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人物】书法家王冬龄/共逍遥·书法展-图片实录/外一首


标签:
艺苑人物王冬龄共逍遥书法展博雅古风分享 |
分类: 艺苑人物 |
【文化桥·艺苑人物】
http://s2/middle/66dbcbf9gb839b1974f11&690书法家·王冬龄 正在创作巨幅书法作品
王冬龄,(别署冬令,悟斋)男,1945年12月生,江苏省如东马塘人。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进修学院副院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客座教授。
图片实录选编
博雅古风/整理分享
图片文案来源
http://www.ddsfw.cn/viewthread.php?tid=5089&extra=&page=1
观-王冬龄“共逍遥”书法展畅怀
博雅古风/文
【观】海听涛笃信勇,
【王】者气概剑倚天。
【冬】梅傲雪寒心彻,
【龄】童稚真始性初。
【共】享星月元宵夜,
【逍】得魂梦近太极。
【遥】望北斗银河举,
【书】临翰墨沁淑华。
【法】至无门灵觉醒,
【展】翅雄飞尽苍空。
【畅】达情醉萦禅梦,
【怀】悯悲慈寄佛欢。
2012.02.6.午夜补记
http://s16/middle/66dbcbf9gb8395c87911f&690
http://s10/middle/66dbcbf9gb8395c959b89&690
http://s1/middle/66dbcbf9gb8395ca11ab0&690
http://s8/middle/66dbcbf9gb8395cb31b17&690
http://s9/middle/66dbcbf9gb8395cbd9888&690
http://s7/middle/66dbcbf9gb8395ccf01c6&690
http://s11/middle/66dbcbf9gb8395cdeac8a&690
http://s6/middle/66dbcbf9gb8395cf16595&690
http://s6/middle/66dbcbf9gb8395ced38c5&690
http://s16/middle/66dbcbf9gb8395d09c97f&690
http://s2/middle/66dbcbf9gb8395d0c0c51&690
http://s9/middle/66dbcbf9gb8395d216058&690
http://s4/middle/66dbcbf9gb8395d36d863&690
http://s15/middle/66dbcbf9gb8395c80824e&690
http://s13/middle/66dbcbf9gb8395d2e803c&690
http://s10/middle/66dbcbf9g78d289a1e0a9&690
http://s11/middle/66dbcbf9gb839606319ba&690
http://s3/middle/66dbcbf9g78d289a4f3a2&690
http://s15/middle/66dbcbf9gb839607ed18e&690
http://s16/middle/66dbcbf9gb839608ccd4f&690
王冬龄创作剪影
http://s7/bmiddle/66dbcbf9g78d28a176a16&690
http://s6/middle/66dbcbf9gb83964f54495&690
http://s10/middle/66dbcbf9gb83965052629&690
http://s11/bmiddle/66dbcbf9g78d28a1c212a&690
http://s13/middle/66dbcbf9gb839652c8fdc&690
http://s6/middle/66dbcbf9gb83965324025&690
http://s12/middle/66dbcbf9gb8396542200b&690
http://s1/middle/66dbcbf9gb8396559b990&690
http://s11/middle/66dbcbf9gb839656a701a&690
http://s16/middle/66dbcbf9gb8396573331f&690
http://s5/middle/66dbcbf9g78d28a26c844&690
http://s3/bmiddle/66dbcbf9gb8396596b712&690
http://s5/middle/66dbcbf9gb839659f26b4&690
http://s16/middle/66dbcbf9gb83965b62f5f&690
http://s2/middle/66dbcbf9gb83965c5bc21&690
http://s7/middle/66dbcbf9gb83965caebe6&690
http://s2/middle/66dbcbf9gb83964dfae21&690
王冬龄书法作品
http://s5/middle/66dbcbf9gb8396f544a54&690
http://s7/middle/66dbcbf9gb8396f6df856&690
http://s2/middle/66dbcbf9gb8396f4dfc01&690
