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冷知识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胡说”的来源:
魏晋时期,中原人将西域(胡人)的语言视为“听不懂的话”,故称“胡说”。
“三生有幸”的“三生”:
指佛教中的“前世、今生、来生”,源于《聊斋志异》中“三生石”的传说。
“东西”为何指物品:
宋代汴京(开封)商业发达,东市卖五金、西市卖百货,购物需“买东”或“买西”,后合称“东西”。
“过年”的“年”:
源于上古传说中凶兽“年”,每逢除夕便扰民,人们发现其怕红色、火光和巨响,遂有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误传:
原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因西南地区方言“鞋子”读“孩子”,讹传至今。
“六亲不认”的“六亲”:
一说是父、母、兄、弟、妻、子;另一说为祖孙、父子、兄弟、姑姊、婚媾、姻亲。
“跳槽”原指换青楼女子:
明清时期,“跳槽”本指嫖客更换相好的妓女,后引申为更换工作。
汉字中唯一的“对称字”:
“中”字是唯一无论上下左右如何翻转,字形都不变的汉字。
“匕”最初是餐具:
甲骨文“匕”像勺子,古代指舀酒或取食的餐具,后引申为匕首(因形似)。
“朕”曾是平民自称:
秦代以前,“朕”是人人可用的自称(如《诗经》“朕心匪石”),秦始皇后专属皇帝。
“推敲”的典故:
源于贾岛写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纠结“推”与“敲”,后遇韩愈点拨,遂成“推敲”一词。
“须臾”的时间长度:
古代计时单位,“须臾”=2880秒(1小时48分钟),源于佛教《僧祇律》。
“胡说八道”的“八道”:
指佛教“八正道”(正见、正思维等),非正统信仰者被斥为“胡说八道”。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明代官员服饰,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衣冠禽兽”本指官员,后因腐败演变为贬义。
“倒霉”原写“倒楣”:
明代科举中,若楣(门楣)倒下,寓意落第,故称“倒楣”,后简化为“倒霉”。
筷子的标准长度7寸6分(约25厘米):
象征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坐月子”的历史:
始于西汉《礼记》,称“月内”,距今2000多年,是中国特有的产后护理习俗。
“打麻将”与航海有关:
郑和下西洋时,为解船员烦闷,以纸牌、牙牌结合航海术语创造“麻将”(如“东南西北”“九万”“一筒”)。
“三妻四妾”是误传:
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只能有一位,妾可多位,“三妻”实为“一发妻二平妻”(多见于小说)。
“洗三”的习俗:
婴儿出生第三天洗澡,源自唐代,亲友会赠“洗儿钱”,寓意去灾祈福(如杨贵妃为安禄山洗三)。
“男女授受不亲”的完整语境:
出自《孟子》,下句是“嫂溺则援之以手”,强调特殊情况可灵活变通,非绝对禁止接触。
“剪窗花”源于驱邪:
古人认为窗户是鬼怪入口,剪刻吉祥图案(如虎、鹿)贴窗,后演变为装饰艺术。
“二锅头”的名称:
烧酒蒸馏时,第二锅流出的酒口感最佳,故称“二锅头”,始于清代北京。
“上厕所”为何称“解手”:
明代移民时,百姓被反绑双手,如厕需喊“解开手”,简称“解手”,沿用至今。
“毛笔”由蒙恬改良:
传说蒙恬在会稽山见兔毛沾血成线,遂用竹管插兔毛制笔,实则新石器时代已有毛笔,蒙恬可能改进了工艺。
“水墨画”起源早于唐代:
战国帛画已用墨色,唐代王维虽被尊为“水墨始祖”,但汉代壁画、东晋顾恺之作品中早有墨色运用。
“京剧脸谱”的颜色含义:
红色忠勇(关羽)、黑色刚正(包拯)、白色奸诈(曹操)、蓝色草莽(窦尔敦),金色银色多为神怪。
“七弦琴”为何是七根弦:
古琴最初五弦(对应宫商角徵羽),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成七弦,沿用3000年。
“景泰蓝”并非明代景泰年间发明:
学名“铜胎掐丝珐琅”,元代由阿拉伯传入,明代景泰年间因多用蓝色(钴蓝)而得名。
“扬州八怪”不止八人:
泛指清代扬州画派的15位画家,以郑板桥、金农等8人为代表,“八”是虚指。
“麻将牌”的花色来源:
“万”代表钱币,“条”代表索子(穿钱的绳子),“筒”代表铜钱,“东南西北”象征四方财富。
“火锅”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周:
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鼎,内有分隔,可同时煮不同汤料,是最早的“鸳鸯锅”。
“川菜”并非只有麻辣:
川菜分“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等),麻辣仅为其中一类。
“饺子”原名“娇耳”:
东汉张仲景为治冻疮,用面皮包药馅煮食,称“祛寒娇耳汤”,后演变为饺子。
“西湖龙井”曾叫“龙泓茶”:
因龙井村有“龙井”(泉名),明代称“龙井茶”,清代乾隆封为“御茶”。
“冰糖葫芦”与治病有关:
南宋光宗赵惇的贵妃患病,御医以山楂裹糖治疗,后演变为街头小吃。
“油条”起源于南宋抗金:
百姓将秦桧夫妇形象捏成面人油炸,称“油炸桧”,后简化为“油条”(又称“油炸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