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1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鲈鱼螃蟹对
清末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有一次微服私访,来到松江府,碰到一位老同学,两人就拉起家常。这老同学没有官职,在一个缙绅的家里当私塾先生,他见张之洞穿着百姓衣裳,问是否官场受挫,张之洞避而不答。这天,正巧逢松江知府办寿,缙绅接到邀请,要私塾先生同去,张之洞说:“我也要去看看。”于是三人同行,来到松江府。张之洞本来要给松江知府一个措手不及,怎奈张之洞是秘密出行,知府也不认识他,不但得不到特殊礼遇,反而受尽了冷落和白眼。宴会开始时,张之洞耐不住了,抢步入堂,毫不客气地在首席上坐下来。他这一举动,使满屋子的官员瞠目结舌。知府见一个“百姓”如此大胆地落座,不禁恼火,但当着众多客人又不便发作,怕冲了“寿”气,于是走到张之洞面前,指着桌上一道名菜说道: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
言下之意,知府是以鲈鱼自比,指明自己是“土皇帝”。张之洞早已听出此意,不慌不忙地抓起筷子,指着另一道名菜,说: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客人们见他俩一来一往,互不买账,颇觉有趣,互相窃窃私语。知府是个机灵人,听了下联,感觉到此人有来头,急忙退席找私塾先生探问。当他知道此人是两江总督时,十分尴尬,只得向张之洞叩头谢罪。
学究有约才女无心
古时候有位老秀才屡试不中,只得在家开个私塾,当了教书先生。他总觉自己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所以经常咬文嚼字,吟诗作赋。有人送了他个绰号——“老学究”。
有一年暮春,一个儿童来拜师求学。老学究想试试他的功底,随口出了个上联:
四野绿阴迎夏至;
学生一听,傻了眼,这个上联景致、节气同时出现,不太好对,便摇了摇脑袋,没言语。老学究暗道:“此徒虽不伶俐,好在忠厚老实,这孩子还是可以教的,先收下吧!”
谁知第二天一大早,学生风风火火地跑来找老学究,迫不及待地对了下联:
一庭红雨送春归。
“哎呀,好!”老学究禁不住大吃一惊,这下联和上联可谓对仗贴切。“一庭”对“四野”,“红雨”对“绿阴”,“送春归”对“迎夏至”,真是珠联璧合!可转念一琢磨,这学生昨日还很愚钝,今朝怎么变聪明啦!不对,一定是别人帮他对上来的。仔细一问,学生照直说了:“是我姐姐对的。”
“什么,你姐姐?你姐姐多大了?”老学究欣喜若狂地问。
“年方二八。”学生毫不介意。
傍晚放学,老学究特意把学生叫过来,满脸堆笑地说:“爱徒,你姐姐乃当世罕见才女,为师再出一联,请她一对。”说罢,嬉皮笑脸地吟了上联:
好书勤诵读;
第二天一早,老学究早候在门外,等那学生来到,忙问:“可有下联?”学生随口回答说:
佳句费推敲。
“啊,又是一个绝妙佳句,难得,难得!”老学究赞不绝口,他真想见一见这位才女。于是到了晚上放学的时候,他又把那学生叫来,别出心裁地出了一上联:
有约桃花坞;
吟罢,再三叮嘱学生,要他姐姐来对,千万不要忘了。第二天,下联对了回来,也是五个字:
无心坐杏坛。
这下可把老学究乐坏了。看来无心坐杏坛,是有意赴桃花坞啦!他索性停了一天课,要前去拜会学生的姐姐。邻居小秀才见了,却“哼哼”冷笑起来。
这一笑不要紧,把老学究笑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忙问是怎么回事。小秀才酸溜溜地做了回答:“老先生,您的上联云‘有约桃花坞’,想前去会面,欲交桃花运。哈哈,不巧啦!这位千金回说‘无心坐杏坛’。你有约,人家无心。这杏坛不就是孔夫子讲学的地方吗?毫无疑问,是看不上你这个儒生。”
