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奈良,距离京都格外近的城市,坐电车只要20多分钟就可以直达,而且同样是古都,但并不属于『京都府』,而在『奈良县』。奈良市不大,靠徒步可以在一天中将主要景点逛完。而奈良的主题,一是与不怕人的鹿嬉戏,再就是静心虔诚地逛逛寺庙,反倒旅途中必然相伴“美食”只成了点缀。奈良的食物虽然不会让你有食指大动的欲望,但都清新雅致,衬极了这个禅味十足的地方。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首先要介绍的——茶粥。
File #1
“茶粥”是奈良县、以及与其相邻的和歌山县、三重县的日常饮食。根据地域不同,使用的茶也不同,比如用绿茶、烘焙茶、茶粉制作。使用盐的多少、以及粥中除了用米,也会添加蔬菜、豆类等等诸多细微的不同,让茶粥也各有千秋。“奈良茶粥”算是其中很有名的代表,并慢慢传至周围的地区。根据官方出品的百科全书《古事類苑》的记载,“大和之国的农家也会一天吃4、5顿茶粥”,至今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茶粥听上去有几分清雅之味,但其实很简单,无非是用茶泡的粥。以前,奈良人多会把茶粉放到茶袋下锅,然后倒入前一晚吃剩下的冷米饭,一起煮制而成。根据季节变化会加入红薯、栗子、红小豆、蚕豆之类。夏季则经常喝这样的凉粥。
因为在奈良的第一站就到访了“兴福寺”,所以挑了“塔之茶屋”来喝茶粥。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地址形容地极其难懂(只说在兴福寺境内),到了当地想要导航也不是很灵,最后发现它就在五重塔的背面,很好找。
“大和”是奈良的古称,所以,奈良既有“大和路”,也会在一些看板和小地方发现“大和”的字样。比如大和茶等。
招待我们的是位老婆婆。因为同行的一位朋友对茶粥不感兴趣,所以我们3人只点了两人份的茶粥。老婆婆还细心地多给了个空碗,方便我们分。一份茶粥350日元,不到20人民币。粥分冷热。炎热的夏天喝口凉粥比较清心,但房间里反正有空调,我还是点了热粥来。毕竟按照我们的讲究,夏天虽然热但身体和脾胃还是凉,反倒适合吃点热的。
其实,来这里喝粥无非是图个应景,毕竟茶粥是奈良首屈一指的代表。但若真计较起来,它对现代人来说还真是清淡到没什么味儿。但是,平时高脂厚味的东西吃多了,来清清口,让胃休息一下,好好去品尝简单的食物的味道,不也是一种静心的修行么。
另外,日本人爱茶泡饭的很多,茶粥就是某种形式。但我一直觉得这样吃真的好么。果然,刚查了下资料,说现在的奈良人吃茶粥的越来越少,米的消费量在日本全国都可以倒数,相反,面包的消费量反倒是前几名(毕竟传统食物跟现在社会不一定相衬,传承起来也麻烦很多),托福,患胃癌的人也变少了。
另外,糊在墙根的那一排都是以前的古食谱。
我个人除了好奇“塔之茶屋”,更想尝位于春日大社入口附近的“春日荷茶屋”制作的
“万叶粥”。它参照了日本《万叶集》中提点的应季食材,根据一年的12个月份,搭配不同的材料来煮粥。虽然价格贵一些,但也更有特点。可惜一圈绕下来后,到了这里时正好下午4点左右,已经关门了。
File #2
“柿叶寿司”是奈良有名的小吃。长方形的寿司外裹上柿叶,尝起来除了鱼鲜,还有叶香。不仅从奈良站出来就有个小亭子在卖,市区中的一些土特产店、小餐厅,也会卖它。
最知名的是有150多年历史的老店“平宗寿司店”。
相关参考:与柿叶寿司类似的“ゐざさ寿司(IZASA寿司)”,是用竹叶包裹的三角形寿司饭团,也是奈良地区的名特产。File #3
File #4
我没买,就提一下。想必这个叫“山崎屋”的当地名店也是大家在去奈良之前都会知道的。毕竟,日本是个喜欢腌菜的国家,萝卜、黄瓜等各式蔬菜都是腌菜的对象,而众多的种类中,“奈良渍”又是其一分支,不是用的味噌这种常见调料,而是用的酒糟来腌制,所以路过时都会有一些酒味儿。有兴趣的可以多关注下。File #5
最招牌的口味自然是“原味”,嫩滑又不会过甜。人气第二为“大和茶”味。绿色瓶盖的是酸奶味,表面有可爱的奶油不说,底下还有一层草莓酱~口感很可爱。File #6
朋友点的是招牌的鸡汤拉面。味道比较清爽,不会很腻。看到邻桌有点了沾面,鸡白汤调制的沾汤更浓厚,而且可以放在电磁炉上加热,吃完面后把搭配的米饭也倒进去泡着汤吃,分量和味道都很足。
去的这家“元喜神”就在兴福寺旁边的商店街里,距离车站只有3分钟。另一个鸡白汤的名店叫“NOROMA”。File #6
在奈良时正好是个大热天。从兴福寺出来路过奈良国立博物馆,在门前就看到有卖味噌冰淇淋的小车。上去一问,虽然这个冰淇淋确实是用附近地区出产的味噌做的,但因为是甜味噌,尝起来更像是焦糖的味道。不管那么多啦~虽然尝着像焦糖味,但比较特别,就吃吃吃呗~
以上!这次的奈良美食笔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