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精美——荆州博物馆的战国丝绸文物

标签:
荆州博物馆战国丝绸今夕何夕文化 |
分类: 摄:留光驻影 |
不过在专家看来,这件罗衣更高的价值在于“罗”的发现,这是丝绸考古史上至今出土的唯一一件战国时期的“罗”衣,它质地稀疏薄如蝉翼,用比头发丝还要细许多倍的蚕丝编织。这种“罗”只有在恒温条件下才能够织出来,但是这种技术已经失传许多年了。
古代的楚人,就是将这些极细的丝线用锁绣的方法,一气呵成,将自己最为热爱的、代表楚文化的凤鸟的纹样绣在了自己的衣衾之上。
所有的图案统一、对称,好像是用电脑制作好了底图然后细细勾勒一般的精细,针脚细密均匀,针线走向再形成细小的纹理,每个相同图案的纹理也惊人地统一,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相信,这是两千年前的古人手工制作而成!如果是出自一个人的手中,那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平静才得如此的精美?如果是多人一起完成,那又需要怎样的协调一致才能完成得如此完美?要怎样细嫩的双手与明亮、精准的眼神才能一针一针地绣出织成这样的无暇地品质?


1982年1月11日,荆州博物馆接到报告:荆州区马山砖瓦厂的工人在取土制砖时发现了一处古墓葬。在考古组工作的丁家元、阎频,立即出发赶往现场并进行发掘工作。这是一处规模并不大的小型墓,在荆州这原本是没什么稀奇的—直到第三天中午,保存完好的棺椁板材终于完整出现。
丁家元和阎频小心翼翼地将外棺盖撬开一条缝—只向里面扫了一眼,他们便飞快地合上了椁板,火速赶往四五公里外,找到一处有电话的地方向馆里报告。
这是4件脸上化着彩妆的彩绘着衣木俑,然而让两人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还不是这木俑本身,而是木俑身上穿着的艳丽的绣花绢衣——就像四个正准备登台的演员一样。在荆州,当时已经发掘了几千座古墓,但在数以万计的出土文物中,珍贵的丝织品却只是偶见残片。由于丝织品中含有的丝蛋白,很容易引起织物的腐烂,很难在古墓中长期保存,发现完好的早期丝织品几乎成了考古人员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