老学究如梦初醒,在小秀才的笑声中,羞得满面通红,抬不起头来。
对课联佳偶
据说吕蒙正赴京赶考误了期限,盘缠用尽,贫困潦倒。一日,刘宰相之女抛绣球招婿,京城内热闹非凡,吕蒙正也去凑热闹。彩楼门外的守卫见其衣衫褴褛,拦住了他,说:“进场时辰已过,要当面对对子惩罚,你能行吗?”吕蒙正哈哈大笑,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守卫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便将吕蒙正带到彩楼下去见刘小姐。
端坐在彩楼上的刘月娥小姐,年方二九,聪明俊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说媒的人踏破了门槛,求亲的不是皇亲国戚,便是官家子弟,刘宰相唯恐答应这家得罪那家,为此伤透脑筋,只得张榜“抛彩球”招亲。刘宰相将此事和女儿一讲,刘小姐伤心啼哭,说:“彩球不长眼睛,岂不断送了女儿终身?”刘宰相说:“老夫一言九鼎,岂能反悔?”刘小姐要求父亲在榜上加一条:抛球之日,须准时入场,若过时辰,当面对对子惩罚。刘宰相不明女儿之意,刘小姐说:“有了这一条,纨绔子弟、绣花草包、不学无术之辈定然早早进场;饱学才子才敢姗姗来迟……”刘宰相一听有理,便答应了女儿的要求。
此刻,吕蒙正被带到彩楼下,刘小姐撩起帘子一看,见吕蒙正虽然衣衫褴褛,却是五官端正,双眼炯炯有神,颇有几分书生之气。她命贴身丫鬟梅香前去问过姓名年龄,便出了一题:
黑白未分此去不知南北;
吕蒙正脱口而出:
青黄不接特来讨点东西。
刘小姐听了吕蒙正的对子,觉得不错,平仄对仗讲究,但欠高雅,便又出一题:
荷叶鱼儿伞;
吕蒙正一边吟诵,一边整了整衣冠,笑了笑答道:
花絮虱儿窝。
刘小姐又出一对:
一杆银枪能挡雄兵百万;
吕蒙正挥了挥讨饭棒随声应道:
半段竹竿驱走恶狗千条。
刘小姐暗暗思忖,吕蒙正果然才华出众,连对三联对答如流,只可惜张口不离破烂、乞讨,不禁感到又好笑又生气。梅香有心成全吕蒙正,便对小姐说:“吕相公穷途落魄,苦在其中,对出的对子当然含有苦味。”她凑到小姐耳边小声嘀咕了一番,小姐笑了笑,又出了一个新对联:
十字街头叫老爷老爷老爷老老爷;
吕蒙正忽然眼睛一亮,脱口而出:
金銮殿上喊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瞬时,刘小姐笑逐颜开,撩起珠帘,手捧彩球走到台前,向并非有意求亲的吕蒙正抛去。吕蒙正眼快手疾,撩起破棉袍,一下接住了彩球。
孙、朱二知县互嘲
清末,湖南长沙县的县官姓朱,邻县的善化县县官姓孙。一次,朱知县请孙知县赴宴,席间,朱知县出了个对联让孙知县对:
园门不紧,跳出孙悟空,活妖怪怎能善化;
孙知县听了,这分明是姓朱的戏辱自己,但又一时对不出来。孙知县回去后,也想了个主意,先将一头死猪抛入湘江上游,即请长沙县朱知县来赴宴。席间,孙知县指着漂过来的死猪说:“上次你出的对,我对出下联了。”随即念道:
湘水横流,浮来猪八戒,死畜牲流落长沙。
朱县官一听,脸上火辣辣的。
农夫妙对气阔少
从前,有个姓张的财主少爷考中秀才之后,便在家里张灯结彩敬奉天地祖宗。少爷兴奋之际,想当众卖弄文才,便找正在院里吃饭的一群帮工对对子。帮工中有位年老的农夫,很痛恨张家对帮工的刻薄,正想倒倒苦水,便站起来答对。张少爷摇头晃脑地出句道:
四书五经有趣有味;
农夫举起手中的饭碗答:
一日三餐无油无盐。
那张少爷不觉一惊,再也不敢小瞧这老头,便以祠堂为题出了一句:
十根金龙柱,十颗小圆珠,十对宫灯,十红十绿;
农夫晃晃手中的碗筷接对:
一只青花碗,一个大缺巴,一双筷子,一白一乌。
这时,张少爷听出农夫借答对奏起弦外之音,便没有好气地发火道:
哼,吃老子的,喝老子的,还不知足;
农夫毫不示弱,盯着祠堂敬祖宗的供桌回对:
