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联故事(12)

(2025-04-28 20:09:4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对联故事(12)

王尔烈显才夺魁
乾隆年间,有一天,顺天府贡院里,开始乡试的第一场考试。考生多是直隶的,辽东考生寥寥无几,王尔烈是其中的一个。
盛暑炎热,富家子弟们都穿绸着缎,显得凉爽华贵,王尔烈穿着家常衣服,样子很寒酸。一个麻子考官走过来,见他旧布袍下露出肥大的青布裤子,便开玩笑地说:
小书生两腿木耳;
王尔烈认为这是有意取笑自己,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一句:
老大人一脸花椒。
考官没想到会受到穷学生的当众挖苦,顿时面红耳赤。为了博回面子,他又想出一句:
乱石山稀烂梆硬;
王尔烈毫无难色,对出下联:
热河水翻滚冰凉。
还没有考试,就和考官成了对头,王尔烈心里便有点犯嘀咕了。多亏这个考官爱才,看出这个生员不一般,也不计较王尔烈的鲁莽,仍然秉公判卷。
三场考下来,王尔烈得到第一名,到京后,他又考了头名状元,成为嘉庆帝的老师,这是后话了。

学子妙对不让师
清朝末年举人何淡如,以擅长对诙谐对联闻名。年少时,他拜蔡西湾为师,师徒俩曾去过一个名叫“猪北窦”的地方。一日,老师以此地名出联曰:
猪北窦;
何淡如即以老师姓名对曰:
蔡西湾。
老师哑然失笑。原来,“猪”谐音为“朱”,与“蔡”姓借对。“窦”的意思是“洞”,与“湾”对。接着蔡西湾又以何淡如的衣饰出联云:
皮背心衬绣花雪帽;
何谈如见蔡西湾手持旱烟袋,对道:
血牙嘴镶斑竹烟筒。
老师虽然受到了讽刺,却暗喜有这么一个聪明学生。

书生妙联出囚笼
相传,明英宗时,皇室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横行霸道,仗势欺人。有一次,一个书生因为写文章触恼了宁王,宁王就把书生关在后花园的铁笼子里。这天,宁王到后花园池边赏鱼与荷花,兴致骤起,吟出上联让随从应对:
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
那些随从本来皆是酒囊饭袋,一个个抓耳挠腮,无言以对。这时,关在铁笼子里的书生对出了下联:
囚内出人,进一王而得国。
此副联妙就妙在下联,书生用宁王上联之法,“囚内出人”,意思是把我从铁笼里放出来。后半句说出宁王造反夺皇位的想法。于是,宁王把书生放了。岂不知,后半句“王”进“口”内,岂不也成囚犯了。书生用下联既保全了性命,又咒骂宁王企图谋反,没有好下场。不出所料,后来宁王果然造反,被明英宗活擒,自事起至失败仅43天。

结巴对对戏学监
从前,某朝某年,朝廷派了一位学监到湖北松滋视察科举方面的事。学监听说这个县的农民周结巴很有名气,就下令召见他。
学监见周结巴一身土气,两脚黄泥,实在不雅观,便问道:“你会诗文吗?”周结巴说:“凡……凡是人家会……会的,我也……也会一点。”学监看他口气不小,出了一联,让他对:
花园里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香花花花香;
这时,周结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学监问:“既然也会一点,为什么不对呢?”周结巴答:“桃……花在春,荷……荷花在夏,桂花在秋,花园……园里怎能同……同时看见呢?”
学监一听,自知考虑不周,便红着脸说:“你对下联就是,管它什么时候开呢?”周结巴说:“那么小……小人就以歪对歪了。”说完断断续续地念出下联:
大街上人屎臭,猪屎臭,狗屎臭,屎臭臭屎屎屎臭。
学监听了哭笑不得,十分尴尬。事情传到朝廷,一个堂堂学监被乡野村夫戏弄,成何体统。吏部听闻此事后向皇上参了一本,革了学监的官职。

状元对联拒客
从前,有位穷秀才,有时向一些有钱亲友借贷,而亲友们不但不给,还常常把他拒之门外。
后来,他考中了状元,荣归故里。当地名流缙绅和原先那些有钱的亲友,都备了厚礼,约定某日去状元府攀附巴结。新状元非常痛恨这些势利小人,到了那天,他不但不准备酒席欢迎,而且还在关着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拒绝接见这些势利小人。对联曰:
忆当年,一贫如洗,缺柴缺米,谁肯雪中送炭;
到今朝,独占鳌头,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难答一对
有一位秀才,好作诗答对。一天,他外出游玩,来到一棵大柿子树下面。秋风一吹,树叶纷纷落地,所剩树叶寥寥无几,树枝条光溜溜的。这时从对面来了一个浪荡子弟,秋风一吹,冷得他浑身发抖。秀才见景生情,随口吟出上联:
柿叶凋零,看光棍如何结果;
他这是一语双关,借“事业”和“柿叶”的谐音。他吟完,沾沾自喜。可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来。
过了十年,秀才考中举人,当上了县官。一天,一个狱卒手拿一个破枷向这位县太爷禀报说:“禀老爷,这面盘头枷眼子已破,怎么办?”这位县太爷立即提笔写了下联:
枷门破坏,问眼子怎样成人。
这也是借“家门”和“枷门”的谐音,一语双关,与上联对的那真是天衣无缝,县太爷又拍手说:
十年难答一对,几乎愁白头;
狱卒也笑而随口答道:
一枷成全两人,马上卸红装。
县太爷听了大笑说:“对子答的调皮,却也够味儿。”

