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最早的北漂——他凭什么从木匠到国画巨匠?
标签:
齐白石读传记陈师曾陈寅恪中国画 |
分类: 读读闲书 |
http://s4/mw690/001SJN7hzy7efU6A7MTf3&690
艺术评论家说齐白石的艺术——“齐白石的艺术,鲜活。
有鲜活的生命,有鲜活的生活,才有了他鲜活的艺术。”
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都知道齐白石,但你知道他是靠什么从木匠做到国画巨匠的?~
-----------------------------------------------------------------------------------------------
最近观看了“吴昌硕师友书画艺术展”,
见展品中有一副齐白石的画“红荔图”,而且只有这一副,
于是好奇,问工作人员,
想知道是不是白石老人的这幅画跟吴昌硕先生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对方回答说:“齐白石的画受吴昌硕的画风影响,
不过这幅画只是正好是纪念馆收藏的齐白石的一幅画”。
画风影响的事我也知道——
齐白石一生中一位很重要的贵人之一是陈师曾,
而陈师曾是吴昌硕的弟子。
自从齐白石与陈师曾相识并成为至交后,
陈师曾常拿出他藏的吴昌硕的字画供齐白石观摩学习临摹。
后来也正是因为陈师曾,
才有齐白石“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的“衰年变法”。
齐白石也曾作诗道:
“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
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这里的“青藤”指明代书画大师徐渭,
“雪个”说的是清初八大山人朱耷,
而缶老就是吴昌硕。
后来齐白石正是以吴昌硕的写意作品为蓝本临摹加改造,
开始他的最为重要的自我突破之旅,
并最终成为一代巨匠。
01
从粗木匠到雕花匠
齐白石出生在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11月22日),
生肖属猪,长子长孙。
http://s4/mw690/001SJN7hzy7efUa6ISf03&690
依齐家宗派的排法,
他这一辈,排起来应该是个“纯”字,
叫“纯芝”,
祖父祖母和父亲毋亲,都叫他阿芝,
后来做了木工,主顾们都叫他“芝木匠”,
有的客气些叫他芝师傅。
祖父给取的号,叫做兰亭;
齐璜的“璜”字,是他的老帅胡沁园给取的名字。
老师又取了一个濒生的号。
齐白石的‘白石”’一字,是后来常用的号,
这是根据白石山人而来的。
离他们家不到一里地有个释站,名白石浦,
他的老师给他取了一个白石山人的别号,
人家叫起他来,却把“山人”两字略去,光叫他齐白石,
后来自已就也叫齐白石了。
齐白石从小出生贫寒。
他自己说“我们家,穷得很哪!”
8岁,开始在外祖父办的蒙馆读书。
平时写字累了就私下画起画来。
那时候用笔勾影雷公神像,同学觉得他画得不错都找他画。
从此,他自己也“感觉着莫大的兴趣”。
上了还不到半年学,
赶上遇水灾,加上家里又添几口人,
为了生活,要回家帮着做事,只好辍学回家放牛砍柴。
http://s9/mw690/001SJN7hzy7efUbToq468&690
一天到晚,也够忙的,
偶或有了闲工夫,他总忘不了读书,
把外祖父教过他的几本书,
从头至尾,重复地温习。
描红纸写完了,祖父给他买了几本黄表纸钉成的写字本子,
又买了一本木版印的大楷字帖,教他临摹,
每天总要写上一页半页。
每回上山,总是带着书本。
除了看牛和照顾他二弟外,
砍柴捡粪,是应做的事,
温习旧读的几本书,也成了日常的功课。
15岁时,因家里看他身体弱,力气小,
田里地里的事实在累得干不了,家里想着让他学门手艺。
但究竟哪门手艺一直没个“准主意”。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的一位本家叔祖到他家来给他祖母拜年请安,
后来经父亲一说起,就跟这位叔祖拜师开始学做木匠手艺。
还没学多久,一次和师傅一起帮人家盖房子,
因力气不够,大檩子扶不起抬不动,
师傅觉得不太中用,故而不再收留。
父亲只好再另托人情再找了个师傅,叫齐长龄。
那年秋天他跟着齐师傅做完工回来,
在乡里的田埂上,
远远地看见对面过来三个人,
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背着很坚实的粗布大口袋,
箱里袋里装的都是些斧锯钻凿之类的家伙,
一看就知道也是木匠,是同行。
想不到走到近身,他的齐师傅垂下了双手,
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
他们三个人,却倨傲得很,只略微地点了一点头,
爱理不理地搭讪着:“从哪里来?”
