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27)|许晖

(2025-06-19 20:13:46)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27)|许晖

        “压岁钱”原来是为了避凶趋吉
        过旧历年时大人要给孩子发“压岁钱”,这一习俗至今仍然存在,“压岁钱”几乎是所有的小孩儿梦寐以求的东西,不管贫富,人们都要用“压岁钱”来满足孩子们的渴求。“压岁钱”就像西方圣诞节时小孩子们第二个早上起床盼望看到的圣诞老人盛礼物的那双袜子。
        “压岁钱”这一民间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不过汉代不叫“压岁钱”,而叫“厌胜钱”或者“压胜钱”。在古文字中,“厌”就是“压”的意思,“胜”是克制的意思。“厌胜”是一种巫术,用诅咒来制服妖魔鬼怪。杜甫在《石犀行》中写道:“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可见厌胜之法流传深远。汉代的“厌胜钱”铸有“脱身易、宜子孙”的字样,还有的正面铭文是“辟兵莫当”,背面铭文是“除凶去央(殃)”,显然是为避凶致吉而特意制造的。
        唐朝出现了“洗儿钱”。《资治通鉴》卷216记载了一场闹剧。安禄山拜杨贵妃为妈,杨贵妃用锦绣做的大襁褓包裹着安禄山取乐,唐玄宗“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不过“洗儿钱”是送给新生婴儿的。
        宋朝出现了一种“压岁盘”,除夕之夜,家里有小孩的,人们就用盘子或者盒子盛满各种果品食物互相赠送。清朝人富察敦崇所著的《燕京岁时记》中有一个“压岁钱”的条目,其中写道:“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清朝人吴曼云写有一首叫《压岁钱》的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压岁钱”为什么称作“压岁”,有很多种说法,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岁”就是“祟”,指鬼神制造的灾祸,“压岁”就是将这种种灾祸压服住。不过我倒认为,“岁”的本义是指岁星,就是木星,古人把木星称为“太岁”,认为冲撞了太岁不吉利。“压岁”可能是指压住太岁的地宫,不让它出来作祟。

        “衙门”原来是“牙门”
        林冲的妻子遭人调戏,林冲赶到后正待下拳,一看是高太尉之子高衙内,只好隐忍。这时的民间早已把高干子弟统称为“衙内”了。
        “衙内”本来写作“牙内”,起源于一种官职。五代和北宋初年,藩镇的亲卫官的官衔是牙内都指挥使和牙内都虞侯,因为是藩镇的贴身护卫,职责是保护藩镇的安全,因此不敢随便用人,都起用官宦人家的子弟担任,只有这样才能放心,慢慢地就把官僚子弟称作“牙内”。
        “牙内”之所以演变成“衙内”,跟“衙门”一词一样。“衙门”其实是“牙门”,后来大概觉得“牙”这个字不好看,于是采用同音字“衙”来替代了。“牙”特指象牙,古时候天子出行,要建“牙旗”,即在旗上饰以象牙,然后竖立起来,代表“门”,称“牙门”。牙旗远较其他的旗高大,以显示权威。这一制度始见于汉,张衡的《东京赋》中写道:“戈矛若林,牙旗缤纷。”后来牙旗逐渐从天子专用转而成为军营的大旗,“牙”也不再专限于象牙,别的猛兽的牙也可以装饰在旗上。牙旗是军营中最具有权威性的旗帜,传达和听取号令的时候,一定要聚集在牙旗下。
        从隋唐时期开始,“牙门”一词的使用开始宽泛起来。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谬讹变,转而为衙也。”从此之后,“牙门”变成了“衙门”,军事性质的“牙门”转变为官府的代称。
        “衙门”虽然是官府的代称,但只是民间的俗语,正式的官府从来没有使用过“衙门”这一称谓,惟一的例外出现在晚清,1861年咸丰皇帝批准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同理,衙门里的差役称“衙役”,也是由“牙役”讹变而来。

