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声虫”竟然是一种怪虫
在今天的口语中,“应声虫”是指那些毫无主见,只知道一味应和别人、随声附和的人。但在唐朝,“应声虫”却是一种怪兽引发的一种怪病,而且这种病还很常见。这种病的特征是:患者腹内生虫;人说话,虫即小声应之。这种虫被命名为“应声虫”,这种病被命名为“应病”。
著名文学家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道:洛州有一个士人患了“应病”,去找当时的名医张文仲求医,张文仲苦思冥想了一夜,终于想到了一个法子,让患者拿着药书《本草》一味药一味药地念下去,结果念一味药体内就应一声,直到念出了那种怪兽害怕的药,不敢应声。张文仲立刻就把这味药制成药丸让患者吃下去,立马就痊愈了。不过这味药是什么,张鷟却没有记载。刘餗《隋唐嘉话》中记载的医官苏澄开出的药方跟张鷟的记载一模一样,都没有提到具体是哪味药可治此病。
到了宋朝,陈正敏在《遯斋闲览》中提到了这味药。陈的朋友曾经遇见过一个叫杨勔的人,此人就得了“应病”,一开始腹中的应声很小,几年后应声越来越大。有一位道士见了杨勔,吃惊地说:“这是应声虫啊!如果不治连你妻子都会传染上。你去读《本草》,遇到哪味药虫不答应的,服下就好了。”杨勔依言读到了雷丸这味药,应声虫果然不再应声,服下雷丸,“应病”立马痊愈。雷丸是味中药,主治杀虫,看来“应声虫”害怕的正是杀虫剂!
后来陈正敏游历到福建长汀,遇见了一个身患“应病”的乞丐,当众在街头表演腹中“应声虫”的应和之声。陈正敏出于好心,传授给他雷丸疗法,不料乞丐回答道:“我很穷,又没有别的技能,就靠着这个应声虫的表演求衣求食,您让我服雷丸,不是要砸我的饭碗吗?多谢您的好心,我还是不吃药的好。”这名乞丐居然奇货可居,把“应声虫”当做饭碗了。
正是因为“应声虫”的这个特点,后人就把随声附和的人称作“应声虫”,实在是太形象了。
“与虎谋皮”本来是“与狐谋皮”
“与虎谋皮”是指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后来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是办不到的。
“与虎谋皮”本来写作“与狐谋皮”,也就是说,一开始跟它商量要剥下它的皮的,不是老虎,而是狐狸。这个成语出自《符子》一书。
鲁国国君想让孔子做司徒,想召来三桓(鲁国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鲁国的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商议这件事。还没有商议之前,鲁侯先询问双目失明的著名史学家左丘明:“寡人想任用孔丘为司徒,让他掌管鲁国的朝政,准备把这件事提交给孟孙、叔孙和季孙,听听他们是什么意见。”
左丘明回答道:“孔丘是圣人,圣人主政,犯有过失的官员就会被他贬黜。您和这些马上就会离位的官员商议,会有什么结果呢?”
鲁侯说:“您怎么这么肯定呢?”
于是,左丘明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周人有爱裘而好珍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馐。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周人之谋失之矣。今君欲以孔丘为司徒,召三桓而议之,亦与狐谋裘与羊谋馐奚异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周代有一个人,喜欢穿皮衣,喜欢美食,想做一件千金之裘,于是去跟狐狸们商量说想得到它们的皮缝制千金裘,话还未说完,狐狸们吓得全都逃进了山里。这人又想举行少牢的祭祀,去跟羊们商量想得到它们的肉,话还未说完,羊们吓得互相呼喊着隐藏进了森林之中。结果这位周人十年也没有缝制成功一件皮衣,五年也没有举办少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找错了对象商量。如今您想让孔丘做司徒,却去跟孟孙、叔孙和季孙商议,这不就是与狐谋裘,与羊谋馐吗!