齐师傅很恭敬地答道:“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具回来。”
交淡了不多几句话,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
齐师傅等他们走远,才拉着齐白石往前走了,
齐白石觉得很诧异,问道:
“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师傅为什么要这样恭敬?”
齐师傅拉长了脸说;
“小孩子不懂得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
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
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
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
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呢。”
齐白石心里很不服气,
心想:“他们能学,难道我就学不成!”
因此,他就决心要去学小器作了。
16岁,
家里人也觉得大器作木匠,不但要力气大,
有时还要爬高上房,怕齐白石干不了,
于是重新又找了位雕花木匠周之美,
让齐白石跟他拜师学艺。
到19岁,齐白石终于跟着这位周师傅学小木作出师了,
开始他的木匠生涯。
也是在这一年,齐白石正式成了亲。
细木匠主要工作是给有钱人家做床、橱、妆奁的雕花。
但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形式陈旧。
因为祖师传下来的都是一种花篮形式,
人物也都是麒麟送子状元及第一类的题材。
齐白石就想换个花样,
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李杏等果子,
或者牡丹芍药梅兰菊竹等花木,
再从一些绣像小说里面的插图勾摹出来人物,
又都是是些历史故事,
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草木虫鱼。
再加些布景,最终构成图稿。
总之,运用脑子里所能想得到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来。
这些新的花样雕成之后,大家都说好,
于是齐白石就益发的开始大胆创新起来。
http://s10/mw690/001SJN7hzy7efUf2u3T09&690
http://s8/mw690/001SJN7hzy7efUf8v2L97&690
02
从雕花匠到画匠
20岁那年,一本书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进程。
一次他跟师傅出去做木活,
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
五彩套印,初二三集,中间短了一本。
虽是残缺不全,但从第一笔画起,直到画成全幅,
逐步指说,非常切合实用。
他仔细看了一遍,才觉着他以前画的东西,
实在要不得:画人物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
画花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
较起真来,似乎都有点小毛病。
有了这部画谱,好像是捡到了一件宝贝,
就想从头学起,临它个几十遍。
于是向主人家把书借到手,
从工资里匀点钱买了纸笔颜料,
在晚上收工的时候,用松油柴火为灯。
用早年勾影雷公神像的方法,一幅一幅勾,
先勾影下来,再仔细琢磨。
画了半年才完。订成十六本。
http://s3/mw690/001SJN7hzy7efUhSbL4b2&690
齐白石画临的《芥子园画谱》木兰从军
从此,他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
把画运用到木工活上,
花样既推陈出新,又不是死板的老一套,
画也合乎规格,没有不匀称的毛病了。
20岁,正是这本文人画画谱,开启了他正式的对中国画的体验。
27岁,齐白石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位贵人——胡沁园。
晚年齐白石曾说到:
如果“没有胡沁园,我也许一辈子都是个木匠”。
胡沁园见过他的画,并觉得他“很可以造就”,
遂即收齐白石为徒。
还告诉齐白石学苏老泉,从现在起发奋,
以后他肯定可以靠卖画养家,
打消了当时齐白石对生活保障的忧虑。
从此跟胡沁园学画,跟陈少蕃老师读书学诗。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
还将自己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画一一展示给他并详细讲解。
跟胡沁园学的是工笔花鸟草虫。
后来胡沁园又介绍画山水的谭荔生老师教齐白石山水画。
