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第一家当代设计博物馆&康兰、无印良品参展小感

标签:
设计博物馆无印良品muji |
分类: 旅英生活 |

一般来说,英国的大部分博物馆都免费开放,包括重量级的大英博物馆啦、国家艺术画廊啦这种地方。但这个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不但收费,而且门票还有点小贵。学生7镑,成人14镑,若非设计类学生和专业人士的话,跑来这里还让人还有点小心疼呢。不过我之前在无印良品(MUJI)的店里拿到了展览宣传单,可以免费兑换门票。像这种划算的好事真是过这个村儿没这个店,所以赶紧趁着展览结束的周末,跑去了从未参观过的设计博物馆。
设计博物馆并不大,外形也够淳朴低调,被别人形容为白色的方糖,也体现了设计师们对简约、朴素的美学追求。说来,刚刚查它的资料时才发现,这一带是早年河运发达时的码头仓库区,怪不得在周围散步时,总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汉堡的码头仓库。而这个博物馆的前身也是个存储香蕉的仓库。等70年代的河运业渐渐没落,库房被改建成公寓、餐厅、设计室之后,这个世界首家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当代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也应运而生。而将它改建成如今这番现代风格的,正是康兰先生带领的设计师团队。
虽然我对建筑设计研究不多,但在一片土黄色的陈旧仓库楼宇中,独树一帜地伫立着这么一个风格现代却并不突兀的建筑,实在让人眼前一亮。而另一个没想到的是,这个并没有恢弘占地气势的博物馆,却记录并展示着设计风尚,堪称英国的时尚地标之一。

设计馆一楼是商店和咖啡屋。商店很棒,除了博物馆相关的纪念品外,还有众多设计类书籍,而贩售的创意类商品也很不错,不过不让拍照,所以我也没办法用图片来说明。而逛累了的话,坐在咖啡厅里喝点东西,吃些茶点,看看落地玻璃窗外的泰晤士河,也算享足了放松又惬意的时光。
本来我以为免费换来的门票只能看MUJI展,不过发现刷完票后进来也没人管,就顺便把二楼正在展出的特伦斯·康兰(Terence Conran)先生的作品展也看了。

要不是这次参观,孤陋寡闻的我压根没听说过康兰这么一位天才设计师,也不知道他足足影响了英国半个多世纪,以至于现在每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中都少不了他的设计。


看来设计师们都喜欢以椅子作为媒介,来宣泄自己的灵感。在我之后看三楼的2012设计展时,数据显示说在这一年的家居设计中,椅子的设计数目最多。
(虽然我是不太明白『椅子』这一主题在设计界中的地位,于是把它作为一个问号,欢迎业内友人和专业人士来布教和指点~!)


上面墙上展示着之前的Habitat杂志封面。
个人觉得还是很有启发的,比如左下角这张杂志上的图,指明了在不同的情景中正确的搭配灯光样式。像我从来没考虑过“合理使用光源”这个问题,经常在吊灯下看书,却没想过应该有个专门的射灯来提升阅读体验。

康兰先生不仅做室内设计,也经营过自己的餐厅。对餐饮业有兴趣的他,为了对这个领域有更甚的了解,还跑去巴黎当过洗碗工呢!不过,法国的农贸市场、咖啡店、五金店也给了康兰先生很多创作灵感,让他的设计中总是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很喜欢他的理念,他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用中产阶级可以承受的价格,给他们带去贵族式的好品位。”




样板工作桌的笔筒里没有水笔、没有彩色笔,唯独铅笔数量不少。看介绍提到说,康兰先生是喜欢铅笔的。
康兰先生喜欢的还有各种收藏,比如工作室墙面上挂着的蜻蜓、蝴蝶、其他昆虫标本,书架上利郎满目的设计专业书籍、木质模型等。
★ ☆
★
博物馆三楼是无印良品(MUJI)展。展览时间是今年的3月9日~18日。

