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分析之纪录片《海洋》(融入了一些理论观点)
(2013-12-29 13:59:02)
标签:
影视文化 |
分类: 个人文章 |
雅克·贝汉从来就是一个能带给观众惊叹与狂喜的导演。无论是《迁徙的鸟》,还是《微观世界》,再到《海洋》,都让世人惊叹地球生物的壮美,狂喜万物生命的绚丽。纪录片《海洋》虽然是一部类型常见的科学纪录片,无疑是关于环保一类老调常谈的话题。但在雅克贝汉手下的这部片子,却显示出法国人对于艺术不厌其烦的精益求精和充满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话题拍成了洋溢着生命之美的优秀作品。
该片从海洋和生命的源头出发,通过展现海洋生命的进化演变及生存斗争的各个方面,兼顾叙述的广度和深度,深刻地向人们诉说着生物与海洋、人类与海洋、人类与生物三者之间的故事。
这部集艺术性、商业性、公益性于一身的大气之作,突出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
一、 画面——一坛令身心迷醉的醇酒
不是所有的美景画面都让人赏心悦目,但总有一些影像令人欲罢不能。放眼百年光影世界,绝对不乏优美的摄影作品,也不缺壮观的画面景象。如今,如何征服千万双审美疲劳的挑剔的眼睛,是现代影像工作者必然面对的一个难题。纪录片《海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从海量的拍摄素材中,找到一条具有人文关怀的叙事线索,用张弛有度的叙事思路,把碎片化的镜头画面连缀成一部洋溢着浪漫气息的、富有故事性的电影,而不是陷入片段式的、平铺直叙的、呆板的纪录片弊病。
比如,全片字幕和画外解说寥寥几笔,除了音乐音响辅助叙事外,几乎全凭画面内容传递信息。这样的处理充分刺激着观众的想象力,而人主观的想象力往往可以超越眼睛看到的事物,从而理解影片更为深刻的内在情感。在“大鱼、小鱼、水鸟捕猎大战”这一段,先展示局部的小型追捕场面,大型鱼类穿梭在蜂拥而来的鱼群之中,天空中越聚越多的水鸟不断冲进海水。此类情景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动物世界》中常常可以看到。但随后切入的一组远、全景“海面上下捕猎”的壮观场面,足以冲击人们的审美防线。加之高速摄影营造的诗意美感,完全给人一种对大自然之美的享受。这一切得益于庞大的摄制组耐心的等候,精美的摄制表现出整个团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除了壮美的大场景外,影片还着重刻画了宁静祥和的小场景。特别是海滩上,一群海豹在沐浴阳光,一只年轻的海豹迎面遭遇一只大红蟹,采用外反打低角度抓拍到这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一幕,海豹憨态的表情与大红蟹“放肆”的行为呈现在同一镜头里,即使没有任何解说和音响渲染,也挡不住观众对它丰富的联想。再有,片中也多次出现一只大鱼带着几只小鱼闲游的画面,后半段一人一鱼共游的场景,基本采用全景、大全景的运动长镜头,给足了留白的空间。这让观众的眼前在充满刺激后享受一种和谐、舒缓、宁静的自然生命之美,宛如欣赏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同样在《微观世界》中,“高调光+歌剧+特写”把蜗牛交欢的场景表现得纯洁、神圣。这些足以表现出创作者浪漫诗意的艺术情怀。
影片后段人类杀鱼取翅一幕,景别转换恰到好处,镜头组接相得益彰。当几个中全景镜头中出现了“黑色的渔网”这一不和谐的元素后,鱼类的不幸便接踵而来。一系列中近景、特写在快节奏的剪辑下真实、贴切、强烈地表现出人类屠杀海洋鱼类的血腥场面以及鱼类无力抗拒的悲剧,直至渔夫割下鱼鳍顺手把残体丢进海里,接一个镜头调度:由全景逐渐变为远景,摄影机随残体沉入海底。恰当的留白给了观众一个舒缓情绪的空档,让人在惊心动魄的高度兴奋状态中得到短暂的放松,从而留下思考的余地。当断鳍的鱼沉到海床上时,是持续数秒的一个伤口渗血的特写,又一次推近观众视角,让人近距离感受这生命之痛,强烈地冲击着心灵。这样的景别交替营造的艺术效果,通过处理这种劳逸节奏,观众会感到血腥场面也是一种美的感受。
所以,一部好的作品,导演和摄影师往往能够控制观众情绪和情感。雅克·贝汉和他的摄影师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 配乐——一味让灵魂共鸣的良药
电影配乐几乎是与电影同时期出现、共同成长的一种音乐类别。如今的电影配乐已经随影像艺术的成熟而发展成一种完善的艺术。它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中,配乐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像纪录片《海洋》这种缺乏字幕、画外音解说的作品,除了画面叙事外,音乐同样起着叙事作用。它主要表现在几个重要的主题段落:
<1>壮美与悲壮。
<2>和谐与活泼。
生命源于海洋,海洋孕育万物。无论是鱼类之间的角逐,还是人与自然的竞争,无非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掠夺更多的资源。这在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都是为了生存,为了活得更好。但是,人类所拥有的举世无双的“人性”不允许人类麻木不仁,恻隐之心与生俱来。这决定了人类必然要面对这样一个难题:索取与保护。保护其实也是为了能够长久地索取,说到底还是生存问题。人类不能祈求上帝的救赎,只能自我救赎。所以,纪录片《海洋》不仅仅是耗费人力物力向大自然购买的一部商业性艺术作品,它更应该是人类自我审问、自我反省、自我救赎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