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7)|许晖

(2025-06-09 20:32:54)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7)|许晖

        “亲戚”原来各有所指
        亲戚这个称谓在今天根本用不着解释,谁都知道它的意思。但是为什么叫“亲戚”,“亲”是什么,“戚”是什么,“亲”和“戚”又为什么连用,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了。
        “亲”指父母,比如说“双亲”,也可以单指父亲或母亲。“戚”就比较复杂了,《吕氏春秋》说:“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因此,“亲戚”连用,在古代大多用来指父母兄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是封土,建是建国。同章中还说:“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可见这里的“亲戚”一词是对周王兄弟的称谓。《左传·昭公二十年》载,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囚禁,楚平王命他召来两个儿子,欲一并杀害,伍子胥的哥哥对弟弟说:“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此处的“亲戚”即指兄弟,意思是兄弟被杀,你一定要报仇。清梁章钜的记载更加显豁:“曾子亲戚既没,欲孝无从。”此处的“亲戚”指双亲。
        泛称内外亲属为“亲戚”也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不过使用得很少。《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礼记注疏》中注解道:“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所谓族内、族外,当然是就男方而言,因此有“三亲六戚”的说法,“六戚”如上所言,“三亲”指父系、母系、夫(妻)系的亲属。“戚言族外”,因此皇后的亲属称作“外戚”。
        类似的称谓还有“亲属”,原指六世以内的血亲,后来泛指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人。

        “青灯黄卷”为何比喻清苦生活
        俗语中用“青灯黄卷”比喻清苦的攻读生活,也用来形容僧尼生活之清苦。古人把光线青荧的油灯叫作“青灯”,这种灯发出的光让人感觉寒冷,故又称“寒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寺居独夜寄崔主簿》一诗中写道:“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青灯之寒冷竟然让诗人感觉到夏衣的单薄!这当然是夸张的描写,但却写出了独居的凄凉境况。
        “黄卷”即黄纸,古人写书都用黄纸,黄纸是用一种叫黄檗木的汁液染过的,颜色发黄,这种汁液染过的纸张可以防止虫蛀。“信口雌黄”这个成语就来自这种黄纸。雌黄又名鸡冠石,是一种含砷的硫化物,和雄黄共生在一起。雌黄常呈鲜艳的柠檬黄色,有透明的油脂光泽,但是硬度很小,可以轻易研磨。人们发明了用雌黄来涂改黄纸上的错字的方法。雌黄本身就是黄色,在黄纸上涂改后色泽不会有大的改变,而且可以长期保存,不会脱落。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的堂弟王衍是著名的玄学家,清谈的代表人物。此人能言善辩,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说过的话,说过之后自己觉得不大正确的,或者别人指出来不正确的,马上随口就改了,前后意思甚至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王衍却不以为意,该高谈阔论还是高谈阔论。于是当时人就称他“口中雌黄”,即是“信口雌黄”这个成语的最早来源。
        皇帝的诏书,记录官吏功过、考核能否称职的专门文书也叫“黄卷”或“黄纸”。王维《送李睢阳》:“黄纸诏书出东厢。”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白居易《刘十九同宿》:“黄纸除书无我名。”都是这个意思。
        “黄卷”跟僧尼生活扯上关系,是因为佛、道两家的经文也都用黄纸书写,诗僧皎然有诗道:“耳目何所娱,白云与黄卷。”僧人的生活看似潇洒,“白云与黄卷”,可是在普通人看来却十分清苦,因此把“青灯”和“黄卷”连用,指代这种清苦的生活。元人叶颙有《书舍寒灯》诗:“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就是描写自己刻苦攻读的清苦生活。

        “青楼”原来并不是妓院
        妓院太难听,太赤裸裸,于是人们就用“青楼”替妓院遮羞,“青楼”即妓院的溢美之词。这一意象最有名的是杜牧那首凡是中国人都会背诵的《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一开始“青楼”可不是专指妓院,而是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专指帝王的居所。《南史·齐本纪》载:“武帝兴光楼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帝曰:‘武帝不巧,何不纯用琉璃?’”齐武帝建了一座兴光楼,楼上都用青漆涂饰,时人称之为“青楼”,这是“青楼”一词的最早来源。全部用青漆涂饰的“青楼”本来就已经够豪华的了,南齐的废帝东昏侯萧宝卷还嫌不够豪华,说:“武帝还是不够巧,干嘛不全部用琉璃装饰?”这样穷奢极侈的皇帝,怪不得南齐要亡在他手中呢。
        “青楼”因其豪华,因其专指帝王的居所,所以屡屡在古人的诗文中出现。曹植的《美女篇》中写道:“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唐朝诗人张籍的《妾薄命》诗中写道:“君爱龙城征战功,妾愿青楼欢乐同。”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之五写道:“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这些用法都是指精致豪华的居所,跟妓院一点儿关系都扯不上。
        古人诗文中第一次将妓院比作“青楼”,见于南朝梁刘邈的《万山见采桑人》一诗:“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逐伴西蚕路,相携东陌头。叶尽时移树,枝高乍易钩。丝绳挂且脱,金笼写复收。蚕饥日已暮,讵为使君留。”倡本义为歌舞艺人,后来用作妓女的专称。在刘邈之前,“青楼”肯定已经指代妓院了,刘邈不过因袭前人,将“青楼”一词入诗了而已,因此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是青楼乃帝王之居。故曹植诗‘青楼临大路’,骆宾王诗‘大道青楼十二重’,言其华也。今以妓为青楼,误矣。梁刘邈诗曰:‘倡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殆称妓居之始。”不过,这一误一下子就误了一千多年。