http://s13/middle/66dbcbf9gb8396f70df5c&690
http://s10/middle/66dbcbf9gb8396f8ae219&690
http://s13/middle/66dbcbf9g78d28b290d5c&690
http://s12/middle/66dbcbf9gb8396faad13b&690
http://s8/middle/66dbcbf9gb8396fb06b67&690
http://s4/middle/66dbcbf9gb8396fbf2563&690
http://s11/middle/66dbcbf9gb8396fd6c88a&690
http://s11/middle/66dbcbf9gb8396fe7ea8a&690
http://s16/middle/66dbcbf9gb8396ff6d77f&690
http://s13/middle/66dbcbf9gb8397006553c&690
http://s9/middle/66dbcbf9gb839700c0b88&690
http://s5/middle/66dbcbf9gb83970251ae4&690
http://s4/middle/66dbcbf9gb839702ea2d3&690
http://s4/middle/66dbcbf9gb8397039e363&690
http://s5/middle/66dbcbf9gb8397049b604&690
http://s3/middle/66dbcbf9gb8397061eda2&690
http://s8/middle/66dbcbf9g78d28b3e7337&690
http://s9/middle/66dbcbf9g78d28b8018a8&690
http://s5/middle/66dbcbf9gb839730a39d4&690
http://s6/middle/66dbcbf9gb83973198f65&690
http://s9/middle/66dbcbf9gb839732dc7d8&690
http://s15/middle/66dbcbf9gb8397338488e&690
http://s13/middle/66dbcbf9gb839735b6f2c&690
http://s8/middle/66dbcbf9gb839736ae537&690
http://s12/middle/66dbcbf9gb839738432fb&690
http://s4/middle/66dbcbf9gb83973a7f3b3&690
http://s11/middle/66dbcbf9gb83973b68c7a&690
http://s15/middle/66dbcbf9gb83973d0cdee&690
http://s9/middle/66dbcbf9gb83973dfd458&690
http://s11/middle/66dbcbf9gb83973fe340a&690
http://s3/middle/66dbcbf9gb839741405b2&690
http://s12/middle/66dbcbf9gb8397428ed0b&690
http://s9/middle/66dbcbf9gb83974408dd8&690
http://s15/middle/66dbcbf9gb839746e168e&690
http://s9/middle/66dbcbf9gb83974879ce8&690
http://s1/middle/66dbcbf9gb83974b383f0&690
http://s1/middle/66dbcbf9gb83974d44d20&690
http://s14/middle/66dbcbf9gb8397660ec4d&690
http://s2/middle/66dbcbf9gb83976769be1&690
http://s7/middle/66dbcbf9g78d28bda2ed6&690
http://s2/middle/66dbcbf9gb839768e9721&690
http://s4/middle/66dbcbf9gb839769da4a3&690
http://s9/middle/66dbcbf9gb83976cf5f28&690
http://s14/middle/66dbcbf9g78d28be2ab1d&690
【文化桥·相关文案】
http://s7/middle/66dbcbf9gb839b4b02196&690
关于王冬龄的巨幅狂草的内在意义,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他的巨幅狂草,已经超越了书斋的极限,笔墨完全被精神化,精神从具体的书写中抽象出来,它们带来的视觉体验,已经不是观看,而是体验到了一种情境,一种情怀。这种情境是他沉思的精神和逍遥的逸兴合为一体创造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书法既是书也非书,更是超书,进入了超越具体点画而与伟大的经典文脉相承的精神境界。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王冬龄的巨书《逍遥游》,借助中国书艺的大道,依傍那远古圣贤的伟大气息,散开怀抱,乘风于书写的圆满自足之中。这正是一种忘境,一种深刻而宏大的忘境。王冬龄的大书写,正是以其圆满俱足的书的艺术,昭示着生命的“相忘而生”的领域。——王冬龄的巨书,以自己的心息来承接这样一个伟大的心息,以“游”的气格持续的窥探或者倾听这从至高的自然之境中徐徐传来的召唤,并将之化为一个动人新心魂的过程。这个过程让人、让今日的城市人的人心追随那活化的笔端,真切地体会“技而近乎道”的自然之境界,体会那种“故”、“性”、“命”的互相交养、又汇通于生命的本有之境,并有可能真实地体悟一个真正的书者存持和展示中华书艺精神的使命。