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
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
绘画技艺突飞猛进,
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此外,胡沁园还专门另请名士为他讲解唐诗和一些名篇。
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他还苦练书法和刻印。
短短几年时间,
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http://s9/mw690/001SJN7hzy7efUl4aU0a8&690
在1984年画的龙山七子图
“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从此,民间画师诞生了。
只是在这一时期,为了生存,齐白石的绘画题材比较纷乱。
写意、人像、工笔花鸟、仕女都有。
http://s3/mw690/001SJN7hzy7efUINcAif2&690
齐白石画的仕女条屏
http://s2/mw690/001SJN7hzy7efUJRxlva1&690
齐白石画的人像
http://s16/mw690/001SJN7hzy7efUNgFFJ0f&690
http://s9/mw690/001SJN7hzy7efUN2qZaf8&690
http://s6/mw690/001SJN7hzy7efUN6xSd45&690
http://s11/mw690/001SJN7hzy7efUNaBwmea&690
03
从画匠到画家
40岁之前,齐白石都没出过远门。
好在这一年,他总算第一次走了出去。
从湘潭到西安。历经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
1000多公里路程,最后总算到了西安。
一路上每当遇到奇妙的景物,他就画上一幅。
齐白石的这第一次出游,
让他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尝到了出游的甜头。
在此后的近十年间先后五次外出远游,
纵横六省,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史称“五出五归”。
游历天下,写生自然。
返乡后,再把游历途中的写生画重新整理,
就是后来的《借山图册》。
借山图册(二十二开之七)
外出游历这段时期,在各地看到了不少文人画名家的真迹,
通过不断的品评、鉴赏、临摹。
齐白石逐渐改变了他以往一贯博杂的方向。
把目标投向了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画家。
作品的格调也变得越来越优雅了。
除了绘画,齐白石在篆刻方面也是很有造诣。
当时有一段时间在北京,借居在法源寺寺庙,
卖画生意不怎么行,主要就靠刻印为生。
关于刻印,按齐白石自己的说法,
最早是学丁龙泓、黄小松一路,
“继得《二金蝶堂印谱》,乃专攻赵㧑叔的笔意。
后见《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
又见三公山碑,篆法也为之一变。
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
还说,
“我刻印,同写字一样。
写字,下笔不重描。
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
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一两个方向,
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
纵横来回各一刀 ,要有四个方向。
篆法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
懂得刻印的人,自能看得明白。
我刻时,随着字的笔势,顺刻下去,
并不需要先在石上描好字形,才去下刀。
我的刻印,比较有劲,
等于写字有笔力,就在这一点。
常见他人刻石,来回盘旋,费了很多时间,
就算学得这一家那一家的,但只学到了形似,
把神韵都弄没了,貌合神离,仅能欺骗外行而已。
他们这种刀法,只能说是蚀削,何尝是刻印。
我常说:世间事,贵痛快,
何况篆刻是风雅事,
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昵?”
齐白石当初第一次刻印,竟还是用修脚刀刻成的——
那年齐白石在别人家画像,
遇上了一个从长沙来的人,号称篆刻名家,
求他刻印的人很多。
齐白石于是也拿了一方寿山石,
请他帮刻个名章。
隔了几天,去问刻好了没有?
那个篆刻家把石头还了给齐白石,说:
“磨磨平,再拿来刻!”
齐白石看这块寿山石,光滑平整,
并没有什么该磨的地方,
但既是这么说,也只好磨了。
再拿去,篆刻家看也没看,随手搁在一边。
又过了几天。齐白石再去问他,
仍旧把石头扔还给他,说:
“没有平,拿回去再磨磨!”’
