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孔子的一些冷知识

(2025-08-28 20:15:08)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有关孔子的一些冷知识

父亲是“武力达人”:
孔子父亲叔梁纥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的大夫,以勇武闻名——曾在一次战役中单手托住城门,掩护战友撤退(《左传·襄公十年》),是春秋时期的“大力士”。

“野合而生”非贬义:
《史记》记载孔子“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里的“野合”并非“野外结合”,而是指叔梁纥(66岁)与颜徵在(约15岁)的婚姻不符合当时礼法(春秋礼法规定“男三十而娶,女十五而嫁”,双方年龄差距过大,且叔梁纥此前已有妻室),并非道德层面的负面描述。

母亲早逝,童年坎坷:
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母亲颜徵在带着他离开叔梁纥家族(避免被正妻排斥),独自在曲阜阙里抚养他,孔子早年靠“贱业”谋生。

头顶有“凹陷”:
《史记》形容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即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像倒过来的屋顶,这是他外貌最独特的标志,也是“孔丘”之名中“丘”的由来之一(另一说因他出生于尼丘山)。

妻子是“亓官氏”,婚姻平淡:
孔子19岁时娶宋国亓官氏为妻,20岁生下儿子孔鲤,但史料中几乎无夫妻互动记载;亓官氏去世后,孔子未再娶。

做过“底层公务员”:
孔子年轻时为谋生,先做“委吏”(管理仓库,确保账目清晰),后做“乘田”(管理牧场,负责牛羊繁殖),且都做得很认真——《论语》载他自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鄙事”指基层事务,非贬义)。

儿子名字因“礼”而来:
孔子20岁生子时,鲁昭公派人送了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当时国君对士的礼遇),孔子为纪念这份恩宠,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身高超“两米巨人”:
《史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按春秋时期“一尺约23.1厘米”计算,他身高约2.22米,远超同时代普通人(春秋男性平均身高约1.65米),是名副其实的“高个子”。

30岁才“立”,非年少成名:
孔子说“三十而立”,这里的“立”是指“确立人生方向(以传承周礼、教化人为己任)”,而非“功成名就”——30岁前他仍在谋生、学习,30岁后才开始收徒讲学,逐渐有了名气。

弟子“颜值控”,孔子曾“看走眼”:
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外貌丑陋,孔子最初认为他“资质平庸”,不愿深教;后来子羽离开孔子,在南方讲学,弟子达300人,名声很大。孔子得知后感慨:“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承认自己曾因外貌误判弟子。

子路是“野人出身”,被孔子“驯服”:
子路(仲由)早年是“野人”(指无礼教约束的粗人),戴公鸡冠、佩野猪皮剑,还曾当众侮辱孔子;孔子用“礼”教化他,子路最终拜入师门,成为孔子最忠诚的弟子(后来为护主殉道)。

颜回“穷得开心”,孔子疼他:
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住“陋巷”(狭窄的小巷),吃“一箪食、一瓢饮”(一碗饭、一瓢水),却“不改其乐”(《论语》)。颜回早逝(40岁),孔子哭到失控:“天丧予!天丧予!”(“上天要我的命啊!”),还反对弟子用贵重棺椁厚葬(因颜回穷,不符合“礼”)。

子贡“守丧六年”,远超规矩: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按“丧父之礼”守丧三年(古代“三年之丧”是对父母的最高礼仪),而子贡(端木赐)独自多守了三年,共六年——他认为孔子的教诲远超父母之恩,可见师徒情谊之深。

“陈蔡绝粮”时,弟子们都“闹情绪”:
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围困,断粮七天,弟子们又饿又累,子路抱怨:“君子也会困窘吗?”子贡也想放弃。孔子却弹琴自乐,还分别开导三人:子路要“坚信仁道”,子贡要“不降低理想”,颜回要“安于仁道”(《史记》),最终渡过难关。

见南子,子路“吃醋”,孔子发誓:
南子是卫灵公夫人,有美貌但名声不佳,她想见孔子,孔子推辞不过去见了(按当时礼仪,见国君夫人是必要的外交环节)。子路得知后很不高兴(担心孔子受牵连),孔子急得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要是做了不义之事,上天会抛弃我!上天会抛弃我!”)(《论语》)。

在楚国,被“小儿难住”:
传说孔子过楚国时,遇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一说是“早上近,中午远”,一说是“中午近,早上远”),小孩问孔子,孔子答不上来,承认“吾不如小儿”(《列子·汤问》,虽非正史,但体现孔子“知之为知之”的态度)。

反对“厚葬”,自己葬礼很简朴:
孔子认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反对“超出能力的厚葬”——颜回死时,弟子们想用贵重棺椁,孔子反对:“回也贫,非其病也”(颜回穷,厚葬不符合他的家境);孔子自己去世后,弟子们按他的要求,用“士”的礼仪下葬,没有奢华陪葬。

“乡愿,德之贼也”,最讨厌“好好先生”:
孔子最反感“乡愿”(指表面上对谁都好、无原则的“好好先生”),认为他们“看似有德,实则败坏道德”(《论语》)——因为“乡愿”不敢坚持正义,会让“礼”和“仁”失去标准,比“明确的坏人”更有害。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不是“歧视女性”:
这里的“女子”并非“所有女性”,而是指春秋时期贵族家中的“姬妾”(她们地位低,容易争宠生乱);“小人”指“家臣”(地位低,容易因利益生怨);“难养”指“难以相处(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并非“女性和小人天生低劣”——结合孔子对女儿、弟子母亲的尊重,可知他无“性别歧视”。

生前并非“圣人”,只是“知名学者”:
孔子生前在鲁国、卫国等国有名气,但并未被尊为“圣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认为自己只是“好学”“力行”;“圣人”称号是后世逐渐赋予的。

谥号从“尼父”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孔子去世后,鲁哀公追谥他“尼父”(“父”是对男性的尊称);汉平帝追谥“褒成宣尼公”(首次封“公”);唐玄宗追谥“文宣王”(封“王”);宋真宗追谥“至圣文宣王”(加“至圣”);清顺治帝最终定谥“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至此“圣人”地位达到顶峰。

诞辰争议:没有“精确日期”:
现在官方将9月28日定为“孔子诞辰”,实则史料中没有孔子诞辰的精确记载——传统说法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源自宋代推算),9月28日是将农历换算为公历的结果,并非“史实确定的日期”。

“衍圣公”:中国最长的贵族世家:
孔子的后裔从西汉开始被封爵,北宋时正式定爵“衍圣公”,此后传承至民国(1935年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共延续20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传承最久的贵族世家,没有之一。

“孔庙”最初是“家庙”,后来成“国庙”: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将他的故居改为“家庙”,供奉他的牌位;汉代以后,朝廷开始在各地建“孔庙”,唐玄宗时将孔庙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明清时“祭孔”成为国家大典,孔庙也从“家庙”变成“国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