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联故事(14)

(2025-04-30 20:03:59)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对联故事(14)

学童羞秀才
从前,有个很狂傲的秀才,学问虽不多,但总爱显示自己,因而人们都叫他“狂秀才”。
有一天,狂秀才出门,来到了一所学堂前,他看见一群学童兴趣十足地在交谈着什么,他想让这个学馆里的老师出来,和他比试比试才学。于是,他往大门口一站,大声说道:
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哪个是先生?
那一群学童听了秀才的联句,都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应对,秀才可得意了。这时,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学童站起来,把小胸脯一挺,伸出大拇指,很神气地对道:
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
狂秀才听了,羞得脸面通红,只好在一大群学童的哄笑中,赶快溜走了。

宋之问巧遇骆宾王
唐初诗人宋之问,一天来到杭州灵隐寺寄宿。时值秋夜,触景生情,随口吟成一句:
岭边树色含风冷;
他想再吟一句,合成一联,不料一时对不上来,便在殿前反复吟着这一句。
一位端坐在蒲团上的老僧,蓦然回头说:“少年公子,何必只把风景挂在口头,如此苦搜枯肠?”
宋之问吃了一惊,便问:“难道师父也能对对子?”
老僧说:“贫僧虽不善吟咏,但你那一句,我却早对好了。”宋之问忙向他请教,老僧吟道:
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十分佩服这位老僧。后来,他才知道,这个老僧就是著名诗人骆宾王,他与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失败后,便独自隐居灵隐寺为僧。

神童王勃胸怀奇才
王勃,古绛州龙门人。唐代大文学家,所作《滕王阁序》成为千古名篇,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唐初四杰”。他自幼聪慧过人,七八岁即能作诗,有“神童”之称。
他父亲王福畤是朝廷的官员,有一次,王福畤一位姓朱的朋友生了儿子,他带王勃同去祝贺。朱家客人想当面试试这个“神童”的才华,便指着门上的珠帘对王勃说:
门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
王勃随口答道:
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儿亥时儿。
此联把“珠”拆成“王”“朱”,“孩”拆成“子”“亥”,对得非常巧妙。众人听了,赞不绝口,并建议王福畤让他参加大考。恰逢这年京城大考,主考官见王勃不过是个矮小儿童居然也来赶考,便有些看不起,张口说道:
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
王勃马上答道:
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一惊,觉得这小孩子果然才学出众,便让他考试,后调出王勃的卷子一看,文章甚佳,所以王勃十九岁时就做了朝散郎。

杜牧亲访卖酒女
唐朝池州刺史杜牧,听说有一位聪明的卖酒姑娘,于是便想去拜访。一天,他一身书生打扮,带着一个年轻衙役,让他打扮成书童,来到这家酒店。走进店内,见正面堂中有一扇木板虎壁,虎壁正中挂着一幅水墨画《醉八仙》,两旁配着一副对联: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这是酒店一般通用联。店堂中间摆着四张方桌,上放文房四宝,大概是供那些文人骚客咏诗题联之用。杜牧便在一张空桌旁坐下。这时,只见一个眉清目秀,身穿淡红色衣裳的姑娘,从虎壁后面转到杜牧桌前,这位姑娘叫杏云,她开口问道:
先生,初次光临小店,幸甚幸甚;
杜牧把眼睛向年轻的衙役瞄了一下,示意叫他回话。衙役受过杜牧的教养熏陶,也能咏诗联句,立即上前答话:
姑娘,几番欣闻大名,拜访拜访。
杏云一听这位“书童”的答话,也是对仗的,暗想书童竟有如此口才,主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这倒是求教的好机会。于是又问:“先生,请点美酒佳肴,以助雅兴。”这时,杜牧说了一声:“随便来点什么吧。”杏云原以为他有妙语相对,可他居然这样说话,莫非此人胸中无才,她细看这位客人,四十岁出头,举止端庄,不像花花公子。她边思索边下厨房去拿酒菜。
一会儿,杏云一手端着两碟菜,一手持酒壶杯筷来到客人桌前,把两碟菜摆在桌上,放好杯筷说:
一把酒壶手中拿;
说完往客人面前一放。书童一边筛酒,一边望着杏云绯红似霞的两颊,顺口说道:
两朵杏花腮边开。
杏云并不娇羞,继续试探他们到底是不是饱学之士。她说:“先生,贵书童有如此学问,小女很想聆听请教。”杜牧这时拿起那银光闪闪的锡壶抑扬顿挫地说:
白锡壶腰中出嘴;
杏云一听,不假思索地指着桌上竹筷说:
金竹筷身上刺花。
杜牧笑了一笑,一本正经地说:“姑娘,对得倒也可以,不过,我这上联是拟人化的,‘腰’乃是人的躯干部分,而‘嘴’是五官之一。你的下联‘身上刺花’,‘花’是人的哪一部分?”
杏云听他一剖析,意识到这下联平庸,一时对不上好的来,便转身送酒去了。待她过来时,书童神秘地一笑说:“姑娘,你的下联没有对上,我们相公这酒也咽不下呀!”杏云两颊红了,一直红到耳根,半晌答不出话来。接着书童又施加压力说:“要是对不出,你的酒店就乖乖关门,拿一把铜锁锁着吧!”杏云毕竟是个伶俐的姑娘,听到“铜锁”二字,脑子转了转,忽然灵机一动,便有了下联:
紫铜锁腑内生须。
这时,杜牧畅饮一杯,赞道:“姑娘真聪慧。”说完又举杯畅饮,饮完后,付了酒账,和“书童”欲走。杏云忙上前问道:“请教先生贵姓大名?”杜牧说:我的姓名是:
半边林靠半坡地;
一头牛挂一卷文。
杏云低头琢磨一下,忽然想:啊!原来是刺史杜牧大人!便“扑通”往下一跪道:“刺史大人!民女失敬,恕罪!恕罪!”杜牧赶快扶起杏云。衙役在一旁又问她:“姑娘,你姓什么?”杏云答道:“民女名和姓都在酒店正面那副对联上。”杜牧和衙役望去,那副对联是:
但凭水流浇红杏;
借助火光烧彩云。
衙役琢磨上下联的末一个字合起来正好是“杏云”的名字,而姓呢?一定是在联中,可自己却一时解不开。杜牧却笑道:“有水能‘浇’,有火方‘烧’,如无水火呢?”
衙役“啊”了一声说:“杏云姑娘姓‘尧’!”

