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8)|许晖

(2025-05-31 20:27:50)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8)|许晖

        “狗拿耗子”原来并非多管闲事
        俗话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把狗去捉拿耗子视为不务正业。可是,在古代,狗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捉拿耗子。
        猫的驯化远远没有狗那么早,先秦时,猫还属于山林动物,逍遥自在地在山林之间游荡,跟宠物的概念丝毫不沾边。猫的主食是出没于农田之中的田鼠,而不是家鼠。周代岁末举行祭祀时,迎请的八种神之一就有猫,并且将猫和老虎归为一类,可见猫还是野生动物。
        那么,早就猖獗的鼠患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答案是:训练捕鼠犬。周代的官员中专门设有犬人一职,掌管相犬、牵犬的事宜。相犬就是给狗相面,看它适不适合捕鼠。据《吕氏春秋·士容》记载,齐国有一个很有名的相犬师,他的邻居委托他买一只能够捕鼠的狗,相犬师经过一年才替邻居买到,送给邻居的时候,相犬师说:“这是一只好狗,要善待它。”
        邻居很听相犬师的话,因此这只狗的伙食标准很高。可是,奇怪的是,一连几年,这只狗连一只老鼠都没有捉拿归案。邻居去向相犬师询问原委,相犬师来到邻居家,仔细地观察了一番,然后对邻居说:“哎呀!我看错了!这是一只猎犬啊!它的志向是捕捉獐、野猪和麋鹿,而不是小小的老鼠。你想要它捕鼠,就把它的后腿绑起来,让它明白自己的任务到底是什么。”
        邻居依言而为,将狗的后腿绑了起来,狗果然开始捕鼠。
        至迟到西汉时期,猫已经被驯化,专门用来捕鼠。唐代猫的家族开始大规模地繁衍起来,家家户户都开始养猫捕鼠了。到了今天,猫更是作为宠物豢养,捕鼠的功能逐渐退化。狗呢,看见老鼠目不斜视,动都懒得动一下,当年捕鼠的主要职责大概早就从基因中删除了。

        “狗尾”为何要“续貂”
        “狗尾续貂”这个成语是比喻拿狗的尾巴续在貂的尾巴后面,狗尾哪有貂尾珍贵啊,于是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就叫“狗尾续貂”。
        东汉应劭《汉官仪》载:“金蝉左貂,金取坚刚,蝉取高居食洁。”侍内的帽子上装饰着“金蝉左貂”,这种装饰就叫作“貂蝉”冠,三国时期著名的美女貂蝉的名字就从此而来,貂蝉即掌管“貂蝉冠”的宫女。貂是一种皮毛珍贵的动物,皇帝的侍从用貂尾做帽子的装饰这一官制大约从汉朝开始就存在了。
        “狗尾续貂”出自《晋书·赵王伦传》。晋惠帝司马衷当政时期,皇后贾南风擅权,使用一系列极其恶毒的连环计诛杀了专权路上的所有障碍,甚至连太子都杀了。宗室怨声载道,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矫诏连夜率兵入宫,直取贾南风。贾南风一见大惊,喝问道:“你们来干什么?”齐王回答:“奉皇帝诏令逮捕皇后。”贾南风说:“皇帝的诏书都是从我手里发出去的,你们哪儿来的诏书?”齐王押着贾南风出殿,贾南风远远地喊着晋惠帝的名字,大声说:“陛下!你老婆让人废了,迟早有一天也会轮到你啊!”见没有回应,又问齐王:“起事者都有谁?”齐王回答说:“梁王、赵王,还有我齐王。”贾南风万分悔恨,恶狠狠地说:“拴狗应该拴脖子,我却拴到了狗尾巴上,我活该!我活该!”赵王司马伦矫诏派人赐给贾南风金屑酒,饮后身亡。
        司马伦就此夺得了朝政大权,为了笼络朝中官员,大肆进行封赏,一切就绪后,逼迫晋惠帝将皇位禅让给他。司马伦此人非常平庸,手下尽是奸佞之辈,当上皇帝后,把所有的手下全部封官晋爵,甚至连他的奴仆都做了官。不仅如此,还把原来的官员全部升职,原来的大官全部封侯。如此一来,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当上朝和宴会的时候,“貂蝉盈坐”,满座全是戴着貂蝉冠的官员,一时之间貂尾紧缺,到了断货的程度,没办法,司马伦只好命人用狗尾代替貂尾,侍内们的“貂蝉冠”变成了“狗蝉冠”。老百姓编了一句民谣讽刺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怪相:“貂不足,狗尾续。”
        从此之后,人们就用“狗尾续貂”来比喻续作不佳,比如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就有人称之为“狗尾续貂”。