        “倾国倾城”的“倾”是“倾倒”吗
        世间每个女子都向往着成为倾国倾城的女主角。“倾国倾城”这种审美心理跟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密切相关。李延年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御用歌唱家,有一次他为汉武帝献歌,歌中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得如痴如醉,叹息着说:“世间哪里会有这样的美眉啊!”李延年回答道:“俺妹妹就是这样的美眉。”汉武帝立马召见,一见之下,果然惊为天人,宠幸无比。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从此萦绕在每个中国女子的梦里,成为她们梳妆打扮的最大动力。不过,李延年此歌中的“倾”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唐代学者颜师古注解道:“非不吝惜城与国也,但以佳人难得,爱悦之深,不觉倾覆。”颜师古认为“倾”是倾覆之意,汉武帝为了此女的美貌,宁愿倾覆城池和国家也要得到她。针对颜师古的解释,南宋学者袁文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所谓倾城与倾国者,盖一城一国之人,皆倾心而爱悦之”,则“倾”乃为之倾倒的意思。袁文理由有二:一是汉武帝并非昏君,而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怎能为了一位美眉舍去江山社稷?二是李延年不是傻子,他的目的无非是把妹妹献给汉武帝,因此动之以歌,岂敢用城国倾覆这样的险语来危言耸听?袁文又举唐代诗人刘梦得《牡丹诗》中的两句“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倾城”,打趣说如果“倾”乃倾覆之意,那么牡丹难道也能够倾覆城国?
        袁文的解释确实合情合理,李延年此歌中的“倾”确实应该视作倾心爱悦以至于为之倾倒之意。不过,这里的“倾城倾国”一词已经是后起的意思了,最早使用“倾城”一词倒真的是倾覆邦国的意思。此词出自《诗经·瞻卬》,乃讽刺周幽王的宠妃褒姒之作,其中批评褒姒:“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哲”是聪明,有智慧;“懿”通“噫”,叹词;“厥”,连词,因此;“枭”,传说长大后食母的恶鸟;“鸱”,发出恶声的鸟,即猫头鹰。这几句诗的意思是:男人拥有才智可以建设城池,女人拥有才智却只能毁坏城池,因此女人若拥有才智就会变成枭和鸱那样的坏蛋,结论当然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首诗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了。褒姒从来不笑,为博她一笑,周幽王竟然用“烽火戏诸侯”的愚蠢计策,大举烽火示警,骗来各路诸侯,看到诸侯们劳累、困惑继而愤怒的表情,看到山下万马奔腾、人仰马翻却无功而返的尴尬场景,褒姒毫无心肝地大笑起来。等到西夷犬戎真的发动进攻的时候,看到周幽王烽火的诸侯一个都没有来,西周遂宣告“倾国”,国家倾覆灭亡。
        这就是“倾城倾国”的原始意义,张爱玲的名著《倾城之恋》用的也是这个意义。从汉武帝的李夫人开始,“倾城倾国”才开始比喻女子的美貌。虽然真的“倾国”了的褒姒和历代亡国的美眉们不过都是男人的嫁祸,是男权思想的反映,但是经过两千多年文化心理的浸染和熏陶,这种“倾城倾国”的心理已经变成了女人的潜意识,今天哪一个漂亮女人不想“倾城倾国”?即使没有了倾覆城国的可能性,最不济也要“倾家”,把优秀已婚男人的家庭倾覆,然后鸠占鹊巢。

        “秋毫无犯”的“毫”指什么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叫作“秋毫无犯”,比喻军纪严明。不过,什么是“秋毫”?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人们多把“秋毫”误以为是秋天打下来的粮食,这是不对的,“秋毫”是指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绒毛,比喻极其细微之物。别说一针一线了,连鸟兽的细绒毛都不取一根,这样的军队可想而知军纪有多么严明了。
        古籍中经常使用“秋毫”这个比喻。《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秋毫本来就已经够纤细了,“秋毫之末”就更不用说了,这人的视力真是强啊!商鞅的《商君书》中写道:“夫离朱见秋毫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离朱是黄帝时人,视力超强,黄帝丢了一颗黑色的玄珠,离朱的千里眼一眼就看到了。据说他“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孙子兵法》中说:“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能举起鸟兽的细绒毛算什么力气大,能看见日月算什么视力好,能听到雷霆之声算什么耳朵灵。
        “秋毫无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先入关,自称“秋毫不敢有所近”。《后汉书·岑彭传》:“彭首破荆门,长驱武阳,持军整齐,秋毫无犯。”东汉时这个成语就已经定型了,一直沿用到今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