嗬,敬祖宗的,拜祖宗的,当然嫌少。
那张少爷被气得哑口无言,在场的众帮工齐声叫好。
对联择偶受教诲
聚居在湘鄂西的土家族,有着古老的传统文化,不仅能歌善舞,也喜欢咏诗联对。当地流传着一个以对联择偶的故事:
土司王爷的妹妹田娥,有几分斯文,她说谁对上她的对联,就嫁给谁。
一天,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翁前来应对。附近百姓都来看热闹,田娥又气又恼,将应对者臭骂一通:
白日堂中,白发老翁,老皮老肉老骨头,呸,你还不滚下去,哼哼,今生无偶;
田娥出了这个上联,众人“哗”然;白发老翁却一笑置之,并答道:
红罗帐里,红粉佳人,细腰细腿细眉目,嘿,我这就迎上来,嘻嘻,前世有缘。
田娥听罢,目瞪口呆。众目睽睽之下,堂堂土司之妹,哪能言而无信,只好答应与老翁结为夫妻。老翁却说:“切勿口吐狂言。我已年老,只是以此来告诫你们年轻人罢了。”田娥连忙下拜。
龟鳖得言
从前有个穷秀才叫万福,应考落榜,孑然一身,四处流浪。有家开旅店的母女俩,招他为婿。此事被一个常来住店的旅客孙得言知道了,孙得言有意要奚落他们一番,便作了个上联:
店女坐门招穷夫,来时万福,去时万福;
“万福”既是人名,又是女子的礼仪,兼有两种含义。店女想到这旅客的名字,就对道:
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
她把孙得言比作龟鳖,使得这位旅客很狼狈。
子解父难
传说,清朝年间江西有一个姓王的穷秀才,由于家里很穷,常常带着十一岁的儿子去帮人运东西,挣点钱养活家人。秀才的儿子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他一边干活一边勤奋学习。
有一次,他们父子二人外出干活,又累又饿,便到路旁的一个饭馆里休息吃饭。他们要了二两酒,两个烧饼,两只螃蟹,但在吃完算账时,钱不够了,小伙计便和他们吵嚷起来,还说了些很难听的话。
老掌柜闻声而出,一看是老熟人,便热情地拉着秀才父子进了里屋。他让秀才对一个联句,如果能对上,酒饭钱就免了。掌柜的所出联句是:
吃蟹不足吃蟹足,蟹足也不足;
王秀才听了,怎么也对不上来,十分狼狈。这时,秀才的儿子也在一旁沉思,忽然,他儿子看见街上有一个小男孩骑着一头瘦驴过去,马上就有了联句,他代替父亲答道:
骑驴硌腚骑驴腚,驴腚还硌腚。
这下子,儿子为父亲解了难题,老掌柜的惊喜地夸赞说:“这孩子真聪明,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童生巧对刁先生
早先,读书人都喜欢对对子。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要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和押韵。
有一日,一位姓刁的先生出了一句歪联:
抓而痒,痒而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抓抓痒痒,痒痒抓抓,越抓越痒
越痒越抓;
先生说完让学生对。学生们想了半天也没有一个人能对出下联来。
先生骂了一句:“你们这些废物,看哪个学生先答出来。”
有一个学生听罢,心想:就以“先生”二字来对。于是他站了起来,说:“先生,我来对。”先生点了点头,学生开口对道:
生了死,死了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先生听了,气得半死,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前一篇:旧作:我的“不亦快哉”
后一篇:这些词牌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