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8,639
  • 关注人气:1,0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联故事(17)

(2025-05-03 20:55:29)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对联故事(17)

朱元璋郊外遇才学之士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出了玄武湖,来到法宝寺。这时的法宝寺因连年战乱已被破坏得不成样子,朱元璋转来转去也没遇上一个香客。朱元璋正在叹息,忽然有一件东西吸引了他,原来是一座高大的弥勒佛像。那座佛像慈眉善目,赤着上身,圆溜溜的大肚子,肚脐眼足装下三包草。朱元璋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顺口念道: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笑古今可笑之人;
朱元璋又复吟一遍,十分得意。接着搜肠刮肚,却吟不出下联。正当他抓耳挠腮之际,背后有人说道: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地难容之事。
朱元璋心说:“好对子!”回头去看,原来是个酒店主人,来此拉客的。朱元璋荒郊野外遇知音,便跟店主进了酒店。三杯五盏过后,朱元璋醉倒在小店里。店主自然好生侍候了一夜。
等到鸡叫二遍,东方红霞满天,朱元璋一觉醒来,见自己住在郊外小店。正疑惑之际,店主进来了,才记起昨日事来,当下披衣要走,店主拦着说:“先生为人豪爽,才气横溢,请你为小店留幅字吧!”这时笔墨纸砚已摆好,朱元璋只好提笔,应付一首。只见朱元璋写道:
鸡鸣一遍撅一撅;
鸡鸣两遍撅两撅。
店主看了大吃一惊,这客人怎么和昨日的言谈出入这么大?心想:这家伙一定是冒牌才子,昨天的对联都是背人家的。他越看这两句越觉得好笑,下边一定是“鸡叫三遍撅三撅”喽。店主正胡猜着,只见朱元璋饱蘸浓墨,继续写道:
三遍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店主见此佩服得五体投地,竖着大拇指连声说“高”。等朱元璋签上名字时,店主惊得目瞪口呆,半天都没回过神来。随后,朱元璋把这个才学不浅的酒店老板也召进宫中,给他封了个官职。

朱元璋联句封官
明太祖朱元璋最喜欢作对联,曾号召家家户户贴春联,他常微服私访,并同黎民百姓唱和对联。传说有一天他在南京走街串巷,来到一家酒店门口,看到一个秀才昂坐独酌,神态潇洒,于是便上前同他攀谈,问他是哪里人氏。那秀才答是“四川重庆府人”。朱元璋随即出一联曰:
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那秀才也不含糊,他知道这人是要他应对,便据京城形势答道: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一听,高兴万分。不仅这个下联对得工整,而且直接颂扬了这个大明国君。朱元璋于是想封他为官,但还不放心,便随手在桌下拾起一个小木棍叫他以此为题作诗一首。秀才稍一沉思,便又吟道:
寸木原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
他时若得台端用,要向人间治不平。
朱元璋一听此人确有真才,回宫后便传旨封他为按察使。

刘伯温联对轶事
有一次,朱元璋率兵包围重庆,驻扎在马驿馆。第一天朱元璋走在街上,遇到一个卖蔬菜的,便和他谈起四川风景来。朱元璋看到这位农民谈吐不凡,便以四川风景为题,出了一个上联求对: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那位农民不假思索地答道: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朱元璋一听,认为这位农民文才出奇,便问那人姓名,才知道这人姓刘名基字伯温,原来也曾读过书,家境破落,才贩起蔬菜来。朱元璋见他机智过人,便邀他共举大事,后封其为军师。刘伯温当了朱元璋的军师后,为朱元璋出了好多主意,灭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刘伯温还是有名的文学家,文章写得特别好。可这位大学问家也有被难住的时候。
这一天,刘伯温从老家探亲回京,要去见明太祖朱元璋。半道上,他坐在船里给朱元璋写奏章,可写到半截儿,写不下去了。这会儿,就听岸上有人喊:“请船停停,请船停停”原来,岸上有个和尚想要搭船。刘伯温让船靠了岸,让和尚上来。
和尚来到舱里,看到刘伯温闷闷不乐,皱着眉头,好像有什么心事。他就问:“大人,您是不是碰上了什么烦心的事了?”刘伯温就实话实说了:“我正给圣上写一份奏章,写到‘蹉跎岁月,五旬有三’这句后怎么也写不出来了。”
和尚听了,随口就说:“大人,对句不如写上‘补报朝廷,万分无一。’”
刘伯温听了,吃了一惊说:“师父真是高才。”这副对联便是:
蹉跎岁月,五旬有三;
补报朝廷,万分无一。
意思很好懂,上联是说,时间白白过去很多,一晃我已经是五十三岁的人了。下联是说,我报答皇上做的事,还不到万分之一!表现出刘伯温在皇帝面前诚惶诚恐的样子。刘伯温就留和尚在船上住了好几天,两人还挺谈得来。快到京城的时候,刘伯温打算让他去见明太祖,可和尚说什么也不去,跟刘伯温告别下船去了。

徐达百金求下联
南京市的瞻园,在明朝初年为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又是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这里风景秀丽,别具一格,南、北、西三面为假山。东边回廊水榭,“工”字厅一面临水,一面为花台、绿地,真是红绿相衬,美不胜收。
据说,有一天,徐达在府邸门口贴了一个长联,联旁一张告示:“能对出来的奖赏黄金百两。”文告贴出之后,府邸门前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少人前来围观,那一长联写的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徐达这位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在联中抒发了打江山、创业绩的豪迈情怀。但写完上联之后,却对不出下联,于是悬赏求对。过了几个月,很多人不敢贸然前来应对,也有的虽然对上了,但内容平庸,徐达看了,都觉得不满意。
有一天,来了一位并不出名的读书人,走到徐府官邸前,理直气壮地挥笔写出下联: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这一下联,不但描绘了瞻园的春色佳丽,绿树红花,而且还用“舜日尧天”歌颂了明王朝开国的天子将相。徐达看了,高兴异常,传下命令,赏黄金一百两,并把这副对联刻写在府邸的楹柱上。