月下美景佳联
唐代的李群玉是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文意境优美。他小时候熟读诗书,常常和老师在一起吟诗作对,老师很欣赏他的聪明好学,也经常指点他。
有一次,明月当空,师生俩一起到外面散步,他们走在一条小路上,远处传来了寺庙的钟声。小路两旁是竹林,竹林里不时飘来阵阵花香,在这幽静的环境中,老师诗意勃发,信口吟出了一句上联:
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
李群玉也被周围的景色迷住了,听到老师的对联,他环顾四周,看见明月的光芒皎洁如水,两旁的竹林中不时有萤火虫飞来飞去,萤火虫的光亮忽明忽灭,时隐时现,就马上对道:
月照萤灯竹畔明,且亮且凉。
上下联句很巧妙地把明月照耀下的景色描绘出来,使人觉得身临其境,这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红白对联
在除夕夜,有一个贪赃枉法的县官,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
下联是:
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九居德苑十分廉明。
横额是:
福荫百姓
大年初一的早晨,知县还没有起来,衙门就已经被人围得水泄不通,还不时有人喝彩:“好呀!写得妙极!”他听后急忙起身,端个茶壶在院中走来走去,得意扬扬。突然,一衙役匆匆跑来说:“老爷,不好了,不知道是谁在红对联上面又贴了一副白对联。”他急忙跑出去看,只见那白对联的上联是:
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
下联是:
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
横额是:
苦煞万民
知县见此联后气得脸色煞黄,使劲摔掉手中的茶壶,拼命去撕白对联,围观的群众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恃才讨没趣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有四个门生:陈际泰、罗万藻、张世纯、艾南英,并称“四才子”。
某年,有一两榜出身的知府到他们的故乡抚州上任,听说了四才子的名声,不大服气,便命人叫他们三天内到府衙来与他对对子。过了两天,全无动静,知府以为他们不敢前来。第三天便坐轿出去拜客。下午知府回来时,路过当地一个叫文昌桥的地方,只见四个汉子袒胸露腹,横卧桥上,知府差人上前去问,方知是四才子前来找知府对句的。知府叫他们说出上联,四才子齐声念道: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知府想了半天,不得佳句,只得甘拜下风,不敢过桥,于是绕道而走。他黄昏时分来到一个叫黄昏渡的渡口,渡边有个村子叫前黄昏,对岸有个村子叫后黄昏。知府忽然来了灵感,终于想出了下联。回到府中,正想召四才子前来,哪知四才子早已派人送来了下联: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遇黄昏。
正与知府所作一字不差。知府无话可说,但心中不服,还想等待机会报复。
过了两个月,知府特意乔装打扮,诈称外乡儒生,邀请四才子到一客栈饮酒。四才子不知底细,如期赴约。酒过三巡,但见对门玉茗花盛开,异香飘来,知府信口念道:
香生玉茗春三月;
玉茗堂是汤显祖的书室,所以汤显祖被称为“玉茗先生”。陈际泰一听,心中笑道:这真是班门弄斧了。于是从容答道:
光照临川笔一枝。
汤显祖是临川人,人又称“临川先生”。
知府见被对上,又指着远处的宝塔道:
宝塔七八层,中容大鹤;
这上联看上去平淡无奇,实是利用抚州方言“容”与“庸”、“鹤”与“学”的谐音,暗藏了《中庸》《大学》两本书名。这句子不好对,四才子一时都被难住了。恰好此时,他们的书童正闲得无聊,顺手翻着一本通书(皇历),被罗万藻无意中瞥见,他顿时有了灵感,高声对道:
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通书固然记载四时节令,而《礼记》《春秋》又暗藏其中,果然对得妥帖。
知府到此时,只得拿出最后一招:
文昌桥上,秀才赤身露体,斯文丧尽;
四才子一听,方知此人就是知府大人,也毫不客气地回敬道:
黄昏渡前,府尊搜肠刮肚,脸面丢光。
知府弄巧成拙,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厅联显品性
明末有两位读书人,在当时都小有名气,一个叫倪鸿宝,一个叫吕晚村。有一次,倪鸿宝去拜访吕晚村,看见他的客厅上挂有一副对联。联云: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虞廷十六字,指的是《书经·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语,后世理学家把它看成修身养性的十六字诀,是“圣人心传”。尼山,指孔子。这副是以圣贤自许的对联,口气太狂妄了,哪有“允执厥中”的味儿?
倪鸿宝看后,不以为然,但当时没有说什么,待到吕晚村回访他时,他在客厅上也挂了一副对联:
孝若曾子参,只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行著称;周公,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贤相。此联意思是说,孝行如曾参,也不过是做到了为人道德的一个方面;即使如周公一样高才,也容不得半点骄傲。两副对联,表现出了两人不同的品格和胸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