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2012-01-19 23:10:16)
标签:

德国

巴赫

莱比锡

旅游

分类: 恋上德意志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圣托马斯教堂”是伟大的音乐家、“古典音乐之父”巴赫曾供职了27年并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于此的地方,也是我在莱比锡音乐之旅的第一站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Thomaskirche/[]St. Thomas Church,Leipzig)


那日天气晴好,干净而又瓦蓝的天空中只是飘着淡淡的几丝云彩。

当仰望这片天空时,我想,巴赫一定也曾无数次地看到过同样美丽又澄净的青空,沐浴过同样美好又爽朗的气候,然后日复一日地来到这个地方,用音乐表达他对主的虔诚吧……只是,今夕不同往日。在几百年前,他只是作为优秀的管风琴师为人所知,却在死后又很快地被人淡忘。而如今,太多的世人来到此处,不只出于单纯的礼拜或祷告,而是来“朝圣”他这样一位为后人留下了太多可贵音乐遗产的伟大音乐家。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主祭坛对面1889年的管风琴。我一直很想想象这是巴赫曾经演奏过他的那些华美圣歌的地方,但因为战争的缘故几经修整,这已不是当年的那个管风琴了。

对于古典乐练习或爱好者来说,“巴赫”是最为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作品以亲切的姿态无处不在,却也时常遥远地让练习者难于把握和“攀登”。他的名字在很久前就与“西方古典音乐之父”这个伟岸的称号烙印在我的心里,只有仰望,未加细究。

 

前几日回到家中,无意中翻到了书架上的一本《巴赫画传》,于是赶紧完整地读了下来。书中在末章提及,

“巴赫没有显赫的底味,没有赢得应有的尊重,大部分作品非但没有得到出版,更不为人们所理解”。读到此处,不禁感伤,几多嗟叹……


一直以来,我都想当然地以为巴赫的作品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如现世一般受到景仰与膜拜,却忘记了并非所有的大师都会幸运地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在那个年代,巴赫只是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享誉一时,却在死后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若不是80多年后,门德尔松无意中发现了《马太受难曲》并经过多番努力将他的作品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还不知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和他那浩渺又不朽的音乐作品要被继续埋没多少年。


此时再回想起之前在圣托马斯教堂时的凭吊,又忍不住多了几分感慨。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右图与左上分别为主祭坛和其前面的巴赫棺盖。下面安放着二战后由圣约翰教堂迁移至此的巴赫的石棺。

巴赫过世时只是被简单地葬于莱比锡另一处圣约翰教堂的南墙下,甚至没有墓碑,并很快被人遗忘又难以寻觅。在近百年之后,他的作品才得以复兴,人们重又忆起这位杰出的音乐家,并想将他好好安葬。经过了寻找遗骸,重新安置,又因教堂在二战战火中被破坏并最终将遗骸迁徙至圣托马斯教堂的过程,巴赫终于在死后两百年,得以在他鞠躬尽瘁了后半生的地方安眠……

 

回想着大师创作斐然的一生和仓促又未有善终的结局,又回想着自己几多次被他的音乐拯救与感动,不禁再次湿了双眼……


很多伟大的灵魂用尽了生命去燃烧自己,去释放能量,却只能如星辰一般闪耀在身后百十年的世界中。只被后世人看到、了解和仰望,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但也许,一心以音乐向上帝致敬的巴赫并不在乎于世间得到的宠辱。就如同大师在临终前几日口述出的最后的圣咏《上帝,我在您的神坛前》一样,我愿意相信他的灵魂早已在那时就追随上帝,并得到了永远的安息。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主祭坛的两侧是历任大主教的画像。时光荏苒,又几经沧桑……仿佛他们也在默默地守护着这位最终长眠于此的伟大音乐家。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教堂侧边墙上的这个管风琴是在2000年悼念巴赫逝世250周年时重新安装的。

在断断续续书写和修改这篇文章时,电脑的播放器中一直循环着的是巴赫的那曲《G弦上的咏叹调》(也就是本文的背景音乐)。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乐曲之一。