       固若金汤”的“金汤”指什么
        “固若金汤”这个成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但是“金汤”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可以比喻坚固呢?
        “金汤”是“金城汤池”的缩略语。金子打造的城墙当然坚固无比,是为“金城”;“汤池”是灌满了滚水的护城河。无水的护城河叫“隍”,有水的护城河叫“池”。《汉书·食货志》中说:“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班固借用神农氏之口说:即使有长达十仞(八十尺)的石头城墙,百步那么广的汤池,百万带甲的兵士,可是如果没有粮食的话,这座城最终还是不可能守得住。
        在《蒯通传》这篇传记中,班固讲述了蒯通游说的故事。秦末乱世,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之后,派武臣攻夺赵地,平民百姓蒯通借着这个机会,第一次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他前去拜见范阳令徐公,为徐公分析当前大势,劝说徐公投降武臣。徐公答应后,蒯通又去游说武臣,说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打仗的上策。以范阳令徐公为例,假如他整顿士卒固守,您就要出兵攻城,但人都是贪生怕死的,徐公守不住了肯定会投降,到了那个时候投降,您的士卒个个怨气十足,您还能饶得了他吗?饶不了他,杀了他,其他地方的守将们就会说:‘徐公投降了还被杀。’他们就会据城坚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不如用隆重的礼节迎接徐公,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其他地方的守将们就会说:‘徐公先投降得到了富贵。’则一定会相率而降。”
        武臣听了心悦诚服,派了一百辆战车,二百名骑兵,携带着封徐公为侯的侯印前去隆重地迎接徐公,果然不出蒯通所料,燕赵之地三十余城闻风而降,虽“金城汤池”也没什么用处了。
        后人就把“金城汤池”一词缩略作“金汤”,用“固若金汤”来比喻城池和阵地坚固异常,无法攻破。

        “怪哉”原来是一种诉冤的虫子
        “怪哉”是奇怪的意思。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怪哉”作为一种奇怪的虫子,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太平广记》引《小说》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同时也是对秦暴政的控诉。汉武帝到甘泉宫游玩,在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上发现了一种虫子,全身都是红色的,像人一样有头有牙有齿有耳有鼻子,可是谁都没见过这种虫子,也没人认识。汉武帝于是派著名的博物学家东方朔前去察看。东方朔回来向汉武帝禀报说:“此虫名叫‘怪哉’,是被关押到监狱里的无辜之人忧愁抱怨、仰首叹息的时候发出的声音。这种哀怨的声音就是‘怪哉怪哉’。因此感动上天,诞生了这种虫子。此地一定是当年秦朝的监狱。”汉武帝派人按图索骥,果然是秦朝的监狱所在地。汉武帝又问东方朔怎么才能消解掉“怪哉”,东方朔回答道:“酒能解忧,用酒一浇灌它们就消失了。”果然,按照东方朔的办法一试,“怪哉”立马就不“怪哉”,而是纷纷解体,无法再向上天诉说怨情了。
        由此可见,“怪哉”乃是身陷囹圄不得自由的无辜犯人发出的哀鸣,今天的人们动不动就对奇怪的事情表示“怪哉”,简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汗青”本来是烤青竹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汗青”一词很多人都知道是“史册”之意,但是为什么将史册称为“汗青”,相信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
        还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古人最早在竹简上刻字,竹简由上等的青竹做成,新鲜的青竹含有许多水分,如果直接刻上字,时间长了会被虫蛀,因此在刻字之前,先要用火把青竹内的水分烘烤出来。烘烤时,青竹像出汗一样渗出水分,这个场景太形象了,于是人们就把这道程序称作“汗青”,后来干脆就把竹简叫作“汗青”了。再后来,记录历史的竹简也被叫作“汗青”,“汗青”遂成为史册的代名词。
        这道程序也被称为“杀青”,刘向注解道:“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折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李贤注《后汉书》:“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蠧,谓之杀青,亦谓汗简。”后来“杀青”被引申为著作完成。
        虽然“汗青”、“杀青”、“汗简”都出于烘烤青竹这道程序,但是后二者却又多了一道程序,即青竹出汗后,要用刀子刮去青竹的表皮,露出里面的竹白,在竹白上刻字,字迹吃进竹白后不容易磨灭,“杀”即刮的意思。
        在竹简上刻字,可想而知有多么麻烦,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共有50多万字,这么多字要刻到猴年马月去啊,因此又诞生了一个词——汗青头白。唐朝学者刘知几在《史通·忤时》中写道:“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首白可期,而汗青无日。”描写的就是史官们记载历史时一事一言的艰难程度,头发都白了,而汗青的完成还遥遥无期。纪晓岚在编完《四库全书》后赋诗一首:“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可见在没有纸张和电脑之前,书写历史是一项多么繁重的体力活儿啊!

        “喝墨水”原来是真的喝
        人们常常用“喝墨水”这个俗语来比喻文化水平的高低,文化水平低就说:“这个人没喝过多少墨水。”文化水平高就说:“这个人喝了一肚子墨水。”鲜为人知的是,古时候竟然真的会让人喝墨水!
        “喝墨水”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齐规定:“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秀才和孝廉考试时,皇帝亲自监考,“其有脱误、书滥、孟浪者,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可不是小数目,那是活活两斤半墨水啊!仅仅字写得不好就要被罚当众喝下两斤半墨水,怪不得古人都要勤练书法呢!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当初也有应试当官的念头,可是自己书法不好,生怕被罚喝墨水才放弃了。因此,李世民登基后,不仅一纸诏书废除了这项荒唐的规定,而且还虚心向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学习书法。“喝墨水”的陋习虽然废止了,可是这句俗语却保留了下来,成为读书人学问深浅的衡量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