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6)|许晖

(2025-06-08 20:41:51)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6)|许晖

        “七月流火”不是形容酷暑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在迎接客人时开语即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毫无疑问,该校长是把“七月流火”当成了酷暑的代名词,因此才有下面的“充满热情”。此语一出,舆论哗然,堂堂大学校长居然对“七月流火”的词义一无所知。其实,不只是大学校长,大多数人也都是这样望文生义地理解的,你想,七月都流火了,那该多么热啊!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七月》,开头两句就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人们观察到七月流火,就考虑到九月该给家里人添置御寒的衣服了。如果七月流火是正当酷暑,那么人们想的应当是怎样脱更多的衣服,恨不得穿上比基尼才好,哪里能够立马就想到两个月以后御寒呢!
        “七月流火”的“火”不是指火一般的天气和热情,而是一颗星星的名字,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大辰”、“商星”,又叫心宿二,现代科学命名为天蝎座α,是夏季星空中最亮的星之一,同时也是银河系中最大的红超巨星。因为该星异常明亮,因此在中国古代,心宿二是人们用来确定季节转换的最重要的星之一。比如上古时期就有“火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察心宿二的时间和位置,以便确定季节的转换。
        明白了“火”是指心宿二,相应地就明白了“七月流火”的意思:七月,大火星慢慢向西南方流下去时,天气就要渐渐变凉了,因此人们才会未雨绸缪,感于时序的循环,马上就要准备缝制寒衣了。
        其实,该诗第三段的头两句同样可以提示“七月流火”的含义:“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萑和苇是两种芦类植物,也就是更著名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家喻户晓。蒹长成后为萑,葭长成后为苇,可见萑和苇都是秋天的产物。如同“九月授衣”一样,“七月流火”,天气渐渐变凉之后,下个月就开始收割萑苇,储存起来准备过冬了。

        “期期艾艾”为何形容口吃
        “期期艾艾”是一个不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口吃,说话结结巴巴,也可以用来形容人腼腆时害羞的样子。
        “期期”怎么会和“艾艾”连在一起使用呢?又怎么会用来形容结巴呢?原来,这是西汉大臣周昌和三国名将邓艾的两个故事。
        《史记·张丞相列传》载:周昌是汉高祖刘邦的御史大夫,性格刚强,敢于直言,朝中人人都很敬畏他。不过周昌有个生理毛病,就是口吃。刘邦不喜欢吕后生的儿子刘盈,喜欢的是宠妾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就想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刘邦询问周昌的意见,周昌本来就口吃,一听刘邦的打算大怒,结结巴巴地抗辩说:“我虽然口吃,但我期期期期认为这件事不行,陛下您想废掉太子,我期期期期决不能奉诏。”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从此之后就叫他“期期先生”。
        《世说新语·言语》载:邓艾是魏国名将,也有口吃的毛病,别人问他的名字的时候,他就“邓艾艾艾艾艾”地说不利索。有一次司马昭想戏弄他,就问他:“你老是艾艾艾艾个不停,你的名字里到底有几个艾啊?”
        邓艾说话不利索,可是脑子转得飞快,立马就接口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凤兮凤兮”出自《论语·微子》,楚国有个狂士叫接舆,有一次在孔子经过的时候唱了一首歌,头两句是:“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意思是:凤凰啊凤凰,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了?邓艾引用这句歌词,是指接舆的歌里虽然唱了两个“凤兮凤兮”,但指的却是同一只凤凰;自己虽然老是艾艾艾艾个不停,但名字里却是只有一个“艾”。邓艾的回答非常巧妙,既回击了司马昭的嘲讽,又自比凤凰,真是脑筋急转弯的高手!
        后人把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称口吃为“期期艾艾”。

