界知识》2010年第9期”
纸媒转载请致电《世界知识》编辑部010-65265930
一个梳长辫的中国人出现在全世界最伟大的机器面前
本刊记者
董玉洁 吴晓芳
美国费城, 1876年5月10日。美国总统格兰特在众多参观者的簇拥下,启动了当时功率最大的柯立斯蒸汽机,为庆祝美国独立一百年而举办的费城世界博览会就此拉开序幕。一个月后,一个梳长辫、穿长袍的中国人出现在这台“全世界最伟大的机器”面前,他仔细地端详着这台蒸汽机。这个名叫李圭的人,此次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出席“赛奇公会”(即世博会)。一年后,他在其《环游地球新录》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此大器,动时无甚声响,且一人即可运之,是可异也。”
这本大量描述世博会见闻的著作,在大清国被争相传阅,影响深远。李鸿章为它作序,郭嵩焘使英之际时时翻阅它,它还促使康有为走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道路。
当电话机被摆在费城世博会上供人观瞻时,李圭甚至还不相信地球是圆的。大清国地大物博,而在世博会会场,展品仍只有绸缎、茶叶、瓷器、景泰蓝等老花样,且“陈物之地,小于日本,颇不敷用”。当国人为李圭书中所述之异事称奇时,也被深深地刺痛了。
这种刺痛感,对于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早在1840年,西方的炮舰就已经击碎了这个天朝上国的美梦。但是这一切,都不如一场齐集世界最先进之处的世博会让人看得更明白:曾经强盛的中国已经如此羸弱。
早在1851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已经过去十年的时候,急于拓展海外市场的英国,以另一种方式前来敲中国的大门:向两广总督提出“在博览会上进行合作的建议”。此时的清廷只不过将世博会看做是“赛奇会”、“炫奇会”,而无所不有的大清国根本不需要“奇技淫巧”。英国的邀请被轻率地拒绝了。
具有戏剧性的是,虽然朝廷以傲慢的姿态拒绝了世博会,民间却有一名商人跃跃欲试,这个名叫徐荣村的人偶然获知这一消息,立刻精选了12包“荣记湖丝”紧急船运伦敦,最后居然拔得头彩——中国与世博会最初的相遇,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进一步向西方开放,清廷内部也在发生变化:总理衙门建起来了,“夷务”从此改称“洋务”,一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正在火热进行中。1873年,虽无兴趣、但又不敢拂西方国家“美意”的清政府,在奥匈公使的一再游说下派出了第一支官方代表团。不过这个代表团却是清一色的洋人,领头的正是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
在这次维也纳世博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突出成绩。中国的茶叶、丝绸等特色展品,得到参观者的交口称赞。赫德领着中国代表团在维也纳拜会社会各界,所到之处皆引起巨大关注。 “由于中国赴会展品很受青睐,中国人不愿参加世博会的观念逐步改变了” ,赫德在一份通告中说。而作为率团参加维也纳世博会的功臣,赫德在很长时间里牢牢把握着世博会中国代表团组织者的身份。
细微的变化最早发生在李圭现身费城世博会的1876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来到费城,成为第一个代表官方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在这次世博会上,除了众多叫不上名字的机械和发明外,最令李圭印象深刻的是他与留美幼童的偶遇。
费城世博会期间,117名留美幼童在中国官员和美国教师的陪同下来到会场参观,并成为当时费城的重头新闻。这些于1872~1875年在容闳的极力倡议和曾国藩等人的支持下,由清政府资助赴美留学的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被认为是晚清在近代化道路上向前跨出的重要的一步。
当李圭在会场上见到这些孩童时,孩子们操着熟练的英文,“于千万人中言动自若,无畏怯态”,尽管脑后依然垂着长辫子,谈吐和礼仪却完全西化。李圭问了幼童们几个问题。对于世博会的益处,有的幼童称“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这些回答“简捷有理”,让李圭印象深刻,在书里盛赞西方教育的优越。
不过,让李圭欣喜的事物,在国内却引起许多惊恐。当李圭在美国体验“八骏日行三万里”的火车时,地球另一端的大清国士大夫“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拆毁了英商在淞沪间修的小铁路,将机身抛入黄浦江。而对于留美幼童,守旧者一天也没有停止攻击。在非议声中,清政府最终将幼童全部撤回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