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1)|许晖

(2025-06-03 20:15:16)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11)|许晖

        “教授”本来是官衔
        “教授”今天是大学里最高级的学衔,每年评职称的时候,有多少人为了这一学衔挤破头,荣升教授也是大学从业者一辈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不过在古代,“教授”却是一个官衔,也没有今天“大学教授”的崇高光环。
        “教授”一词最早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不过,这里的“教授”是动词,指子夏在西河传授知识,而被魏文侯拜为师。到了宋代,“教授”成为学官的官衔。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宋代高承编著的《事物纪原》一书列有“教授”的词条:“宋朝神宗元丰中,兴太学三舍,以经术养天下之才,又于诸大郡府,始各置教授一人,掌教导诸生。”
        到了元明清时期,元代的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两代的府学也设有“教授”这一官衔。不过“教授”这一官衔的品秩很低,明朝是从九品,清朝是正七品,是真正的“七品芝麻官”,和今天的大学教授在学校里的地位非常相似:大学教授仅仅是一个学衔,除了进入校方高层之外,在行政上没有任何地位,连“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
        明清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出现了大量的通俗小说,这些通俗小说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和俗语,比如民间把私塾先生也尊称为“教授”。《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因为是私塾先生,就被众好汉尊称为“教授”:“雷横便道:‘教授不知,这厮夜来赤条条地睡在灵官殿里,被我们拿了。’”可见“教授”的含义早已经越出了官职的范围,成为一种普遍的尊称了。而今天的“教授”仅限于大学校园,社会上再有学问的人也不能被称为“教授”了。

        “嗟来之食”的“嗟”原来是表示轻蔑
        “嗟来之食”是指含有侮辱性的施舍。人们要么把这个成语理解成“施舍来的食物”,要么理解成“嗟!来之食”,即“喂!来吃东西”的意思。这两种理解都是不对的。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国正当饥荒之年,有一个叫黔敖的富人心肠很好,堪称慈善家,在路上准备了一些食物,饥民路过的时候就供给他们食物,虽然不多,但是足以果腹而不至于饿死。这一天有一个饥民路过,这个人很奇怪,拿袖子蒙着脸,甚至饿得没有力气穿上鞋子,拖拉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大声对这人叫道:“喂!吃!”这个饥民抬起头看看慈善家,回答道:“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慈善家黔敖非常惭愧,追上去道歉,但是这人坚决不吃黔敖的食物,终于活活饿死了。
        对于这件事,孔子的学生曾子评论道:“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恐怕不应该这样吧!慈善家无礼‘嗟’的时候,当然应该离去,不吃他的饭;但是当慈善家道歉的时候,还是应该回过头来吃他的饭。”
        由此可见,这个饥民跟曾子的境界完全不一样。曾子是此一时彼一时,该饥民却是宁死不屈,宁死不吃“嗟来之食”,终于活活饿死。曾子在这种情形下肯定不会饿死。这就是儒家的虚伪之处。
        “嗟来之食”的“嗟”读作ji,是呼唤的声音,在这个成语中是指轻蔑的呼唤,意同“喂”;“来”不是过来,而是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之”也是语助词,同样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嗟来之食”这个成语就其实际意义来说,应该写作“嗟!食!”,即“喂!吃!”,其中轻蔑的语气比起“喂!来吃!”重得太多了。

        “金鸡独立”为何用金鸡来形容
        “金鸡独立”是形容一条腿站立的姿势。这个姿势进入杂技界,就变成了杂技的一个身段;进入武术界,就变成了武术中的一个招数。可是为什么非要用“金鸡”来形容呢?
        据《三国典略》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齐皇帝高湛即位的时候,在南宫大赦天下,同时改元太宁。到了大赦的那一天,掌管大赦事宜的库令在殿门外建了一座金鸡。观礼的宋孝王迷惑不解,就问元禄大夫司马膺之大赦为何建金鸡。司马膺之回答道:“《海中星占》这本书上说,天鸡星动,当有赦。因此帝王都以金鸡作为大赦的象征。”
        《海中星占》所说的“天鸡星”又叫瓠瓜星,瓠瓜即葫芦,古时候拿来命名天上的五颗星星。在古代占星体系中,瓠瓜星这五颗星掌管阴谋筹划,掌管后宫,掌管瓜果蔬实。如果瓠瓜星星光明亮,则预示着收成好;如果星光微弱,则预示着年景不好,帝后失宠。如果瓠瓜星移动了位置,则预示着山体晃动,洪水泛滥,这时就要大赦天下,以上承天意,下顺物情。
        有趣的是,古人说:“玉衡星散为鸡。”玉衡是北斗七星的第五星,这颗星星发出的星光,四散开来就化成了鸡。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以“天鸡”来命名星星的来历。
        大赦之日,竖一根七尺长的竿子,上立四尺长的金鸡,因头上装饰有黄金,故称“金鸡”。击鼓千声,将百官、父老和囚徒们召唤到竿下,宣读赦令。古人很重视仪式,抓人、判刑、放人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目的当然是为了宣扬朝廷的权威,或者显示朝廷的宽宏大量。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中有云:“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流放途中的李白是多么渴望看见那头金灿灿的金鸡啊,金鸡出现,就预示着大赦天下那一日的到来。
        金鸡作为大赦的象征,从此就频频出现在诗人的诗中。李白还有一首《秦女休行》的诗,里面写道:“金鸡忽放赦。”杨巨源更有“金鸡竿下鼓千声”的形象描述。王建的《宫词》更加详细地描写了大赦的情景:“楼前立仗看宣赦,万岁声长拜舞齐。日照彩盘高百尺,飞仙争上取金鸡。”彩盘是承托金鸡的装饰品。
        “金鸡”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也进入了民间俗语,除了“金鸡独立”之外,民间还有“金鸡报晓”的说法,还把太阳叫作“金鸡”。