        “筵席”原来是严格的礼仪制度
        中古之前没有椅凳,席地而坐,因此在古人的生活中,席子就成了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生活用具,坐卧起居都离不了它,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席有关的说法,比如朋友绝交称“割席”,把两人一起坐的席子从中间隔开,离席起立表示敬意称“避席”。因为如此重要,所以席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古人席地而坐,铺设的席子常常不止一层,铺在最下面、紧靠地面的一层叫“筵”,“筵”上面铺的席子才能称为“席”。所以“筵席”和“宴席”绝对不能混用:“宴席”是指酒宴,而“筵席”是指酒宴时的座位和陈设。再比如天子和诸侯的席子必须要有刺绣镶边,这才符合他们的身份。
        至于什么时候应当铺席,什么时候不能铺席,讲究就更多了。据《晏子春秋》记载,有一天齐景公带领包括国相晏子在内的大臣浩浩荡荡地去打猎,休息的时候大家坐在地上吃饭,晏子来得有些晚,到了之后,晏子命令随从割来芦苇铺在地上,权且当做席子,然后大大咧咧地坐了上去。
        齐景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晏子的举动,很不高兴,对他说:“寡人我没有铺席,直接就坐在地上吃饭,别的大臣们也都没有铺席,你却割来芦苇坐在上面,你为什么要搞特殊化?”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道:“礼仪有规定,披甲戴盔的武士临阵作战的时候不能铺席,诉讼断案的时候不能铺席,丧事期间,参加葬礼的人坐的时候不能铺席。这三项都是忧事,不好的事情,因此我不敢不铺席,否则就是拿忧事来陪您一起坐着,岂非不守礼节吗?”
        齐景公听后,一迭连声地称善,赶紧命令随从为自己和大臣们都铺上了席子。

        “眼中钉”的“钉”是比喻两个坏蛋
        “眼中钉”和“肉中刺”连用,比喻最痛恨的人或事。“肉中刺”好理解,肉里面扎了一根刺,可以想见有多疼,多么急着拔出去;那“眼中钉”又是什么意思呢?
        “眼中钉”的典故出自两个坏蛋。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赵在礼。赵在礼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凡他所到之处,无不大肆搜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做官时,因为太过贪婪,因此当得悉他即将调到永州的时候,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道:“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把赵在礼视为扎进眼中的钉子,可见百姓们对这个大贪官是多么痛恨!没想到赵在礼小肚鸡肠,听到百姓这个说法后大怒,向朝廷申请留任宋州。留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布告全州,强令每户每年交纳一千文钱,称“拔钉钱”,当年就搜刮了一百万文钱进账。
        另一个坏蛋是北宋时期的丁谓。宋真宗时,寇准是宰相,丁谓对寇准毕恭毕敬,有一次大臣们一起吃饭,寇准一不留神,胡须被羹汤浸染,丁谓立马站起来,小跑到寇准面前,用手慢慢地拂拭寇准的胡须。拂拭干净之后,寇准大笑着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意思是参政是国家的大臣,不是让你来为长官拂拭胡须的。在座的大臣们都笑了起来,丁谓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这就是“溜须”一词的来历。真宗朝有五个小人,号称“五鬼”,丁谓即其中之一,不仅坏事干绝,还进寇准的谗言,导致寇准罢相。因为丁谓姓丁,所以京师中的民谣说:“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丁谓和寇准生前身后的评价就是这么鲜明。

        “阳春白雪”为何形容高雅
        “阳春白雪”常常跟“下里巴人”对举,形容非常非常高雅的人或事物,自然,“下里巴人”就是非常非常不高雅,最最下层的人或事物了。
        这两个俗语都出自《宋玉答楚王问》一文。其实不仅这两个俗语,还有“阳阿薤露”、“曲高和寡”也出自这篇文章。短短一篇文章,居然一下子为汉语词库贡献了四个成语,可谓少见。
        有一次,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您是不是有什么不良行为啊?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您的坏话呢?”
        宋玉回答道:“有一位外地来的歌手在楚国的都城郢都献唱,刚开始唱的是《下里》和《巴人》这两首歌,跟随他一起合唱的有数千人。接着唱《阳阿》和《薤露》,跟随他一起合唱的有数百人。再唱《阳春》和《白雪》这两首歌的时候,能够跟随他一起合唱的只剩下了数十人。因此‘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下里”就是乡里,“巴人”指巴国(古国名)的百姓,相对于楚人来说,巴人的文化水平很低。因此《下里》和《巴人》就是两首烂大街的通俗歌曲,人人都会唱。
        《阳阿》是稍微高雅一点的乐曲。薤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鳞茎和嫩叶可食。“薤露”即薤叶上的露水。《薤露》是一曲挽歌,比喻人的命运就像薤叶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干了。因此《薤露》也是稍微高雅一点的乐曲。
        今天的《阳春白雪》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但是跟宋玉时期的“阳春白雪”却没有什么关系,当时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成书于明朝初年的《神奇秘谱》解题道:“《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白雪》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师旷所作,和《阳春》一样都非常高雅,很难精通。高雅到什么程度呢?据《淮南子·览冥训》载:“昔者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整个魏晋时期,只有古琴大师、《广陵散》的最后传人嵇康才精通《白雪》一曲。他在《琴赋》中吟咏道:“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可见他的弹奏水平有多高。如此高雅的乐曲,怪不得宋玉说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确是“曲高和寡”啊!
        宋玉拿“阳春白雪”自喻,真够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