弟子应对讽先生
从前,有位教书先生嗜酒如命,一喝酒就撒酒疯。有一天,先生出对子让弟子对。先生说:
风;
弟子对:
雨。
先生说:
催花雨;
弟子对:
撒酒疯。
先生又说:
园中阵阵催花雨;
弟子又对:
席上常常撒酒疯。
先生说:“你虽然对得好,只是不该揭我的短。”
弟子说:“先生若是不改过,那我就是先生的先生了。”

考官趣批卷
清朝有一次科举考试,试卷中有一句“昧昧我思之”。这句话出自《书经·秦誓》,“昧昧”在这里表示“沉思”的样子。
有一位考生,不知当初就没记准“昧昧”两个字如何写,还是精神不集中别有所思,把“昧昧”误写成“妹妹”。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在他笔下成了谈情说爱的话:
妹妹我思之;
批卷的考官见了,觉得又可笑,又可气。一般人说不定批个“回去查书”“文字不通”“胡说八道”之类的气话,偏偏这位批卷的考官生性幽默,挥笔批成一副工整的对句:
哥哥你错了。

郑板桥一联值千金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书法家。每天前来向他索要字画的人络绎不绝。据说有一位大盐商,听说郑板桥的字画名声很大,他想房间里要是挂上一副郑板桥的亲笔对联,他也能够挤入“雅士”的行列了。
于是,他就来到郑板桥家请求郑板桥为他写副字。郑板桥故意把价钱说得很高,开口就要一千两银子。大盐商一再还价,郑板桥最后把价钱降下一半。郑板桥说:“我这里有个规矩‘先付钱,后写字’。”大盐商只好忍痛把讲好的五百两银子给了郑板桥。郑板桥收好银子后,铺纸蘸墨,笔似龙飞蛇走,一下子写出了上联:
饱暖富豪讲风雅;
写完,毛笔一放,转身就走。大盐商忙拽住郑板桥的衣袍说:“先生,你只写了上联呀!”郑板桥笑着说:“你只付了一半钱呀!”
大盐商知道中了郑板桥的计了,没办法,把另外五百两白银也交给了郑板桥。郑板桥这才续写了下联:
饥馑画人爱银钱。
他写好了笑笑说:“我们画画的不像你们商人那样高雅,你们看不起金钱,我们却‘爱财如命’呀!哈哈哈!”

何绍基挥毫成妙联
何绍基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做过编修、四川掌政。据说有一商人,父母去世后他想将父母进行合葬,但却误将父葬在西边,母葬在东边,违背了旧时规矩,商人便在坟前立两个石柱,准备写一副对联,以求补正。请遍了乡中精通文墨的人,都写不了。最后请到何绍基,他笑着说:“试试看。”随即提笔写道:
生前既不离左右;
死后何必分东西。
观者无不赞赏。后来,他家附近东岳庙里有一个和尚死了,小和尚跑来请他写副挽联,他二话不说,就提笔写了一句:
东岳寺死个和尚;
小和尚一看,顿时叫嚷起来,说:“这样谁都会写,何必请你动笔?”何绍基笑了笑说:“你不要着急,看下面就明白了。”接着续到:
西竺国添一如来。
小和尚恍然大悟,高高兴兴拿着对联走了。

街头妙对
清代诗人宋湘,因为擅长书法和对联而名噪一时。传说一次他外出游玩,经过某一村镇时,在十字街头的墙上写了一上联:
一条大路通南北;
他走后多日,又路过此地,见无应对下联,于是便自对下联:
两边小店卖东西。
该联的巧妙之处,在于全联嵌有“东南西北”四字。

八十老翁求寿联
清文学家刘凤诰,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他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据说有一老翁用贵重的纸请他写一副寿联,当时他正趴在桌旁写字,随口问道:“老丈何时出生?”老翁说:“十一月十一日。”刘凤诰随即在纸上写道:
十一月十一日;
老翁看了暗暗叫苦,但不敢出声。刘凤诰又问老翁今年高龄。老翁说:“正好八十岁。”刘风诰于是接着书写下联:
八十春八十秋。
老翁一看,非常高兴,对刘凤诰非常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