        “斤斤计较”原来是褒义词
        “斤斤计较”意思是对琐碎细小、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分计较。这里的“斤”不是指一斤两斤,“斤斤计较”也不是对一斤两斤过分计较,“斤斤”是形容明察秋毫的样子,由此可知,“斤斤计较”本来是个褒义词,现在却变成了贬义词。
        “斤”的本义是伐木的斧子,引申为砍削,当动词使用。砍削的时候自然要看得分明,否则一不留神就会砍到自己的手,因此“斤斤”引申为明察之意。这个词出自《诗经·执竞》。《执竞》是合祭周武王、成王和康王的诗篇,其中称颂“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意思是从成王和康王的时代起,扩张领土,拥有了天下四方,得益于成康的英明善察。《汉书·叙传》中也有“平津斤斤”的记载,表扬平津侯公孙弘明察秋毫。
        经过漫长的语义演变,“斤斤”跟“计较”连用到了一起,成了一个贬义的成语。“斤斤计较”有个同义词“锱铢必较”,不过跟“斤斤”相反,这个成语中的“锱铢”倒是计量单位,“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因此“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旧雨新知”为何指朋友
        有一句很雅的俗语叫“旧雨新知”,旧雨指老朋友,新知指新朋友。“新知”容易理解,“旧雨”是什么意思呢?老朋友跟下雨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典故出自杜甫。杜甫四十岁前后,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先是到长安应试,落第,然后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一个看守兵器库的小官儿。四十岁这一年,杜甫向唐玄宗献上了《三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一些趋炎附势之辈认为杜甫前途不可限量,纷纷登门巴结,一时间门庭喧嚣。到了秋天,还是没有杜甫即将做官的消息,杜甫又得了疟疾,卧病在床,贫病交加。秋雨绵绵,过去那些巴结他的“老朋友”再也不登门了,以至于门可罗雀。这时,一位姓魏的进士冒雨前来探望杜甫的病情,并告诉杜甫自己即将出外做官,特意来辞行。客人走了之后,杜甫思前想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一篇《秋述》,讽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又悲叹自己怀才不遇。在此文开头,杜甫写道:“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意思是说过去下雨的时候那些老朋友也来探望我,而今遇雨却都不来了。这是一句多么沉痛的话啊!
        从此之后,“旧雨”就成为老朋友的代称,“今雨”或者“新雨”成为新朋友的代称。宋人张炎《长亭怨》:“故人何许?浑忘了江南旧雨。”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人情旧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减年。”

       爵位”原来来源于饮酒的等级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或者高官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这个称谓最早与饮酒有关。
        爵是青铜所制的古代酒器,最早出现于夏朝晚期,盛行于商周时期。爵的基本形制为深腹,圆底,三尖足,前有流(倾酒的酒槽),后有尖锐状的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长流和尾的造型是在使爵平衡,美观。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取的是雀的形状,在古代,“爵”读作“雀”。前面的流好像雀的长喙,后面的尾好像雀的尾巴,腹下三足好像雀的长脚。爵只能供有身份的贵族或者高官使用,平民百姓没有资格使用。在国君的酒宴上,根据身份和职位的高低,爵的形制和组合也不一样,等级森严。等级越低,爵放置的位置离国君也就越远;等级越高,爵放置的位置离国君越近。这个放置爵的位置就叫“爵位”。由此“爵位”渐渐成为封号的称谓。
        除了爵之外,还有许多别的酒器。商代最常见的组合是一爵一觚。觚也是青铜所制,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还有觯,青铜所制,形体比酒尊略小,有的有盖子。还有角,形状像爵,上口没有两柱。《礼记·礼器》规定:“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关于各种酒器的容量,《仪礼》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孔子认为周礼的一切规制都是尽善尽美的,周朝灭亡后,礼崩乐坏,甚至连酒器的容量都改变了。比如觚本来容纳二升,但是到了春秋末年,这个标准被改变了,而且觚的腹部和足部本来应该各有四条棱角,这时也取消了,于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感叹道:“觚不觚,觚哉!觚哉!”觚已经不像个觚了,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痛心疾首的样子如在眼前。
        具体的爵位历朝历代都不太一样,尧、舜和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是三等:公、侯、伯。周朝又恢复了五等爵。秦汉为二十等爵。再往后爵位更加繁复,花样层出不穷,宋朝甚至出现了一年的国库收入还不够宗室岁禄的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