因此, “共逍遥——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包含了积极的当代意义,一是传统的“逍遥”的自在情怀所揭示的现代自由的精神价值,二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公共空间里共享“逍遥”的艺术世界。由此,王冬龄的艺术架起了从传统艺术通向当代文化的桥梁,为消解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作出了贡献。
这次展览,鲜明的特点在于两点,一是以至诚的书法心性书写中国伟大的经典文本,如《易经》、《论语》、《老子》、《庄子》、《坛经》,同时又以浪漫的书法情怀挥洒《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乃至当代流行歌曲。二是以现代艺术理念表现中国传统书法的博大精神,从作品创作、装裱到整个展厅的设计都赋予强烈的专业性、艺术性和现代性。特别是两万余字50多米长的《易经》长卷和五千言的《老子》,布满中国美术馆圆厅的正墙,比例为4.95米高,37.5米长。这样的大字多字的草书作品是前所未有的。
王冬龄是一位以书法为本色的当代艺术家,从各方面来说,他更加注重新鲜的美感和时代的思想力量,而不仅仅是古老的笔墨本身.他的巨幅的超越极限的狂草书写,既建立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之上,同时又以极限和震撼的力量使得书法艺术转向当代的表现,巨大的空间吸含了思想的极致和笔墨的极致,以及笔墨在艺术表现极致化后所升华的精神世界。
因此,“共逍遥——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包含了积极的当代意义,一是传统的“逍遥”的自在情怀所揭示的现代自由的精神价值,二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公共空间里共享“逍遥”的艺术世界。
五、展出作品目录
正前厅
(一)、装置书写
乾坤木
715 x 80 x 50cm 2006
(二)座右铭
不敢雷同
145 x 145 cm 2007 书为心画
145 x 145cm 2007
(三)第一、二次在中国美术馆个展的代表性作品重新展出
儒道佛联屏
265 x 208 cm 1987 禅联屏
260 x 195cm 1994
(四)唐诗系列
张九龄 《望月怀远》
266 x 66cm 2007 李白
《荆门送别》 266 x 66cm 2007 杜甫
《春夜喜雨》 266 x 66cm 2007 王维
《山居秋暝》 266 x 66cm 2007
正圆厅(主厅)
(一)、现场书写
共逍遥
200 x 600cm
(二)、经典文本
《老子》 495 x 3750cm 2007
慧能《坛经》 375 x 145cm 2007 孔子《论语》
《易经》 375 x145cm 2007 96 x 5280 cm 2007
【文化桥·相关资料】
中国诗书画协会是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团体会员单位。协会立足北京中央电视塔、辐射全国,协会主要职责在于推广宣传包装书画家,打造国内权威的书画组织。协会联系电话:010-59433056,QQ:624755406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传统的中国书法发展到当下,会有什么样的新的发展?今天我们将和知名现代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冬龄,一起探讨这样的问题。
不久之前在浙江杭州,一场题名为“书非书”的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吸引了众多喜欢书法、或者不熟悉书法但是喜欢时尚的艺术爱好者,因为在这个展览中,传统的书法不再拘泥于传统笔墨纸砚的表现形式,而是和绘画、装置、舞蹈、行为艺术等等现代艺术门类跨界合作,让传统书法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距离第一届“书非书”现代书法展览,时间已经过去五年,而对于陪伴着“书非书”和现代书法一路走来的王冬龄来说,观念的探索与寻问,却远远不止五年。一直以来,他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他说:“作为一个知识人,他是从小都要拿毛笔的,所有写东西,都是用毛笔来进行的,一直写到他很老很老。而今天来说,我们现在用硬笔,更多的年轻人用电脑,所以从今天来讲,书法存在大的生态环境不一样了,变了,书法又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的文化艺术,怎么样在今天发展、生存?”