齐白石看他倨傲得厉害,好像看不起这块寿山石,
也许连他这个人也不在对方的眼中。
于是心想:何必为了一方印章。白讨没趣。
气忿之下,把石头拿了回来,当夜用修脚刀,自己把它刻了。
第二天一早,给那家主人看见,很夸奖地说“比了这位长沙来的
客人刻的,大有雅俗之分。”
04
从画家到巨匠
正是因为齐白石的印章,
才让他幸运的遇到了人生的第二位贵人陈师曾,
人生的第二个胡沁园。
当时已是学校里的教授、画坛大家的陈师曾,
在一家铺子里见到了齐白石的印章,
最后找到法源寺找到了齐白石。
从此相识并成为至交。
在1922年春天,
陈师曾带了齐白石的画到东京展览,画卖得价格高。
经过这之后,
就有一些外国人慕名而来北京买齐白石的画。
齐白石的画从此有了名气。
齐白石曾回忆:
我早年跟胡沁园学工笔画,从西安归来。
因工笔画不能畅机,改画大写意。
所画的东西,以日常能见到的为多,
不常见的,觉得虚无缥缈。
画得虽好,总是不切实际。
我题画葫芦诗说:
“几欲变更终缩手。舍真作怪此生难”。
不画常见的,而去画不常见的,那就是舍真作怪了。
我画实物.并不一味地刻意求似,
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得显出神韵。
我有句说:“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名声到老低。”
所以我的画,不为俗人所喜,我亦不愿强合人意,
有诗说:“我亦人间双妙手、搔人痒处最为难。”
我向来反对宗派拘束,
曾云:“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
也反对死临死摹。
又曾说过:“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
“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
因之,我就常说:“胸中山气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
赞同我这见解的人,陈师曾是头一个,
其余就算瑞光和尚和徐悲鸿了。
我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案臼。
还说,
“如果没有陈师曾,我可能只是一个平庸的画家,
陈师曾让我找回了自己”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更为重要的是,陈师曾给了齐白石改变画风的建议,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齐白石因此又一次走上临摹之路。
不同的是,
这次,是把目光投向当时备受瞩目的现代大师,
比如海派大师吴昌硕。
因为他发现他们的画受欢迎。
于是以吴昌硕的作品为蓝本,走上变革之路。
但不是一笔一画照着临摹,
而是着重体味吴昌硕画的笔墨和用色特点,
吸取精华,并加以改造。
变革的中心是花鸟画——
开创了“红花墨叶”派。
墨叶是继承传统的大写意手法,
浓而不郁,墨而不瑟;
而红花则吸收了民间美术的用色特点,
艳而不俗,亮而不浮。
http://s1/mw690/001SJN7hzy7efUUfxlK90&690
精巧的工笔昆虫,加上大写意的花卉,
是齐白石独创的又一种样式——工笔花卉。
如果说之前差不多半个世纪的艺术追求大多是因为机缘和外因的话,
那从这一刻起,
他的艺术追求,真正来自于他自己的内心深处。
变革持续了他的整个后半生。
比如,现在人们都知道齐白石擅长画虾,
但其实画虾的过程中光大变化就有三项。
从他30岁开始学郑板桥的画虾,
到70岁才达到后来看到的形神兼备。
从齐白石画虾演变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他改变画风、突破自我的基本脉络。
05
向大师学习
曾经读到过关于齐白石的一个段子:
“齐白石在湖南和原配生了5个孩子后,
53岁背井离乡开始北漂并移居北京。
齐57岁时,娶了18岁的胡宝珠为妻,胡氏为齐生了7个孩子。
第七个孩子良末是齐78岁时所生,
齐自以为是最后一个孩子,所以取名良末。
没想到齐白石83岁时,胡氏又怀孕了,但因高龄难产而逝。
第二年,84岁的齐又吵闹着要续弦,后娶协和医院护士长夏文珠为妻。
齐91岁时,夏氏离去,老人又找了一位叫伍德萱的女士继任。
齐93岁时,家人又给他介绍了一个44岁的女人,
齐摇头叹曰:44,太老了!
