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到中秋月更明
小仵的天空
这几天的天儿真好,湛晴的天儿,飒飒的风,白天是金光万道的太阳,入夜一轮金黄的月亮则早早的升上了天空,让中秋节的小长假感觉特别舒爽。其实我们这里的人一般不说中秋节,而习惯上就说“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和过年---春节一样都是大伙儿特别重视的一个大节气,但是每年的八月十五往往在秋分前后,正是抛花生、掰棒子的秋收大忙季节,所以这个特别重大的节气,往往过得既隆重又马虎。
隆重感来自于八月十五的仪式感。节气和节日往往因为特别的讲究儿而形成一定程式,而特定的程式则构成了节庆专有的隆重的仪式感。八月十五的仪式感百分之九十九都来自月饼。
小时候的月饼品种比较单一,就是两种:硬壳糖心儿的广式月饼和酥皮糖心儿的苏式月饼,包装也很简单,五个一摞儿用白色的印了“广式月饼”字样和嫦娥奔月图案半透明的包装纸简简单单裹着,白纸上会这一片儿那一片儿的晕染出些月饼的油渍,油渍处的包装纸就变得完全透明了,有着锯齿形的边缘的月饼也就若隐若现的露出了真容。
月饼,最主要的功能不是自己吃,而是用来送亲戚长辈的,,八月十五之前的一段时间是风风火火的打月饼,送月饼的时段。八月十五这个大节气像春节一样,也是序长幼,表感恩和谢意的节气,母亲一族的姥娘、舅舅、大姨、二姨,父亲这一族的爷爷奶奶,再加上有来往的重要的朋友,每家都得送几摞儿。每年到这个时候老妈都会计划好,先买多少斤月饼,不能买少了不够送,也不能买多了既浪费了钱财孩子们还不稀罕狗粪不值得,老爸按照老妈的指令把月饼买回来就装到篮子里,挂到凉爽的储藏间里,然后等着歇班儿的时候,再一家一家把月饼搭配上苹果梨等等水果,给他们送过去。
等我们慢慢长大了,这个工作就换成我跟老哥做了。八月十五是农忙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在忙着收秋,串亲戚送月饼却不会摆桌留饭,不管谁家东西送到了,陪着长辈聊会天儿就马上往回返。
月饼,第二个功能则是祭拜月神。老妈是虔诚的佛教徒,八月十五是月神娘娘的生日,需要隆重的祭拜一番,老妈的说法是“给老姥mu上供。”上供的时间是八月十五的晚上,月饼、苹果、梨、茶水、饼干之外,还要有这个节气专有的一种贡品“糖旋饼”,就是糖饼。做糖饼事先要先活面、醒面,醒面的空挡里,老妈会把红糖和面粉按照2比1的比例搅拌均匀,做成糖馅儿。再把面揉匀揉透分成几个小结子,按平擀匀,用碗往面上使劲一扣压出痕迹,用刀顺着碗边划一圈,把多余的面推到一边儿,一个溜溜儿圆的饼皮子就好了,用手抓上一把糖馅儿平铺在饼皮上,再盖一个圆饼皮,把边缘细细的按实,就可以放到烙饼锅里烙饼了。
饼烙好,就可以摆桌了,客厅的大圆桌上最后面一层是茶水,往前依次是饼干、水果、月饼,再有就是大锅菜之类的供品,摆好后老妈先点燃香然后双手恭敬举过头顶祭祷一番,把香插到香炉里面,再喊我们“快过来给月亮磕头儿!快点儿啊,谁磕头儿月亮保佑谁啊!”,于是我们就嘻嘻哈哈的磕头祭拜。
拜完月神了才进入世俗的环节,吃月饼赏月。小时候,虽然家里买的月饼不少,但是送完之后往往只剩下敬拜月神的那一摞了,老爸就给我们分月饼,一人一个月饼,一人一个苹果或是梨,糖饼是不限量的,愿意吃多少吃多少。月饼就是甜香厚味其实并没有多好吃,但是因为了它的节令性的出现,一年才吃一次,所以小时候的我们吃的特别过瘾。
我们姐弟仨渐渐的长大了,昊昊、光光、玄宝也长起来了,过八月十五买月饼打月饼再也不用精打细算了,妈妈也渐渐地老了,但是每年八月十五的上供还是家里一道必不可少的仪式,八月十四老妈就会说“给你哥哥嫂子打电话,八月十五都回来,上大供!”。老妈不再亲自操办供品,换成了我们,她坐在她的太师椅上指挥着我们这里摆什么,那里摆什么,孩子们也特别享受这个仪式化的隆重的过程,玄宝说“奶奶在的过年、过节才是真有过年过节的味道。”
如今,只剩下老爸了,老爸是个省心的人,过年过节他不会张罗“现在的日子哪天不是过年的水平啊!过节,你们愿意咋过咋过,你们准备啥我吃啥------”警察同志说:“过节咱们一大家子不在一块聚聚哪有过节的样子啊!你定个雅间吧,在微信群里招呼他们一声,热热闹闹的多好!”我打电话定了房间,然后在亲亲一家人的微信群里发了一条“中秋家宴我们定在雅三,晚上六点我们一起欢聚吧。”然后艾特了姐姐,嫂子,老哥和侄子,今晚的月色,仍然像小时候一样皎洁明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