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以平
以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39
  • 关注人气:4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香.香炉

(2014-02-12 22:35:42)
标签:

藏香

卧香炉

六字真言

散文

分类: 散文

                                  藏香·香炉

   

    在北京的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像恭王府、什刹海、孔庙、雍和宫附近都有几http://s8/mw690/001SKb6bty6Gxp4HHjF77&690家藏传佛教的法器专卖店,这是很早以前就有的事了。或许是旅游业的发展效应,或许是人们渴望一种安顿内心的精神需求,近几年,这种专卖店忽然多了起来,就是一些繁华的商业区,也常能见到。我不是信徒,但是非常喜欢专卖店里的一些法具。大年初二的时候,和朋友去了趟前门,本想在大栅栏的一些小胡同里寻寻私人旧书店,行至西街竟看到了三家佛具店,不胜欣喜,并没有比较和参照,就在一家较大的店里愉快的买了一只卧香炉。

    一种心情的出现总是有原因的。几年前一位西藏旅游局的朋友送给我一盒非常精美的藏香,她细致的告诉我藏香的质地、工艺、样式、原料,由几十种藏地草药精制而成,受法律的保护。藏香和香炉都属供养类的佛具,每一种佛具都有独特的内涵和用途,其中所含的丰富文化令我惊异不已,不禁心生景仰。她给我的更深印象是唱那首《天路》,纯粹的藏地音色,非常美。我在博文《遥远的歌声(西藏·云南)》中还专门提到。一俟夏日的清晨,我会点燃一支,让带有药味儿的香气弥漫屋中。精美的藏香应该有一只精美的藏香炉——这是早有的想法,也是愉快心情的最充分理由了。http://s11/mw690/001SKb6bty6GxnO2Xyiaa&690

    香炉,它的历史实在太悠远了。伴随着儒释道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融合,它在精神内涵以及原料、形状、用途、工艺上,呈现着极为丰富的品类,在藏传佛教是“三具足”之一的供具。我买的是一只藏地卧香炉,汉地少见的。我在玻璃柜台的角落里发现了它,好像有着缘分。它没有其他卧香炉宽大的底座、精美的花纹和崭新的光泽,它的下面有四条造型别致的腿儿支撑(好像是顺时针方向的莲花步态),其中一只脱焊而残,因而摆在了不起眼的地方。炉身是红铜质地,錾凿的莲花图案和洞隙并不规格和对称,我断定这是纯粹手工打造的,内外的颜色都有香薰和使用过的印记,很像是藏民家中的东西,地地道道的原生态,带着雪域高原的灵气——这些正是我看好的地方。它的正面和上方醒目的镶着两排黄铜质地的藏传佛教梵文六字真言:ॐ मणि पद्मे हूँ  ,很令我惊喜。

    店里一位导购的藏族小伙始终站在我的旁边,他并不像有些商场的推介员那样缺乏对顾客的尊重,急不可耐的夸耀着自己的商品,以致让你产生怀疑。小伙子不说话,也不抢在前面,只是微笑着等待我的询问,一身彩色的藏服,一双入时的运动鞋,连同他的礼貌,让我忽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他认真的告诉我香炉上的梵文六字真言,我知道读法很重要,他读一遍,我学一遍,反复几次两人都笑了。这个过程真是很愉快。记载中藏传佛教把这六个字看作是经典的根源,在藏区无所不在,信仰而虔诚,对六字真言诠释的很多不同角度和观点,都关系着寻求身体力行真和善以悟得本性的大智慧,这个艰难的过程于人于己都是有益的。http://s13/mw690/001SKb6bty6GxnXjzY08c&690

    藏族的主流文化实际上是藏传佛教的文化了,丰厚而精深。每当我欣赏唐卡、香炉、念珠、法螺这些法器的时候,就会感到那虔诚于心的藏传佛教信仰,千百年来已经充分的物化于外了,可见它的魅力。信仰的有无和信仰什么固然是个人的事,但是大片的精神荒漠一定并非好事。

    几天后,朋友帮我把卧香炉的一条腿儿焊接好了。我用清洁剂把它的周身擦亮,现出了古朴的光泽。我把它摆在书柜里,和很早在五台山买的圆香炉、澄泥砚并在一起,往事因了它们的存在常常一幕幕再现。

    有晚上清静的时候,我会把卧香炉拿出来,放到书桌上,把一支藏香平放到香炉里面的香架上点燃,合上盖儿。香烟顺着香炉孔隙袅袅而出,弥漫开来,轻轻飘动,似云似雾,像给人一种幻觉。我忽然感到小小的书房似乎接壤了遥远辽阔的青藏高原,不仅带来了藏地朋友的情谊,也带来了雪域心性的纯洁。

 

 

 

     (第三张图片源于网络)

    博文原创,使用请告知本人。)  2014 . 2 . 12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年轻,真好!
后一篇:雾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