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4)|许晖

(2025-06-05 21:28:34)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4)|许晖

        “马虎”为何形容粗心
        人们常常用“马虎”这个俗语形容人办事草率或者处理事情粗心大意。马和虎这两种动物怎么能够连用表达这个意思呢?最流行的说法是宋代有位画家,作画时往往随心所欲,别人都不知道他画的到底是什么。有一次,他刚画完一个虎头,有人来请他画马,他随手就在虎头后面画了一个马的身子。来人很疑惑,问他你这画的到底是马还是虎,画家很干脆地回答道:“马马虎虎!”大儿子也来问父亲画的是什么,画家说是虎,小儿子来问,他又说是马。
        画家对两个儿子“马马虎虎”的回答不久就遭到了报应。大儿子外出打猎,看到一匹马,误以为虎,一箭就射死了马,画家不得不赔偿马主人的损失;小儿子更惨,见到一只老虎,误以为是马,上去就要骑,结果当然被虎吃掉了。画家非常伤心,对自己的“马虎”答案非常自责,于是烧了画,写了一首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马虎”一词就此流传了下来。
        这个故事在古籍中找不到出处,估计是哪个地方的民间故事,不能作为“马虎”这个俗语真正的词源。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也许是“马虎”一词的真正源头。
        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卷十一,篇名是《牛犊》。故事讲的是:楚地有个农民去赶集,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相面大师,两人寒暄了一会儿,大师忽然说:“我看你气色不对,三天内既失财又会被官府惩罚。”农民很生气,回答说:“我生平从来不和人争斗,而且税也纳完了,怎么可能受刑呢!”相面大师说:“那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气色这玩意儿是不会说谎的,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第二天,农民赶着水牛犊到野外放牧,刚好有一匹驿马经过,这只水牛犊大概眼睛近视,远远望见还以为是只老虎呢,勇猛地冲了上去,结果将驿马抵死了。骑马的差役把农民抓到官府里去,官府打了农民一顿,又让他掏钱赔偿,果然应了相面大师的预言。
        这个故事很奇怪,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牛见了老虎就要冲上去搏斗,蒲松龄生怕我们不相信,在故事的结尾说道:楚地的水牛见了老虎就会搏斗,因此牛贩子夜晚露宿的时候,就躲在水牛围成的圈子里,老虎来了就会被水牛赶走。看来楚地的水牛不怕老虎。
        蒲松龄没有说这个故事就是“马虎”的来源,不过认马为虎确实很“马虎”,后人也许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灵感,才发明了“马虎”这个俗语。

        “满城风雨”原来是形容秋景
        “满城风雨”在今天的意思是消息一经传出就传遍了各个角落,众口喧腾,到处议论纷纷,比如某某和某某的绯闻闹得满城风雨。
        但是此语最早出现的时候,却是描写秋天的景象。宋代释惠洪所撰《冷斋夜话》卷四“满城风雨近重阳”条载:“黄州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以书问:‘有新作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闻者笑其迂阔。”
        这是一个心酸的故事。潘大临是一个穷诗人,甚至为苏东坡和黄庭坚所欣赏。有一天独自躺卧,听着秋风秋雨愁煞人,不觉诗兴大发,但只吟出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催促交纳房租的人突然不期而至,潘大临虽有诗兴,无奈被世俗所搅扰,还得在世俗的柴米油盐中绞尽脑汁,这一句之后再无诗兴了。这是诗人的悲哀还是世俗的悲哀?
        九月九日重阳节,“满城风雨近重阳”,这首“一句诗”勾起了无数诗人“狗尾续貂”的冲动。宋代谢逸(即寄信给潘大临问“有新作否?”的谢无逸)《补亡友潘大临诗》三首:“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满城风雨近重阳,不见修文地下郎。想得武昌门外柳,垂垂老叶半青黄。”“满城风雨近重阳,安得斯人共一觞。欲问小冯今健否?云中孤雁不成行。”南宋方岳《有九日道中凄然忆潘邠老(潘大临字邠老)之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城脚谁家菊自黄。又是江南离别处,烟寒吹雁不成行。”尹异芳《怀人》:“满城风雨近重阳,偃蹇黄花历乱香。落叶秋江迷望眼,一杯残酒伴凄凉。”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续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满城风雨”的凄凉秋景居然演变成了满城流言蜚语!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建筑物
        “美轮美奂”是一个成语,可是却常常被人们用错,比如有人将这个成语写成“美仑美奂”,还有人写成“美伦美奂”。这都是不对的。而且人们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也经常出错,看到这个成语中的“美”,就以为所有“美”的东西都可以用它来形容,甚至竟然还有人用它来赞叹美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建筑物身上,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用在别的场合一律属于误用。
        此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晋国大夫赵武的谥号为“献”和“文”,因此称他“献文子”以示尊敬。赵武建造了一座新的房屋,晋国的大夫纷纷赶去送礼祝贺,其中有位叫张老的大夫一看眼睛就直了,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太美了!房子高大巍峨啊!太美了!房子文采华丽啊!可以在这里唱着颂歌祭祀,可以在这里哭泣举行丧礼,可以在这里聚集国人和宗族啊!”
        “轮”是屈曲盘旋而上的样子,引申为高大;“奂”是文采华丽,通“焕”,因此这个成语也可以写成“美轮美焕”。
        故事还没有完,按照礼节,赵武要答谢张老,于是赵武回答道:“您说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在这里举行,这就意味着我要在这里尽享天年,寿终正寝,然后到先祖的墓地去追随先人。”答谢完毕之后,赵武面向北方拜了又拜,叩头行礼。
        《礼记》是讲礼仪的书,因此在两人这一番对话之后评论道:“君子谓之善颂善祷。”君子称赞这二位的称颂和祝祷都很好,合乎礼节,值得表扬。
        “美轮美奂”即出自这个故事。知道了出处和原始含义之后,读者朋友们以后就不要再误用这个成语了。