杨溥妙对救父
明代诗人,“三杨”之一的大学士杨溥,字弘济,湖北人。杨溥自幼聪敏过人,十多岁就精通诗对,常常妙语惊人。
有一年,他的父亲因为一个公案的牵连,被抓入县狱。亲友只是着急,却没有办法。杨溥便亲自跑去县衙向县官求情。县官见他胆量不小,口才又好,想要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一联曰:
四口同圆,内口皆从外口管;
这是一条拆合字联,它把繁体的“圆”字拆成四个“口”字,又指明内外口字的关系。此外,县官还另有寓意,含有我乃一县之主,管理万民,一切由我做主之意。杨溥亦明其意,便借此吹捧县官一番,因而对道: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下联对得确实巧妙。它不但奉承了县官,而且也把繁体的“伞”字拆成五个“人”字,其中又有个大“人”字遮四个小“人”字,也反映了五个“人”字之间的关系。县官一听甚为高兴,因而应允他的要求,把他的父亲放了。

神童奇才李开先
李开先是明朝的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有一天他的爷爷李聪过生日,当地的一些乡绅名流都来祝寿。李开先家里张灯结彩,大摆酒席。此时年方七岁的李开先跟随他的父亲李淳应酬来宾。来宾当中有一个田进士,看到小开先眉清目秀,举止文雅,非常可爱;又听说他三岁学字,五岁背诗,七岁就能作文章,心里半信半疑。今日见了小开先,就想试试他的学问。
饭后,趁众宾客还没走,田进士就请李淳带他儿子来玩。小开先跟着他的父亲来到客厅。田进士叫他对楹联。小开先心慌起来,怕当众出丑,就说:“我字识不了几个,咋能对楹联,怕要叫老前辈耻笑了。”
田进士忙笑着说:“不要紧,试试看嘛!”说着随手写了楹联的上联:
边柳,枕边妻,无叶不青无夜不亲;
小开先听了,深深知道这下联难对。正在这时,他看见房檐下挂着几只鸟笼子,百灵、画眉在笼子里跳上跳下,又吃米又喝水,心里一阵高兴——有了词了。于是他工工整整写出下联:
笼中鸟,仓中谷,有架必跳有价必粜。
这一下子众宾客都高兴了,田进士也笑出了眼泪,连声说:“真乃神童!真乃奇才!”

神童解缙妙联趣事
明朝的大学士解缙六岁即能吟诗作对,是当时有名的“神童”。
有一天早上,他母亲叫他扫地、放鸡,他随口应道:
打扫堂前地,放出笼里鸡;
他母亲说:“你又吟诗啦!”解缙接口道:
分明是说话,又道我吟诗。
解缙七岁时,父亲带他去江里洗澡。父亲把脱下的衣服挂在江边的树枝上,并向解缙吟一上联曰:
千年老树当衣架;
解缙望望烟波浩渺的大江,立即对道:
万里长江作浴盆。
又有一次,解缙的父亲与友人下棋,友人仰望高空,忽吟一上联请解缙父亲续对:
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父苦思良久不能对答,这时在旁观棋的解缙接口对道:
地作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妙联趣解
解缙是远近闻名的神童才子,为此,被住在他家对门的曹尚书所忌妒。
有一天,曹尚书把解缙请到家里来,给他出了一个双关对,曹尚书的出联是: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敏捷对出:
庙后栽花长老枝。
曹尚书笑着说:“我这上联的意思是说,庭院前面种上竹子,首先长出竹笋来。”
解缙也笑着说:“我这下联的意思是说,庙后头栽的花,已长出了老枝,难道不相对吗?”
曹尚书又是一阵大笑,说道:“我这上联另有别的意思,说的是庭前的竹子长得不好,是先生把它损坏了,所以‘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说:“我这下联也有另一种解释,说的是这庙后栽的花被风吹倒,庙里的长老拿棍支起来,这就叫‘庙后栽花长老支’。”
最后,曹尚书又说:“我这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的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拿话损它:你是怎么长的?就是‘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仍然没有被难倒,从容答道:“我这下联也有讲究,说的是庙后栽了花,小和尚告诉长老,长老说已经知道了,这就是‘庙后栽花长老知’。”

伶女有奇才
解缙奉旨巡示运河漕运。途经古城沛县,县衙忙摆筵席,为这位解大人接风洗尘。席间,酒过三巡,解大人忽然雅兴大发,想对对子,便说:“今日诸位在此聚会,很是难得,本官不才,愿出一上联,请诸公对出下联,以助酒兴。”说罢,他举杯高诵道:
一杯清水,解解解元之渴;
众人听罢,面面相觑,无以对答。此时,忽听一阵箜篌的击打声,众人抬头,见一位被请来筵席助兴的女子正在弹箜篌,轻舒樱桃小口,轻盈盈地吟道:
半榻箜篌,乐乐乐府之词。
话音刚落,满堂的文人都感到惊讶。解缙又说:“我这上联一‘解’三意:前一‘解’乃‘解渴’之‘解’,中‘解’乃本官之姓,末一‘解’乃‘解元’之‘解’,本官曾夺得科考解元。不知你下联的三‘乐’怎么解释。”只见那伶女并不害羞,轻声而答:“俺这三‘乐’乃是:前一‘乐’是‘快乐’之‘乐’,中一‘乐’是弹奏之意,后一‘乐’乃是‘乐府’之‘乐’。”解缙听罢,顿起敬意,感叹不已:娇小伶女却有如此奇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