后来又找来一位22岁的姑娘,老人很是喜欢,
遂让家人准备操办喜事。
只不过,那年,白石老人挂了。
齐白石14岁作木匠,25岁兼职卖画,
32岁开始学刻印,40岁时开始周游全国,
53岁抛家舍业迁居北京,人生地不熟,操着一口湖南口音独闯京城。
在北京,乡村木匠成了艺术巨匠,
83岁还生了孩子,85岁闹着续弦,
92岁仍喜欢看年轻漂亮美眉,
93岁临终那年吵着要与22岁小美眉结婚,
这是一个相当励志的故事。
xxxx年秋雨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老了,
但读了齐白石的故事后,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
加油!朋友们,xxx节快乐!”
段子归段子,笑笑就过。
而我觉得,
我们真的应该学习的是他的几点:
勤奋、好学,高度自律,还有敢于改变。
勤奋
齐白石白天为了生计,晚上不顾劳累临摹画谱;
放牛砍柴干农活之余还不忘总带着书读;
“五出五归”,每见有趣之处便临摹大自然山水,
回去后再次整理完善。
闲暇苦读古文诗词,和诗友分韵斗诗,
往往一字未妥就删改再三不肯苟且;
“一次,为了修改一幅仕女画,
我凝神静观了三个月才把它改好。
晚年,我声望高,很多人认为我随便一笔都是好的,
其实不然。”
“年轻时,天没亮,屋里还是黑的,
我就在院子里制印”
“太阳出来了,我开始在屋子里画画”
“倘若精神不好,画的不够,第二天一定要补上,
到九十岁还是这样。
我一辈子只有两次连着几天没画画,
第一次是害了大病,躺在床上,十天不能起来,
第二次是母亲死了,悲伤过度,十天没有动笔”。
和时间做朋友,
这种蓬勃的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生命力,
通过他画的那些草间飞虫,让我们深深感受得到。
好学
正经上学不过半年,只读过三字经,
后来靠刻苦自学,背诵唐诗三百首,
学细木作,
靠独自临摹偶遇到的一本残本画谱开始学画画,
再到后来跟老师学工笔画、山水画,
学题诗,学刻印;
长期临摹名家字画,
靠着自己的努力好学和悟性,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从木匠到雕花匠,
从雕花匠到画匠,
从画匠到最后成为国画大师。
“我几十年练就了一个基本功,
见到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就背,
将它的构图、意境、用墨、设色一一研读,
记在心中。
回到家,便展纸运笔,把熟记的画临出。”
哪有随随便的成功,
除了足够的天分,背后都少不了努力好学的坚持和付出。
可见永保一颗好学之心的重要。
自律
据齐白石幼子齐良末回忆:
父子睡一床,有一次夜里,齐良末醒来,
发现他爸爸不在床上,而正在书桌前描字。
尽管当时已盛名于世,
但有很多齐白石自己看觉得不得意。
觉得不行,自己得管住自己。
还有一次,他过生日。
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
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
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
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
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
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
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
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
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
“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
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
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劲。”
正因为齐白石的高度自律,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敢于改变
从一开始学粗木作到改学细木作做雕花匠;
把画运用到木工活上,推陈出新花样;
学刻印过程,变刀法,刻法不同于一般人;
都40岁了,尽管有些晚,但还是走出了家乡;
后来近十年里的“五出五归”;
从1920年到1929年,虽已有所成就,
但不满足于已有成就,仍
“十载关门”大胆突破,艰难探索,
终于“扫除凡格”,“变更”面貌,
自创自己的风格。
正是这一次次的敢于改变自己,突破自我,
才使齐白石靠画画改变了他的生活现状,
并最后成就了他自己。
……
如果您对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内容感兴趣,
http://s12/mw690/001SJN7hzy7efV5Y4rhbb&690
永远主动地、始终用心地去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