都说这首曲子中有着迤逦的诗意之美,但我从乐章中却听到了更多的对世间万物的悲悯与仁慈。它们不急不缓地流入耳中,如清流一般抚慰了心灵。仿佛一切的心事都可以放下,仿佛所有烦忧都可以遗忘……每每听来都要被感化。就像巴赫那高洁、虔诚又真挚的灵魂一样……若未有对世间的爱与宽容,又怎能谱出如此让人动容又感怀的篇章……?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教堂内的彩窗玻璃上也描绘着巴赫、以及为巴赫音乐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门德尔松的画像。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圣托马斯教堂有着温暖又美丽的红色高顶。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来到圣托马斯教堂拜会之日正好是个明媚的晴天。温暖的阳光透过彩窗倾斜入内,处处都笼罩着祥和、宁静的气氛。这里很安静,除了午时的管风琴圣乐会让这里更添庄重的神圣气氛,大多时间只能听清自己的脚步声。来访的信徒或悼念者都步履轻缓,偶有低声细语,好似生怕惊扰了沉睡于此的音乐家一般。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一边踱着步细细地仰望周围的一切,一边在心里默默地缅怀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教堂中的分秒时光都是如此宁谧安详,连不是信徒的我也被深深地慰藉。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幸好这里不是米兰或者科隆的大教堂。少了游人如织,多了庄严宁静。得知大师能够沐浴斑驳的光线,安眠于此,并接收后人的静默与凭吊,顿感心安。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在主祭坛两侧有祈祷蜡烛,托杯上也印有巴赫的名字。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在主祭坛旁的入口处,有巴赫时期的乐器与一些资料和手稿的展示: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内屋的祭坛。


我认为,不管是爱森纳赫的故居也好,教堂对面的博物馆也好,再也没有哪个地方比圣托马斯教堂更能让人怀着纯粹之心去认真面对内心最深处对巴赫的敬仰了。不单单是因为巴赫曾在此做过乐长、管风琴师、也一手培育了圣托马斯少年合唱团。或者是因为首演了著名的《马太受难曲》,并将他事业中最高产时期奉献于此这些简单的理由。而是因为这里最终安睡着这个伟大的灵魂,并多年来一直回响着他那众多的不朽的乐章。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出门已过午时,从教堂中飘出的风琴声许久未歇,绵长而又神圣地回响在这音乐之城的一角。

现世如此安稳又闲适,像是缓慢流淌的乐章,让人内心充满了宁静。


让我再看一眼让巴赫最终得以安眠的教堂,让我再以无比虔诚的敬仰之心深深地缅怀一次这位伟大的音乐之父。然后慢慢回味,并在几个月后的今日,以一己拙见,略书于此。

 

2012.1.19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教堂的侧门。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夜晚时分的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 ★ ☆


【三】

在教堂旁有一家小的纪念品店,是“巴赫迷”的好去处。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里面关于大师的纪念品应有尽有。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后人演奏的CD作品和乐谱、文献书籍也不少。虽然我认为不及它不及爱森纳赫的博物馆(日后介绍),但质量和数量也比较可观。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还有大师一手培育起的圣托马斯男声合唱团的CD。虽然成员已经换了好几批了,但在此购买一张专辑,特别是《马太受难曲》,意义又非比寻常。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圣托马斯男生合唱团是莱比锡的荣耀,也是大师巴赫的荣耀。聆听童声和谐又庄重的圣曲,是对大师的另一种缅怀方式。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店中写着大师巴赫(BACH)名字的马克杯。

【德国】伟大的音乐灵魂在此安眠(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巴赫曾根据当年社会上流行的咖啡文化,在1732年为莱比锡的音乐学会创作过《“咖啡”康塔塔》。
纪念品店中就有此曲的音乐CD以及咖啡杯专卖。


☆ ★ ☆



巴赫 - 《G弦上的咏叹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