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刹车吧 我的共和国词典
(2011-12-24 14:25:41)
中国的校车为什么总出事故?如果稍加留意,其实不难发现,近年的校车事故,大量集中在县镇一级的中小学。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校车事故的频发,其实是近十余年来,政府在农村实施错误的“撤点并校”政策的直接后果;不深刻反思和补救这一政策,可以预期,县镇一级的校车事故,还会越来越多……
所谓“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2001年开始大规模撤销农村小学,每天减少64所农村小学
开启这场“教育改革”的,是2001年国务院出的台的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该条具体规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此后,“撤点并校”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势横扫了中国广袤的农村,如下图所示,因为这一政策,自1997年以来,平均每天有64所农村小学消失:
1997一2009年农村小学校数与全国小学校数变化情况对比(单位:所)
|
1997年 |
2009年 |
减少学校数合计 |
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 |
全国农村小学数 |
512993 |
234157 |
278836 |
64 |
全国小学数 |
628840 |
280184 |
348656 |
80 |
农村小学校数所占比例 |
81.5% |
83.5% |
79.9% |
80% |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数据
(目前只公布到2009年))
“每年节约1670万”,是县级政府狂热推行“撤点并校”的最大动力
“撤点并校”的理由,综合起来,有这么几点:1、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而逐年减少;2、关闭农村小规模的教学点,将学生和师资力量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可以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学校规模扩大,可以造成规模效益,提高教学质量;4、农村孩子到城镇学校上学,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然而,当初的想法也许太幼稚,只是今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校并没有合理安排师资资源,相反地则由于并校而将一些优良的师资集中到了个别的学校,造成了这些学校大肆炒作,在招生时只招收一些优等生,一般的学生除了额外掏钱之外是无法进入这类学校的,这成了学校创收的资本,这成了一些当地官吏的子孙迈进这些校门的“得天独厚”的因由。于是乎,官官勾结;于是乎,官校勾结;于是乎,唇齿相依;于是乎,构筑了一条天然屏障;于是乎,形成了金钟罩。自此,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之抗衡,无论百姓提出什么问题,无论百姓有什么意见,都是无济于事。结局只有一个——无奈!并校的结局虽使学校规模扩大了,然而,仅仅是个别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那都是建立在牺牲其它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并校使每个班教室扩大了,可是,进入这些教室的学生则绝对地增加了,而且是大幅度地增加了,致使每个班的学生达到70——80人,想一想,每个班怎么多学生,那么这样的班级的老师是怎样给学生判作业的呢?这就意味着,每天晚上,该班的任教老师至少要判70——80份作业,再者说了,这些老师不仅仅是带一个班吧?假如相应的老师带两个班的话,这些老师每天晚上需要判140——160份作业。请问,这些老师能受了嘛?老师也是人,老师不是神。那么其答案只有一个,要么糊弄,要么挑肥拣瘦,挑一些在老师的眼里值得关心的学生,那么其它的学生只能是放任自流了,随其而去!试想一想,那么多的学生聚在一个教室了,那教室里的空气如何,味道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气味难闻,空气窒流!
由于老师分了优劣,由于学校分了等级,由于学生分了优劣,致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即使考取了高分的学校也同样是素质教育大幅度地下降。
由于并校,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事于远距离乘车上学,致使越来越多的校车出现交通事故,因为政府省了一些不该省的钱,因为政府将算盘打在了求学孩子们的身上,因为政府算计了未来的花朵,因为政府算计了素质教育,致使时下教育混乱,致使时下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出现了南辕北辙的地步。
这就是并校所带来的苦果!
为此,国民悲,万民哀,百姓痛!
唤一声:我的共和国词典——刹车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