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悦Grace
悦Grace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785
  • 关注人气: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可复制的精美——荆州博物馆的战国丝绸文物

(2011-03-16 20:36:28)
标签:

荆州博物馆

战国丝绸

今夕何夕

文化

分类: 摄:留光驻影

    看到荆州博物馆的镇管之宝——战国古墓中出土的丝绸文物的时候,我不禁怀疑,今天我们的科技真的很发达么,或者我们在岁月流逝中已经遗失了多少的文化?这不仅是当今科技无法仿造复制的工艺品,也是一种当世难以寻觅的一种严谨、细致、讲究到极致的一种对于工艺、美观、品质的高水准的追求。不可复制的精美——荆州博物馆的战国丝绸文物

    我在网上查找到我所见的馆藏品的相关文字:

    研究人员曾经从马山墓出土的丝织品中取出一根极细的丝线,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看,他们发现,原来这一根肉眼看起来已经细到不能再细的丝,竟然是令人难以置信地由更多、更细的丝线编成辫子组成的。在2000年前的马山1号墓,密度最大的绢面达到了经度每厘米158根,纬度每厘米70根,甚至超过了今天由现代工业化机器生产的织物的密度。

    它精美的刺绣图案展现了一幅蕴涵丰富而有趣的画卷:凤凰有着夸张绚丽的花冠,一足后蹬,作腾跃状,另一足前伸,扼住下方龙的颈部,凤的一翅扇中上部一龙之腰,另一翅扇中一虎之腰—以一敌三的凤凰,却兀自神情惬意悠闲,胜似闲庭信步,整个搏斗场面充满了力与美。
不可复制的精美——荆州博物馆的战国丝绸文物

不过在专家看来,这件罗衣更高的价值在于“罗”的发现,这是丝绸考古史上至今出土的唯一一件战国时期的“罗”衣,它质地稀疏薄如蝉翼,用比头发丝还要细许多倍的蚕丝编织。这种“罗”只有在恒温条件下才能够织出来,但是这种技术已经失传许多年了。不可复制的精美——荆州博物馆的战国丝绸文物

古代的楚人,就是将这些极细的丝线用锁绣的方法,一气呵成,将自己最为热爱的、代表楚文化的凤鸟的纹样绣在了自己的衣衾之上。

所有的图案统一、对称,好像是用电脑制作好了底图然后细细勾勒一般的精细,针脚细密均匀,针线走向再形成细小的纹理,每个相同图案的纹理也惊人地统一,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相信,这是两千年前的古人手工制作而成!如果是出自一个人的手中,那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平静才得如此的精美?如果是多人一起完成,那又需要怎样的协调一致才能完成得如此完美?要怎样细嫩的双手与明亮、精准的眼神才能一针一针地绣出织成这样的无暇地品质?

不可复制的精美——荆州博物馆的战国丝绸文物后来博物馆决定将原物拿到苏州进行复制,据说花了10多万元还是只能用绢来代替。 
    这个是复制品,虽然图案与原件一般无二,但是已经没有了原件的通透、轻薄,那种薄如蝉翼的质感荡然无存……
不可复制的精美——荆州博物馆的战国丝绸文物相关资料:http://100100.blog.163.com/blog/static/253109342008112904139203/ 摘录

1982年1月11日,荆州博物馆接到报告:荆州区马山砖瓦厂的工人在取土制砖时发现了一处古墓葬。在考古组工作的丁家元、阎频,立即出发赶往现场并进行发掘工作。这是一处规模并不大的小型墓,在荆州这原本是没什么稀奇的—直到第三天中午,保存完好的棺椁板材终于完整出现。

丁家元和阎频小心翼翼地将外棺盖撬开一条缝—只向里面扫了一眼,他们便飞快地合上了椁板,火速赶往四五公里外,找到一处有电话的地方向馆里报告。

这是4件脸上化着彩妆的彩绘着衣木俑,然而让两人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的,还不是这木俑本身,而是木俑身上穿着的艳丽的绣花绢衣——就像四个正准备登台的演员一样。在荆州,当时已经发掘了几千座古墓,但在数以万计的出土文物中,珍贵的丝织品却只是偶见残片。由于丝织品中含有的丝蛋白,很容易引起织物的腐烂,很难在古墓中长期保存,发现完好的早期丝织品几乎成了考古人员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