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桃花庵里杏花开

(2019-07-10 16:32:34)
标签:

杂谈

分类: 光影评说

桃花庵里杏花开

小仵的天空

最近在手机下载了哔哩哔哩,B站视频资源丰富,看起来确实挺方便。弹幕中看到一句话“年龄渐长才发现,我这样九五后的老阿姨心态和阅历更能欣赏戏剧这种艺术了,进B站追的剧竟然是京剧和豫剧……”哈哈我没有这个自称老阿姨的女孩的那种心态,不过在这里也是连续追看了好几天的戏剧,从美声女神吴碧霞与 杨少鹏反串的京剧《四郎探母》追到于魁智 李胜素的正牌儿的四郎探母。又从筱俊亭的评剧《打金枝》追到了崔兰田的豫剧《打金枝》,接着入坑儿崔派艺术,连续听了崔兰田大师的《陈三两爬堂》《卖苗郎》和《桃花庵》的经典唱段。

《桃花庵》是新中国解放前成名的崔兰田,在改开后艺术第二春最具盛名的代表作。1980年在河南豫剧流派展演期间一炮而红,她特有的醇厚的嗓音塑造的一系列悲剧女性形象为她赢得了豫剧悲剧女王的名号,更使她成为排名第二的豫剧五大名旦之一。

其实桃花庵的故事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很熟悉了,那是我的一个叫大春的大大(河北方言伯母的意思)最喜欢给我们讲的故事。

大春虽然论辈分是我的本家伯母,年龄却比我的奶奶还要大,我跟她最小的孙子军年龄相仿。我跟军一块玩儿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她一边干活,一边随口哼唱“九尽春回杏花开,那鸿雁儿飞去紫燕来,那蝴蝶飞过院墙外,想起来奴夫张才……”

这是这部剧的开场,家境殷实青春风流的书生张才出门赶考,经过桃花庵与青春年少的美貌小尼姑陈妙常一见钟情。两人在庵堂鱼水之欢数月,结果身体虚弱的书生因为纵情声色竟然一命呜呼。其后陈妙常产下一子,尼姑庵无法抚养,只好用内书孩子身世的张才的蓝衫包裹,又下口将幼儿左手咬出齿痕作为表记,五两纹银交于寡妇王桑氏抚养。王桑氏顺手将孩子转卖给了没有孩子的苏员外。

张才的妻子窦氏女是一个特别能干的女强人,她独自将张府的田亩管理得井井有条,,同时还怜老惜贫是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只是丈夫赶考多年音信全无,沉闷寂寞,特别的喜欢小孩,苏府的独生子经常的在张府附近玩儿耍,和窦氏女很聊得来,就认这个孩子为螟蛉义子,两家常来常往,走动得特别亲近。

张才消失十六年后王桑氏因为手头紧,拿着当年包裹孩子的蓝衫到张府变卖,细心的窦氏女发现是自己亲手绣的衣服,由此追根究源找到了陈妙常,弄清楚了张才的下落,在悲愤之后大方的接纳陈妙常归府,并将流落苏府的张才儿子追讨归宗。

崔兰田的《桃花庵》对传统的剧本做了大胆的删减修改,把过去注重男女调情的张才与陈妙常桃花庵重头戏直接删掉,改成了以窦氏女串联全剧,塑造了悲苦隐忍又深明大义的窦氏女,青春无知又简单善良的陈妙常,平凡人苏氏夫妇等鲜活的艺术形象,使得这部剧脱离低俗,能够真正的登上大雅之堂。同时,崔兰田首创的崔派唱腔在全剧中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小道姑来递茶她的心神不稳”“盘姑”“搜府”“争子”等场景和唱段都成了崔派的最著名的保留唱段。

大春大大最佩服的是窦氏女最后对张才儿子的处置办法“一儿托两府”:苏宝玉一子顶两门,算苏张两府共同的儿子,每府给他娶一房媳妇,谁生的第三代算谁家的后代。

后来我才知道,她对此念念不忘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大春的丈夫书魁伯父是国民党时期张家口防区的军政大员,结婚第二年就独自北上了,到死都没有回来。

没有子息的她跟窦氏女命运出奇的相似,后来我们的一个邻居到张家口上中专,才知道书魁伯父生前在张家口早已另立家庭,并生有两个儿子大虎和二虎,此时,他已离世,后妻已经改嫁。

我的大爷爷和大春大大经过千辛万苦把16的大虎14的二虎两个儿子找了回来,一家人终于有了完整的家的感觉。大春迅速接受了后妻生的儿子,并全身心的辅佐儿子的生活,儿孙们也尽心尽力的照顾孝顺大春到天年。

生活,有时候真比艺术品还要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喜欢像个孩子
后一篇:成都成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