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文化 |
收养义子是同姓多源的一个重要根由
我国的收养制度历史悠久,据有史可考,夏代就有了收养的事例。此后,历代均出现收养子女的事例。
早在原始社会收养就相当盛行,为当时习惯所确认,主要目的是氏族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可以吸收别的氏族成员或战争未杀死的奴隶加入本氏族,成为该氏族的成员,享有该氏族的一切权利,使人丁不旺的氏族通过收养兴旺发达,因此称“为族的收养”。
一、古代收养义子主要有三种
(一)、将帅收养义子
三国时的名将关羽就有个十分能打的义子关平。
五代时期,李克用义子众多,远远不止十三位,从史书留名的九位义子来看,李存孝是其中之一,但绝不是最小的。实际上李存孝很可能是这些义子中排名第二的,年龄上仅次于李嗣昭,比后来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年长九岁。
后周太祖郭威自立为帝时并没有亲生儿子,就将他妻子的侄儿柴荣收为养子,并最终继承了皇位。
前蜀王建的假子多达一百二十五人。比如攻破彭州后,王建收假子赵章、王茂、王钊、李绾,让他们更名为王宗勉、王宗训、王宗谨、王宗绾。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许多打江山的枭雄一样,喜欢收养义子。朱元璋起兵时,就收留了二十多个养子。
(二)、宦官收养义子
宦官收养义子,最早的秦朝赵高有女婿,三国时曹腾收养了同族的姓曹的一名孩子,叫曹嵩,当做是自己的孩子。唐代宦官杨复光有记载有几十个养子,其兄弟杨复恭竟然有600多个孩子。
(三)、民间收养义子
至于民间收养义子情况,那更是多不胜数,不用枚举。
二、古代收养契约分三种
(一)、同宗养子契
(二)、养异姓男契
(三)、养女契
可见几千年传统宗法社会收养义子“拟血亲化”是较普遍现象,并且家谱很少记载,也是同姓基因多源,寻根觅祖难的一个重要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