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一直都惧怕爸爸,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惧怕背后带来越来越多我不愿意看到的负面影响。
前几天写过一篇育儿路上的糖果效应
,关于吃糖问题,我和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这段日子里可以这么说,言执行的很好,几乎没有违规,可昨晚言和爸爸发生关于糖的问题,结果是我不愿看到的。
事情是这样的:晚饭时间后,言征求我意见是否可以吃这一天的这颗糖。因为当时我在书房,言在征得我同意之下,赶紧跑到客厅的茶几上拿糖吃,哪知这一幕被看电视的言爸看见了,他大声的呵斥言:“怎么又在吃糖?圣诞爷爷不是告诉你一天只能吃一颗糖吗?”(因为下午放学路上言给了我和言爸一人一颗口香糖)
言爸这么一吼,言快速跑到书房,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看着言委屈的样子,我拉过儿子,轻声询问道:“爸爸不要你吃糖你很难过是吗?你告诉妈妈,今天的那颗糖吃过了吗?”言摇摇头说没有吃。(我猜想可能是吃了一颗口香糖。实际上,这几天言到了吃糖时间,如果我不在家,他也会打电话征得我同意。我没有在孩子面前去询问爸爸到底孩子有没有吃糖,我想既然和孩子制定了规则,孩子之前也执行的很好,我应该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信任他的。后来私下和言爸交流,证实了我的猜测言吃了一颗口香糖,孩子觉得口香糖不应该在规定的糖果范围内。)
我说:“妈妈相信你没有吃糖,但是口香糖也不可以随便乱吃的。”正好和言交流时,电脑旁有一盒喜糖,言示意我说想吃一颗,我同意了。言第一反应是反锁门,(不想让爸爸看见)拨完糖纸后随手将糖纸藏进电脑抽屉里,说:“等爸爸上班时再扔进外面的垃圾桶。”这2种情况都是我不愿看见的,我也知道其中的原因,言是怕被爸爸批评。就如我们平日里经常说的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言能当着我们的面做一些,哪怕是我们认为不应该做的事。这些如打游戏、看电视、吃糖等不好的习惯,我觉得完全可以通过和孩子共同制定相应的制度,双方都在愉悦的情况下有效的解决。问题出现了,大吼大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唯一的办法是双方坐下来,寻求解决的办法。(言打游戏、看电视在制度面前,执行的很好。)
今天这个事,如果遇到有一点智慧的爸爸来说,根本就不算一个问题。爸爸完全可以放下家长的架子,不带任何的不利于谈话进行的感情色彩,蹲下身来和言好好谈谈,如果吃过糖就不能再吃,即使涉及到口香糖,只要道理讲通了,孩子也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偏偏就是爸爸的那一声大吼,丢失了和孩子继续谈下去的机会。结果却是双方都不愉快,孩子做出了大家不愿看到的情况。而言做出的反锁门和藏糖纸,在大人眼中看来又成了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何来,根源何在?如果爸爸能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谈此事,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李跃儿曾说过: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清楚爱里面要有很高的文化和智慧,否则,这样的爱甚至连“愉悦孩子”这样最简单的目的都不能到达。
作为教育者,父母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一些父母总在扮演伊甸园中上帝的角色,认为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就可以任意处罚。育儿路上一定要时刻缓和与孩子的关系,切忌亲子对立关系!坚定温和的育儿方法一直贯穿于我的育儿之路,态度温和,原则坚定,言也渐渐习惯于并接受这种方式,我也希望用这样方式打动言爸。
很欣赏李跃儿的一句话:对待农民,我们要以农民的方式同他交流;对待大师我们要用大师的心态与其沟通,;对待孩子,我们要用童心交流。都说孩子是天使,只有父母也充当天使的角色,才能愉悦的和孩子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