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里没有老坏人

(2014-09-15 22:45:34)
标签:

坏人老了?

社会学

道德恐慌

结构主义

文化

分类: 观点谈

从去年开始,一句“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在网上走红,在之后很久的日子里,一直到现在,似乎都成为了解释所有不同年龄阶级冲突的标题,不管年轻人有没有真的把老人撞倒,但凡有这类事件出现,都是因为坏人变老了。其实,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这种解释的对错,更是这种解释背后透露出的社会问题。这种社会问题并非关于对错,而是缺乏对于社会问题根源的探索,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近十来年,人们越来越喜欢用类似“顺口溜”的形式来解释问题,弘扬价值观。这种形式固然简单好记,但实际上只是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罢了。可是世界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没有任何一种社会问题是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解释的。相反,一个简单的或复杂的社会问题,可以引出无数种从不同角度解读的方式,并得出不同的答案。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或多或少达到这样的目的,至少可以抬头观望一片社会学的天空。

 

关于道德恐慌

当今中国社会处处充满着道德恐慌。简单来讲,道德恐慌是根据对特定个体或集体的误解发起的运动。社会学家史丹利科涵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他认为道德恐慌一般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1.公众开始关注某些事件或集体,认为这些事物可能造成一定问题。2.媒体通过夸大报道来使更多人关注这个事件。3.“道德学家”一般是政客或社会名流站出来宣布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在第四阶段会有某方面的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之后的理论发展,古德提出道德恐慌并非来来去去,而是会在社会某些方面留下痕迹,静候下一次恐慌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道德恐慌并非是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只要有社会阶层,就会存在道德恐慌。

 

现在请读者回想在“坏人变老”的道德恐慌是如何走过科涵的四个步骤。当社会中发生了老人被年轻人撞伤(不论真实发生或是所谓碰瓷),首先会有目击者和当事人口口相传。之后我们就会看到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这些报道有时候是不准确的,有误导性的,有偏见性的,但往往这样的报道更能吸引人们眼球。在第三阶段,在以微博一类现代网络平台上,所谓的道德名人或仅仅是名人开始对事件大肆评论,这些评论往往更是可笑无知的,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的名人效应,公众会再次确认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并且可能是很严重。之后媒体又会自作聪明的教给公众如何避免被“碰瓷讹诈”,好像老人碰瓷是已经确定了的事实。这样的公众关注可能在几周内偃旗息鼓,但是只要有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媒体马上就会拿出之前的案例来再次引起注意。

 

事实上,道德恐慌对于社会问题往往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它只会掩盖事件的真相,使人们变得盲目,自认为聪明。

 

结构主义中的社会越轨行为

关于社会的越轨行为,结构主义有很完善的解释。虽然结构主义经常被批评忽略事件的受害者,或给予越轨者过多的同情,但结构主义很好的解释了越轨行为的来源——社会本身。结构主义者认为,对于某个社会事件,重要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社会如何对待这类事件,也就是说,不论是普通的越轨行为也好,或是犯罪也好,都是社会本身的产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少有老人的“碰瓷”行为。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完善,我们首先假设老人确实被汽车撞伤,这件事牵扯到老人自己,车主,老人的保险公司,车主的保险公司,政府部门,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事件中,至少不会有关于“钱”的纠纷。第二种情况,老人自己摔倒,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国社会往往成为老人“碰瓷”的主要动机,因为他(她)的医保并不能全部或至少支付部分花销,这名老人就不得不使用这种手段保证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在一个福利制度完善,或慈善体系完善的社会中,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第三种情况就是真正的“碰瓷”,这种行为其实更好解释,在经济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不会有人铤而走险去“碰”。

 

话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来了,说“坏人变老了”的,一定不是老人自己,而是比老人年轻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应该有义务照顾老人,可是这些年轻人不但不尽自己的义务,反而让老人走上街头“碰瓷”,还反过头来讽刺其为坏人变老,究竟谁才是坏人呢?

 

以上所言都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在“老坏人”的事件上,还有无数可挖掘的问题,但在这里我希望可以使人们理解,在社会的范畴内,没有任何一件事是独立的,是可以被单独解释的。我们需要避免因无知产生的道德恐慌,更不能简单武断的通过给某个社会阶级带上标签来解释任意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会故意做坏人,做坏事,坏人坏事都是由无知却又不肯承认自己的无知产生。

 

最后,我希望可以平和的表达我自己的观点:对于那些再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人,我也只能用一句经典的顺口溜来回应:“滚你妈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