王冬龄早年师从“草圣”——“草书之圣”林散之,后来又接受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三位书法大师亲自授课,有书画评论家赞称其书法线条遒劲、隐隐散发出豪放之气。虽然其传统书法造诣一直受到好评,但他更愿意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家一起致力于传统书法的创新、突破,使之能够和现代艺术对话。艺术家们的想法和创意在“书非书”现代书法展上得到体现。王冬龄说:“我们做了两届的‘书非书’的展览,策划就是许江院长和我,我们觉得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最早开办了书法专业,我们应该为书法的发展做点事,思考点问题,我们做‘书非书’就是把传统意义的写字,把字写好,到今天,更强调书法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是中国最传统的艺术,它又可以跟当代艺术对话,它又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门类。”
从第一届“书非书”所展示的平面、立体、雕塑、装置、影像、观念等多种艺术门类,再到如今第二届“书非书”展览新增的服装、舞蹈、摄影等更多艺术形式,中国书法跳出简单的笔墨纸砚的材质,单一的白纸黑字的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传统,要坚持书写,另一方面我们在拓展,所以书非书就是用书法的这样一种眼光来看待任何艺术。
在展览中,台湾舞蹈家林怀民和他的“云门舞集”,以现代舞的方式演绎书法的线条;服装设计师吴海燕更把王冬龄的书法“穿”在了模特身上,吴海燕介绍:“这次其实我跟王冬龄老师一起合作,他的书法以及我们染织、服装结合一起来做,带有点行为的、现场表现的艺术。”
在“书非书”现代书法展览上,各种艺术门类以各自独特的语言,赋予书法无限的可能性,在高度图像化的时代,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题字,它更在无限宽广、多样的艺术空间里,寻求内涵的多变。
由王冬龄担任策划的“书非书”现代书法作品展览体现了书法和其他艺术门类、其他艺术手法相融合、体现传统书法的创新。致力于现代书法的开拓、探索,一直是王冬龄的追求。上世纪的1989到1992年,王冬龄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西方学生写书法,而这些学生根本不识汉字,正是这段独特的经历给了他探索的灵感:他说:“有些外国朋友,他是不认识汉字的,但是他有其他的绘画的修养,那么,实际上书法就纯粹是作为一种艺术在教他们的,这就是跳出了书法之外在教书法,我觉得中国书法真的是很博大精深的艺术,它中间的有些东西是可以让西方人吸收和分享的,比如说我们这个造型艺术,平面方面,中国书法的线条是世界上最细腻和丰富的一个线条,它很有表现力,因为它细腻又富有变化,所以它承载作者的审美情感、情绪,甚至包括精神都能承载。”
“跳出书法教书法”,说明中国书法可以和不同地域、门类的艺术融会贯通。无论是现代书法,还是当代艺术,越来越强调观念对于物质形态的超越。王冬龄认为,中国书法不能过分强调它的特殊性和身份性——只有中国人才能看得懂的文字,他希望传统书法能够拓展内涵和外延,能够和当代艺术对话,从而为更多的现代人所感知、所了解。
多元化的书写体验,对传统书法而言,是挑战、有时甚至是颠覆,因此争论之声也不时响起。王冬龄说自己并不畏惧这样的争论,首先,他认为用传统眼光来批评现代书法,是被固有观念束缚的表现;其次,创新并不意味着颠覆、否定传统,而是为了赋予传统更强的生命力。他说:“因为传统书法,有的人他的功力很好,但是他缺乏创造性,而且一种程式的东西,这个‘书非书’和我们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实际上就是打破这个东西,致力于打破这个东西,也可以这样讲,允许探索和实验,当然从我的理解,中国书法真的是博大精深,它蕴含了一种艺术的原创,它的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这样讲,在当代世界艺术当中,这是一个还没有很好开发的一个艺术的肥沃的土壤,这个是作为中国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应该要来作这个事情。”
早在2002年,中国美术学院就成立了中国唯一一个现代书法研究中心,最先推出了现代书法方向的博士课题,开展了实验教学、论文选编等。当然作为书法家,最重要的感悟还是从艺术创作中获得的:“以我来举例,实际上我现在在做三种创作,一种就是传统书法,一种就是现代书法,还有一种就是抽象水墨,像绘画一样。但是这个三种,在二、三十年前,它安生立命的地方是传统书法,立足,扎根,然后我所能够获得的功力,获得的一种视觉的灵感,很多都是来自传统书法,但是我有在美国四年的讲学经验,日本一年,然后再去德国讲过书法,所以有比较开阔的艺术的视野,所以说书非书不是说要否定传统,我们怎么样把传统做得更好,然后能够变化成新的东西。”
王冬龄说自己希望中国书法能像中国功夫、烹饪、太极拳一样,被全世界所熟知,并且在世界当代艺术中一枝独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必须通过艺术家们不懈的创新和努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b569ba0100x8n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