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科学课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

(2010-04-19 11:45:05)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品资源

《小学科学课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

哈尔滨市道外区育英小学校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关于科学课学生学业的过程性评价一直都是困扰教师们的一个难题,下面谈谈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现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通常采用成长记录袋形式,但我认为不必要每个学科都设立一个成长记录袋,而是采用成长记录表的形式进行汇总,装在一个成长记录袋中,便于管理和操作。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设立一张表格,用来记录学生的自然情况,如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出生日期、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特长、获奖情况及各学期各学科测试成绩。可以设计为下表:

姓 

 

性别

 

出生年月日

 

入学时间

 

所在班级

 

健康状况

 

通讯地址

 

家庭成员

基本情况

家长姓名及与子女关系

工作单位及职务

 

 

 

 

 

 

 

 

有何特长

 

历年获奖情   

 

 

 

 

 

一年

 

 

年级

    学科

时间 成绩

语文

英语

科学

体育

美术

音乐

计算机

综合

实践

地方

课程

平时成绩

 

 

 

 

 

 

 

 

 

 

期中测试

 

 

 

 

 

 

 

 

 

 

期末测试

 

 

 

 

 

 

 

 

 

 

 

 

 

 

 

 

 

 

 

 

 

平时成绩

 

 

 

 

 

 

 

 

 

 

期中测试

 

 

 

 

 

 

 

 

 

 

期末测试

 

 

 

 

 

 

 

 

 

 

学期总评

 

 

 

 

 

 

 

 

 

 

……

其它年级类推。

过程性评价的具体操作

 

科学学科的过程性评价只是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学科的过程性评价应以表格量化形式来体现,记录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发展情况,它包括记实性评价和展示评价两大部分。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科学探究”部分内容的评价,在内容上应该紧扣课程目标中科学探究部分目标所规定的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与活动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在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正确,假设是否恰当,计划是否合理,测量是否准确,表达是否清晰;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交往的能力怎么样。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现场作业和观察记录,即教师通过设定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去做,看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操作的水平和质量,然后做出评价。也可以通过提出一项科学探究任务,让学生回答准备怎样完成,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当场完成,从学生提出的假设,或当场完成的质量中进行评价。除了集中评价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有价值行为和表现进行观察和随时记录,这样可以增加评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在对学生科学探究方面的评价中,应注意多鼓励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理解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而不能只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的评价,重点应抓住小学生对待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态度进行。因为,相对态度来说,情感、价值观都是更加内隐的个人品质,很难直接进行评价。情感作为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的价值取向,与对待各种事物价值取向的价值观一样,只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当没有外界刺激的时候,它们一般不发生作用,外人也无法知晓。只有当外界产生了一定的刺激,它们才会有所表现,也只有在这时才能被他人所察觉。一旦当一个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情感、价值观,在对待特定的事物,或者遇到特定的刺激产生情绪体验时都会出现一种特定的表现趋向,这种特定的表现趋向就是态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态度是一定情感、价值观的特定表现趋向,通过对态度的测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评价小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态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他们对待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兴趣,是否充满了想知道的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像,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与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采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是否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能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性科技与科普活动,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的问题是否关心,并表现出责任感等。这些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表现性评价,应该以观察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一旦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即使记录在案,做好学生学业档案的信息搜集和记录工作。在平时记录信息不足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情景测验,或者专题活动的现场记录,即由教师指定一种情景活动让学生参与,记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态度,并进行评价。

(三)“科学知识”部分内容的评价。《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规定的小学阶段“科学”学科,在知识内容方面主要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但不是系统地讲解这三大领域的系列知识,而是结合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只讲那些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身边常见的最基础的知识。即使这样,也不是以讲解学科的概念、原理、规律为主,而是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经验与科学探究活动讲一些现象、事实与过程。因此,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所以,科学知识评价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科学知识可以分为3类。第1类是不需要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的。这类内容一般不属于测验、考试的范围,评价的主要办法是日常课堂上随堂提问与观察记录,看学生是否知道,能否讲得出就行了。第2类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知识,主要是现象、事实或过程,如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等等。这些内容是科学学科测验、考试的主要对象,必要时可以通过各种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但需要注意考试方式的情景性与灵活性,不能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第3类是过程性目标,如通过饲养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等。对这类内容的评价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记下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的参与表现和探究结果,然后进行评价,必要时也可以设置专题性操作实验考察,或者从学生的长期作业中做出评价。因此,科学课程中“科学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是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以及必要的测验和专题考察。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教材对本阶段的要求和《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要求,本着易观察、易操作的原则可以将这些内容具体化,设置具体的评价内容;评价的内容还应体现对平时各阶段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内外作业、期末测试及学生在科学课学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等。评价的方式应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主,在期末的时候,将评价表送到家长手中,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并征求家长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意见,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评价以A五级量化形式呈现,然后折合成相应分数;根据小学生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用五星级等级制评价方式。为了操作方便,可以设计一个科学课学生成长评价表,详细情况参考下表:

    

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科学课学生成长评价表

 

姓 名

 

性 别

 

年龄

 

班 级

年     班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自评1

自评2

自评3

自评4

期末

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课前准备

 

 

 

 

 

 

 

学习态度与兴趣

 

 

 

 

 

 

 

参与活动

 

 

 

 

 

 

 

记录的填写

 

 

 

 

 

 

 

知识的掌握

 

 

 

 

 

 

 

倾    

 

 

 

 

 

 

 

表达与交流

 

 

 

 

 

 

 

合    

 

 

 

 

 

 

 

观察与实验

 

 

 

 

 

 

 

搜集整理资料

 

 

 

 

 

 

 

实事求是

 

 

 

 

 

 

 

学习方法

 

 

 

 

 

 

 

想象与创新

 

 

 

 

 

 

 

遵守纪律

 

 

 

 

 

 

 

杰出表现

 

 

 

作业完成

情况

 

 

期 末 评 价

 

今后发展方向

 

说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评价的各项内容都采取“五☆”级等级制评价:100分为“5☆”;90分为“4☆”;80分为“3☆”;70分为“2☆”;60分为“☆”;60分以下为“△”。其中“观察与实验”不仅要考查能力,而且包括方法的考查和设计实验及制定计划的考查。“突出表现”记录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突出表现和在展示活动(如作品展览;竞赛;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现,即展示性评价。具体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校实际来安排。“今后发展方向”指本人在哪个或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在今后还需要努力或加强。

此表可以清晰地展示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即成长轨迹,便于师生在期末进行总结,查找优点与不足,进行反思,以便今后对学习和教学进行改进。此表可适用于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评价的次数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评价,易随堂操作,简单方便,避免了每一节课设计一个评价方案所带来的麻烦和沉重负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