于是,鲁侯遂不再找孟孙、叔孙和季孙商议,而是直接任命孔丘为司徒。不过没过多久,孔子跟三桓的矛盾进入了白热化,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
因为老虎比狐狸凶猛得多的缘故,后人于是用“虎”替代了“狐”,“与狐谋皮”才变成了“与虎谋皮”。
“遇人不淑”只能出自已婚女性之口
“遇人不淑”是一句日常口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不过有些男人也会感叹自己“遇人不淑”,没有遇到合适的淑女。这真是天大的误会!“遇人不淑”只能出自女性之口,而且还必须是已婚女性,只有她们才能叹息“遇人不淑”,没有嫁一个好丈夫。
“淑”是善良、美好的意思,偏重于道德界定。在今人的概念中,淑女是指那种气质优雅、性格文静的女子,殊不知这是误解,“淑女”是指善良的女子。古代对官员妻子的诰封有“淑人”的封号,属三品,即是从道德上的肯定,心地善良,跟相貌同样没有任何关系。
“遇人不淑”一词出自《诗经·中谷有蓷》,原诗为:“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蓷是益母草;暵是晾晒;仳离特指妇女被遗弃而离去;嘅通慨,叹息;脩本指干肉,此处意为干燥;条是长的意思;歗通啸,号呼哀痛的声音。这首诗是对一位弃妇的同情之作,略译如下:山谷中有一棵益母草,晒得都干枯了。有一个被抛弃的女子在声声叹息,叹息嫁人的艰难有谁知道,叹息“遇人不淑”,没有嫁给一个好丈夫,如今追悔莫及,终究已经晚了。
这就是“遇人不淑”的原始出处,并非可以用在任何人头上,用到任何场所。
“蛛丝马迹”的“马”是什么马
“蛛丝马迹”是常用的成语,一般的辞典对“马迹”的解释都是“马经过后留下的痕迹或马脚印”。蛛丝马迹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可是,这样的解释很难成立,马是体型很大的动物,经过后的痕迹很明显,“马迹”怎么能和“蛛丝”并列呢?
如果生活在农村,在一些土厨房中可以经常看到蜘蛛。这些蜘蛛在厨房顶上结了很多蜘蛛网,这自然就是蛛丝了。在这土厨房中还有一种小虫子,叫作“灶马”。灶马爬过的地方留下很多不很明显的痕迹,这就是“马迹”。灶马爬过的痕迹与蜘蛛网经常一起出现,两者又都不很明显,所以“蛛丝马迹”的“马”应该是灶马之“马”。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所以,灶马又可简称为“马”。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既然是厨房里的虫子,为什么不清除掉呢?原来人们相信灶台上有灶马,是丰衣足食的吉兆,甚至把它叫作“灶爷马”,把它当做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的坐骑。
“子虚乌有”为何表示不存在
“子虚乌有”指虚构的、不存在的事情。何谓“子虚”?何谓“乌有”?相信很多人都不知所云。
原来,子虚和乌有是两位先生,这两位先生是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虚构出来的人物,因此后人就用“子虚乌有”代称不存在的人或事。不过,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这两位先生可是两位爱辩论、爱斗嘴的家伙。
《子虚赋》写道:楚王派子虚出使齐国,齐王调遣了国家所有的士卒,准备了众多的马车,带着子虚一起前去打猎。打完猎后,子虚去拜访乌有先生,恰巧无是公先生也在座。这三位可好,一个“子虚”,一个“乌有”,一个“无是”,三个虚构的人物开始斗嘴皮了。
落座后,乌有先生询问子虚先生:“今天跟着齐王一起打猎快乐吗?”
子虚回答道:“快乐。”
乌有又问:“收获多吗?”
子虚回答道:“不多。”
乌有问道:“既然收获的猎物不多,那你瞎高兴什么?”
子虚回答道:“我高兴的是齐王向我夸耀他的车骑之众,而我却对以云梦之事。齐王的排场如此之大,不由得十分矜持地问我:‘你们楚王的排场比得上我吗?’我回答他说:‘我只不过是楚国的山野之人,哪里见过什么世面。幸而当了楚王十几年的侍卫,时常跟随楚王一起出游,猎场就在皇后的后园,即使这样我还没有看完,哪里谈得上楚国那么多的大泽盛景呢!’”
然后子虚就向齐王吹嘘了楚国七个大泽最小的一个云梦泽的盛况,无非是方圆九百里、山势险峻、物产丰富、美女们争奇斗艳等等华丽的排场,这些排场的铺排和描绘自然是司马相如的强项。然后子虚得出结论说:“我认为齐王您的排场比不上我们楚王的排场。”
齐王一听非常扫兴,默默无语地返回了宫中。
乌有先生听完子虚的这番吹嘘,责备他说:“您的话说得太过分了!您不远千里出使齐国,齐王为了取悦于您,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您怎能认为这是齐王在向您炫耀呢!您不趁机称颂楚国的德政,相反却夸夸其谈地夸耀楚国的物产和楚王打猎的排场,大谈淫游纵乐之事,而且炫耀奢侈靡费,必定会被齐王轻视,楚国的国际形象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况且齐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像云梦那样的大泽,即使吞下九个也能容纳得下。然而齐王实行的是德政,因此不愿陈说游猎和嬉戏的欢乐,苑囿的广大,您怎能据此就认为齐王是嫉妒得无话可说了呢!”
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都只顾着夸耀自己国土的广大,物产的丰富,目的是占到对方的上风,所以后人就把他俩组合到一起,用“子虚乌有”来表示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