        “敲门砖”原来是八股文
        在今天的口语中,“敲门砖”比喻谋求名利的手段,比如“金钱是升官的敲门砖”。但是在古代,“敲门砖”专用于科举考试。
        清朝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写道:“今人以时文为敲门砖,宋人已如此矣。”俞樾说“敲门砖”从宋朝就出现了,说得一点儿没错。说起来这个俗语的来历还跟苏东坡有关系呢。
        南宋笔记小说家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绘声绘色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日,冲元自窗外往来,东坡问:‘何为?’冲元曰:‘绥来。’东坡曰:‘可谓奉大福以来绥。’盖冲元登科时赋句也。冲元曰:‘敲门瓦砾,公尚记忆耶!’”苏东坡的朋友冲元从窗外走过,苏东坡问他最近怎样,冲元说很好啊,很平安。“绥”,就是平安的意思。冲元这一句“绥来”让苏东坡想起了冲元登科时作的赋中的一句,于是随口念了出来:“可谓奉大福以来绥。”即平安而来乃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啊。这一句刚念完,冲元立马就说:“哇噻!这是当年敲门的瓦砾,您老人家居然还记得!”苏东坡是大名人,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都会立刻传遍全国,于是“敲门瓦砾”从此就用来比喻士人借以猎取功名的工具,一达目的,即可抛弃。
        到了明朝,“敲门瓦砾”正式演化成了“敲门砖”。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写道:“《锦囊集》一书,抄录七篇,偶凑便可命中,子孙秘藏以为世宝。其未得第也,则名之曰‘撞太岁’;其既得第也,则号之曰‘敲门砖’。”说得明明白白,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被称作“敲门砖”。
        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吃教》一文中也写到了清朝这一俗语的意思:“清朝人称八股为‘敲门砖’,因为得到功名,就如打开了门,砖即无用。”科举废除之后,“敲门砖”这一专用于科举考试的俗语却流传了下来,泛指一切谋求名利的手段。

        “敲竹杠”的由来
        关于俗语“敲竹杠”的由来,有两种很有意思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交易以铜钱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用竹杠做成的钱筒内,晚上结账时倒出来,谓之“盘钱”。当地的地痞流氓常去店铺勒索钱财,不用开口,只是恶狠狠地敲拍竹钱筒,店主见之,便知来意,慌忙掏钱“孝敬”。另外,旧时有些黑心店主,见陌生顾客上门购货,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便“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一成。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与之相异。1839年林则徐奉道光皇帝之命,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在他的要求下,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以防烟土流入境内。但一位水运客商将烟土藏于竹杠和船篙之中,企图蒙混过关,躲避检查。一天,商船行至浙江绍兴码头,检查官上船检查,未发现其中的秘密。此时,该关卡的一名师爷吸着旱烟走上船去,用烟杆敲得竹杠“梆梆”响,客商以为师爷看出了破绽,便慌忙掏出数两银子,悄悄塞给师爷,请求包涵,不要再“敲竹杠”了。
        如今,以某种借口勒索讹诈人家钱财,被人们称为“敲竹杠”,这大概是从第一种说法中得来的。“敲竹杠”者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虽然不及敲诈勒索对社会的危害性大,但远比敲诈勒索的渗透面要广得多,也要“灵活”得多。被“敲竹杠”者往往是或忍气吞声,默默忍受,或自认倒霉,息事宁人,实在是可怜。
        不过,若以第二种说法,在某些特定场合下,还真的有必要“敲竹杠”,只不过这种“敲竹杠”,应当是认真细致地检查的意思。无论是海关缉私还是公安缉毒,无论是质检人员检疫还是侦察人员调查,都要认真细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乔迁”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一家商店开业,门前海报赫然写着:“庆贺本店乔迁新店,特举办买一赠一活动。”这个“乔迁”用得可真是错到家门口了。
        “乔迁”一词,源于《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由此可知,“乔迁”之“乔”,即高大的树木,属名词。因此,古人又将“乔迁”写作“迁乔”,如刘孝绰《百舌咏》:“迁乔声迥出,赴谷响幽深。”李峤《莺》:“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郑夑《咏莺》:“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乔迁”的意思。
        现在人们用“乔迁”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常用于祝贺别人。但用在自己身上就不很妥当,就像“令尊”一词,只能用于对方的父亲,用在自己身上就贻笑大方了。另外,“乔迁”还可以表达“官职升迁”之意。如,唐代张籍就有诗写道:“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迁乔”,还是“乔迁”,均为不及物动词。只能说乔迁,如“乔迁之喜”、“祝贺乔迁”,不能说“乔迁新居”、“乔迁新址”、“乔迁新店”。若非要突出新居,可说“喜迁新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