主题:Product Fitness 80。
凡事八分即正好。
凡事八分即正好。

就像『吃饭只吃八成饱,肠胃健康又长寿』一样(哎呦我编得还挺溜~>///<),MUJI也是提倡凡是讲求八分的原则。
一年以前的东日本地震,是对很多日本人的一个警钟和反思。让他们开始思考对商品和材料的过度消费和使用。作为设计界的一份子,MUJI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认为自己有必要将消费者引领回理性消费、控制自身欲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中。比如,他们在设计时时常会问自己“这个东西有必要么?”‘是否过度地使用了材料?’‘是否过度包装,在尺寸与重量上都增加了太多?’‘可以在制造、运输过程中减少浪费么?’等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才有那句话:
LESS IS
MORE。(少即是优)
而这种以设计出发而看到的生活理念,何尝不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
就比如每年中秋的那些月饼礼盒,图个送礼有面子,而花了太多的钱在包装上。不仅拆起来心累,而无法好好利用的不菲的盒子和包装让人在处理它们时再心累一次。我们身边有太多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如回归简朴,注重实用性。即经济环保,又可减少内心欲望和不必要的花费,何乐不为。
废话之一先告一段落,看看展再说:
比如:
MUJI的保湿水中,90%的原料就是水。而瓶子的材料也是薄到可以在使用后凝成麻花,用料省却发挥了瓶子应有的作用。
透明的纸巾盒,鼓励人们买替芯而不是买成品。塑料盒的盖子也像活塞一样,可以随着内容物的多少而升降,不至于纸巾用到最后时抽起来麻烦。
关于棉花棒,MUJI让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平时在使用棉棒时,是不是需要让棒柄那么长呢?尺寸缩短一点,就能节省太多的原料,却丝毫不影响功能的发挥。
比如:
眼影盒。本来就包装简单的硬质的透明盒子,更新成为了更薄更简单的软盒。MUJI说,关键的不是包装,而是里面的内容。
多用毛巾。本身就已多用的纯色毛巾,还可以在久用之后,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做抹布。分割线的设计,不仅让它在原来的设计上显得时尚好看,又在功能上变得经久耐用。


记得日本是有这种专门的补瓷器的工艺的。原本碎掉的食器,经过用心的修补,反倒成为了颇为独特的新设计。
得益于这份古老的智慧,让人们认识到‘好的东西要经久耐用’,而‘看上去已经寿终正寝的东西,也依然可以将它们再用到极致’。
右:
将胶带的宽度减少,将会员卡的尺寸减小,都在不影响功效的前提下,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而后者也节省了钱包的空间。

大家都能看出,MUJI产品的特色之一就是没有花纹,没有上色。他们崇尚“原色之美”这一观念,认为材料本身的色泽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额外的着色和修饰都是在掩盖。
虽然这些文具没有华丽的外表,仿佛缺少个性。但谁说“简约”不是一种时尚和个性?
手边都是这些文具的话,仿佛生活也跟着简单又回归本真。



竹制餐具的使用,减小冰箱的体积,都是节能环保的举措。用小冰箱能省电,也能减少食物浪费,更能让你因减少囤货而吃到更新鲜的食物。


这样也能减少被偷的概率哈~

---------------------
以前,我只是觉得MUJI的东西有种朴实的精致,手感摸上去也很好,不过有时也会觉得素色们太素太简单。另一方面,这个在日本的平民产品,在国外总会卖得很贵,让普通市民觉得消费不起。但它的设计却总受设计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的关注。参展之前我对MUJI只有以上的浅显认识。没有过多研究的我,一直以为它的设计受到好评,取决于它的灵感。比如收纳家具可以巧妙地增加空间、一些工具看似简单却充满了巧妙的创意,用起来很方便之类。但看过这次展览后,让我佩服的还是他们最根本的设计出发点。
MUJI在设计产品时倡导将他们在实际作用上发挥到最大,而不注重本身功效之外的包装,让产品回归到最本质的作用上,摒弃了花哨,减少了欲望。另一方面,对于原材料的严格选用,不仅以身作则地宣扬了“环保”观念,又引导着使用者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并跟着拥护起来。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榜样,也是值得推崇的。
虽然我现在是没有条件和财力来支撑自己各方面都MUJI起来,但是他们的理念却让人欣赏与敬佩!就算不用他们的产品,只要自身有这种“环保”和“寡欲”的意识,并行动起来,也足够了!
MUJI的展览并不多,以上贴出来的已经是80%的内容了。但这些反思却让我受益良多,谢谢这次的展览,而且还是免费的~

★ ☆
★

最近在顶楼展示的是2012设计展,冠军得主要在4月24日才能公布。内容涵盖了各方面,从媒体到市场到家具到材料……不过因为不让拍照,所以我也就在里面走了一圈就出来了。
设计的领域方方面面,总能找到启发你的地方。而这次的参观,我也确实收获颇丰。感谢设计博物馆!以后的各种新展览我还准备找机会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