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我们轻轻吟咏杨慎这首《临江仙》中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时,感觉此词便如洪钟大吕,震响于我们心间,在我们胸中汹涌澎湃。
然而,在此词横空出世的背后,又有几人知道这一首《临江仙》的作者杨慎到底藏了多少故事,到底藏了多少让人难忘的辛酸?
杨慎出身于“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显赫门庭,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大才子”,是大明开国以来的首位川籍状元。
这样的一位风流才子,自然是众多女子的梦中情人,而黄峨便是这众多女子中的其中一人。
她与卓文君、薛涛及花蕊夫人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被后人誉为“蜀中李清照,才艺冠女班”。
杨慎与黄峨的爱情故事,恰似一首跌宕起伏的长诗,既有初见时的惊鸿一瞥,又有分别后的山海遥望。
一、诗韵传情,初遇定缘
大明的杨慎,称得上是才倾天下,名动大明文坛。黄峨自幼成长于书香墨韵中,对名满天下的状元郎杨慎自然是早有耳闻。
一次诗会上,命运的红线悄然将二人系在一起。那日,杨慎一袭青衫,手持折扇,谈笑间诗韵流转,举手投足尽显名士风流。
在这一次诗会中,他遇到了黄峨。在他们目光相遇的那一刻,彼此的眼神如一道电流一般,流遍了他们的全身。这让黄峨心里如小鹿乱撞,脸颊绯红,她不得不慌忙低头掩饰内心的悸动;而杨慎亦被黄峨温婉的气质与灵动的才情深深吸引,眼神中满是欣赏与眷恋。
这份初见时的怦然心动,如同春日里悄然绽放的花朵,虽不张扬,却在彼此心中种下了深情的种子。
黄峨出身名门,父亲黄珂官居一品,良好的家风家训,赋予了她非凡的才情。她四岁读诗词,五岁学绘画,六岁弹琴焚香……十一岁时,她写出了“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这般惊艳的诗句。
十二岁时,她所作的《玉堂客》更是名动京华:
东风芳草竞芊绵,何处是王孙故园?
梦断魂劳人又远,对花枝,空忆当年。
此曲抒发了她对昔日亲朋好友的眷念之情,其才情可见一斑。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却对杨慎情有独钟,即便杨慎已有婚约,她也甘愿等待。终于,在杨慎原配夫人去世后,黄峨如愿以偿,成就了一段“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的佳话。
二、桂湖雅趣,榴阁情长
婚后,杨慎与黄峨在新都桂湖榴阁,度过了一段令人艳羡的美好时光。黄峨自比石榴,写下《庭榴》一诗向夫君表白情义: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
不为秋深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姿。
这火热且纯真的感情,展现出他们新婚燕尔的甜蜜,这令杨慎感动又惊喜。他们诗酒相伴,共赏四季芳华。
春日里,携手漫步湖畔,看繁花似锦,柳絮纷飞,吟诗作画,抒发心中的喜悦;夏日时,在榴阁中乘凉,听蝉鸣阵阵,品香茗,论诗词,享受静谧的时光。秋天,一起登高望远,赏红叶满山,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冬日,围炉而坐,饮酒取暖,诉说着彼此的情意。
桂湖的连理枝,见证了他们的甜蜜与恩爱,也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这段时光里,他们的爱情如同盛开的花朵,绚烂而美好,成为了当时人们传颂的佳话。
三、大礼生变,贬谪蒙尘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无常。一场“大礼议”风波,彻底改变了杨慎与黄峨的人生轨迹。
“大礼议”由武宗暴亡引发,世宗朱厚熜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后,围绕其改换父母的问题,引发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激烈较量。杨慎身为朝廷官员,秉持着对皇室祖制的忠诚,毅然站出来反对世宗的做法。他率二百官员跪哭左顺门,上演了明代最壮烈的集体抗议。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世宗,于是杨慎便遭到了残酷的廷杖,最终被贬至万里之遥的云南永昌卫。
从金殿玉阶到蛮荒瘴疠,从锦衣玉食到粗茶淡饭,杨慎的人生瞬间跌入谷底。在前往云南的途中,他的心境发生了巨大转变。
1524年,当他戴着枷锁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看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旁若无人,杨慎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了旷世绝唱《临江仙·》。
在这篇格调雄浑的词里面,杨慎既有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更有超脱尘世的豁达。其次,杨慎还揭示了一个人无论经历过怎样的荣耀与耻辱、得失与成败,最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的哲理。
四、江陵泣别,锦书寄思
写下这首词之后,杨慎便与黄峨便在江陵泣别。此时的黄峨,刚刚经历流产之痛,面对丈夫的流放,她没有丝毫犹豫,而是匆匆收拾行装,一路护送杨慎到湖北江陵。
在渡口,夫妻二人泪眼相别,杨慎写下《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黄峨手捧此词,悲痛欲绝,回四川新都途中,写下了《罗江怨·阁情》四首,其中一首道:
空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阳关三叠。
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
此词字字泣血,道尽了她心中的不舍与痛苦。此后的三十余年,山水迢迢,却隔不断二人的深情。他们以诗传意、凭信寄思,将对彼此的思念化作笔下的文字。
黄峨回到新都后,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一边盼望着皇帝能开恩赦免杨慎。她在《寄外》中写道: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因杨慎远在云南,锦书难托,思念之情难以排遣。一年中秋,黄峨来到桂湖,见到杨慎早年沿湖种植的桂树正在绽蕊飘香,触景生情,吟出《桂湖夜月》:
月白湖光净,波寒桂影繁。
人间与天上,两树本同根。
诗文表达了她期盼与杨慎永不离分的夙愿。回到榴阁,又写下了《黄莺儿》散曲:
积雨酿春寒,看繁花树残。泥途满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湾?
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此曲后来寄到杨慎手中,他读到这首曲更加赞赏和怀念黄峨。随着时间流逝,杨慎获赦还乡的机会渺茫,黄峨由期盼到期望再到失望,于是在《寄升庵》中叹道: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而杨慎在云南,虽身处困境,却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他潜心著述,踏遍苍山洱海,著成《滇程记》等传世典籍,还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团结做出了贡献。
期间,他也曾短暂回家探亲,但戴罪之身不宜久留,与黄峨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五、生死相隔,情耀千古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黄峨每天都沉浸在对杨慎的回忆中。“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便是她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杨慎与黄峨的爱情,不仅是一段动人的情感传奇,更在文化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两人的诗词唱和,成为明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杨慎的《升庵集》中,多首情诗流露着对黄峨的眷恋。如“相思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将思念的灼热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黄峨的《杨升庵夫妇散曲》,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下“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的断肠之句。其散曲风格清新明快又饱含深情,被后世誉为“明代女性文学的巅峰之作”。
今天我们读着二人的诗词,触摸着历史的纹路,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金钗红笺寄相思,青衫折扇赴家国”的深情与大义。这段爱情传奇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岁月洪流中的相互守望,是理想与责任的并肩前行,是穿越千年依然璀璨的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