        “螟蛉之子”为何指义子
        《诗经·小宛》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的小虫子,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腰细,体青黑色,长约半寸,常用泥土在墙上或树枝上做窝,把螟蛉捉来存放在窝里,在它们的身体中产卵,孵化后就用螟蛉充作幼虫的食物。古人不知道蜾蠃的这种特性,误以为蜾蠃只有雄没有雌,因而不会产子,才去把螟蛉捉来当做义子,“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就是这个意思。扬雄在《法言》中更是形象化地描写道:“蜾蠃把螟蛉捉来后,好好收养,每天对着它祈祷说:‘快长得像我!快长得像我!’久而久之螟蛉就长得跟蜾蠃一模一样了。”古人于是就将义子或养子称为“螟蛉子”或“螟蛉之子”。
        古人的这种误解直到南朝时期才被著名的医学家陶弘景纠正过来。陶弘景是一个喜欢质疑和注重实际观察的医学家,读到《诗经》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诗句后,就亲自去找来一窝蜾蠃,观察了很长时间,终于发现了蜾蠃有雄也有雌,捉来螟蛉是“以俟其子大而为粮也”的真相,从而彻底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

        “名堂”为何指花招
        “搞什么名堂”犹如说搞什么花招,搞什么花样,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日常俗语。“名堂”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用来指代花招、花样呢?
        “名堂”原来写作“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是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重大的典礼都在“明堂”举行。《木兰辞》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将士们打了胜仗回来后,天子亲自接见的地方就是“明堂”。孟子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一种说法是“明堂”乃黄帝所建,是黄帝测天象、观四方和举行重大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还有一种说法是直到周代才叫“明堂”,夏朝管它叫“世室”,商代管它叫“重屋”。《礼记》中有一篇《明堂位》,记载了周代“明堂”的样式和礼仪,但是却语焉不详,不知道“明堂”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齐宣王曾经向孟子询问,有人建议他拆除周王室那座华而不实的“明堂”,孟子怎么看这件事。孟子回答道:“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齐宣王说的这座“明堂”,是周武王东征时所建,汉代时还存在,后来才渐渐堙没。
        汉武帝登基后,封禅泰山,在泰山发现了一座古代明堂的遗址,就想模仿古代圣君,也造一座“明堂”,可是没有人知道“明堂”的建筑样式。济南人公玊(sù)带献上了黄帝时的明堂图,图中心是一座宫殿,四面没有墙壁,以茅草覆盖,周围环水,环绕着宫墙修有往上的通道,可以沿着通道走到宫殿上面的一层楼。汉武帝就照着这个图修建了明堂。不过后代学者考证说这个明堂图乃是公玊带伪造的。
        隋唐两代,帝王们都想建造明堂,自比圣君,但是众说纷纭,最终也确定不了明堂的样式。武则天统治时期,不听群臣的劝谏,按照拍马屁者呈献的《黄帝明堂经》执意建成了周边长93.3米,高91.43米的明堂,非常壮观华丽,不料七年后一把火焚毁了明堂,武则天又重建了规模更大的明堂,称“通天宫”,安史之乱中化为灰烬。
        修建明堂时,很多大臣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纷纷上书反对,有位大臣还写了一篇《明堂赋》,讽刺那个《黄帝明堂经》里不知道搞的是什么“明堂”,就此流传开来,人们于是把稀奇古怪、子虚乌有的东西称作“搞什么明堂”,因为“明”、“名”,同音,久而久之“明堂”就变成了今天俗语所说的“名堂”,而人们再也不知道所指何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