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联故事(9)

(2025-04-25 20:25:03)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对联故事(9)

学台大人改匾
明朝万历年间,湖北天门的钟惺、谭元春开创了厚今薄古的“竟陵学派”。有人称赞他们,题了一块“楚有材”的匾额赠送给他们,悬在他们的学院门上。主持乡试的学台大人见了,心中很是不服,特地来到他们的住处,想做一番验证。不料,钟惺、谭元春二人外出未归,学台大人便命随从将“楚有材”的匾额取走。不久,钟、谭二人回来,得知此事后,立刻赶到学台大人坐的船上,问道:“堂堂学台大人,怎么会偷我竟陵木板?”学台大人假意道歉,便乘机拿出一道道难题相试,钟、谭二人对答如流。最后,学台大人出了一个上联,要他们答对,联曰:
秤直,勾弯,星朗朗,能知轻知重;
学台大人是以秤自比,暗说自己是伯乐。钟、谭二人早已明白,开口对道:
磨大,眼小,齿稀稀,可分细分粗。
学台一听,知道他俩是以石磨自喻,说明有人推动便自会为国出力,于是赞不绝口。钟、谭二人要将匾取回,学台笑说:“这匾少写了一字,我想改一改再送回去。”后来,学台大人果真把三字匾改成了四字匾:“唯楚有材”。挂在武昌阅马场牌楼上。

林大钦巧对求渡
林大钦,广东潮州人,明嘉靖十一年状元。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某地任主考官,傍晚时,要渡汉水,却又找不着渡船。林大钦正在发愁,忽见芦苇中有一渔翁划着一只小船。林大钦于是上前请求渔翁渡他过河,并说明他是某地的主考官。渔翁笑着说:“好吧,你既为主考大人,估计是有才华的高人。老朽平生有一上对,苦无下对。你若能为我对出下对,我就送你过汉水,否则免谈。”林大钦点头答应。渔翁于是指着船尾插舵的小孔念道:
孔子生舟(周)末;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属西周末年。这里的“孔子”又是一语双关。林大钦绞肠苦思,一时不能对上。
正在为难之际,恰好乌云密布,雷声轰隆,一道闪电自汉水那边飞舞而起。林大钦顿时有了灵感,马上对道:
光舞(武)起汉中。
光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刘秀本是西汉皇族,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他乘机于家乡湖北(属汉中)起兵,公元25年称帝。这里的“光武”,也是一语双关,真是妙手偶得。渔翁听了林大钦的下联,二话没说,高高兴兴地渡他过了汉水。

徐文才赠联
明朝有位落榜书生,大年初一登门给江南才子徐文才拜年。徐文才亲自下台阶迎接,设宴款待。酒席间,书生向徐文才求教:“请问贤翁,人世间作何事最为体面,且有出息?”
徐文才端杯沉吟了片刻,捋须笑云:“待老夫写副对联送你,你自会明白。”说罢取过文房四宝,悬肘疾书,撰了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
读书好,种田好,学好都好;
读书难,种田难,知难不难。
那贫苦但却好学的书生读罢,感激不已,拱手拜道:“老师此联,妙微精深,实属至理名言。”回家后便将它端端正正贴于书房门口。从此他白日勤劳耕耘,晚上挑灯夜读,终于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了举子。

醉酒妙联
有一天,唐伯虎与友人对饮,喝得酩酊大醉。友人乘着酒兴,出对道:
贾岛醉来非假倒;
贾岛,唐代晚期诗人,以苦吟而闻名。这里用他的姓名贾岛谐音为“假倒”,以切合当时醉得东倒西歪的情景。唐伯虎稍加思索,对道:
刘伶饮尽不留零。
刘伶,西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这里也用他的姓名“刘伶”谐音为“留零”,以切合当时把酒喝得点滴不剩的情景。

二才子对妙联
唐伯虎同祝枝山相约去野外游玩,来到河边,见几个农夫用水车灌田,看着看着,祝枝山顺口咏出一句,叫唐伯虎对下句。上句为: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时值盛夏,烈日当头,晒得二人汗流浃背,他们忙到河边柳荫下乘凉。唐伯虎边想边抽出折扇扇风,扇着扇着,忽然想出了下联: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戒珠寺其名由来
古城绍兴昌安门内,有一座高不过百米的蕺山。山南有一座戒珠寺,相传是王羲之由山东南来会稽山阴当地方官时所建造的。
戒珠寺里面的陈设布置与众不同。在通常供奉弥勒佛的地方,却塑着一尊王羲之的坐像,两侧各有一个童子:一个手执拂尘,另一个怀抱双鹅。山门上还有一副幽默的楹联:
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尊严。
原来,这里面有一段故事:王羲之喜欢鹅。山阴有个道士,养的鹅体形高大,威武神气。王羲之见了十分中意,当场应道士所求,写了一部《道德经》,换回了几只鹅。这个“书成换白鹅”的故事,后来传为文坛佳话。
谁知换鹅以后弄出了一宗冤案。
传说王羲之有一颗珠宝,经常用双手来摩挲,以活动手指关节,使书写时手指灵活。有一天,这颗珠宝突然丢失了。他怀疑是被寄居在他家里的一个和尚偷去,就对这个寄居的和尚冷淡起来。这个和尚心知此事,也不申辩,竟绝食而死。不久王羲之家中杀鹅时,才发现宝珠被大白鹅吞下肚了。王羲之悔恨不已,便把这座建筑连同周围的山地,全部送给佛门作为寺庙。蕺山从此被人称作“戒珠山”,而这座屋院则被称为“戒珠寺”。

拆字联拾趣
唐代,有一位与骆宾王同朝为官的大臣名叫马周,其字亦宾王。清代嘉庆年间,有人据此戏拟一联:
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
当时无人能对出下联,此联遂成一“绝对”。道光癸卯年的时候,皇上派大臣龙主僖和龚宝莲分别出任贵州省与云南省的主考,此事触动了一直关心此联的一叶姓文士的灵感,他一下子便对出了下联:
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
上联巧在“马骆各”,下联妙在“龙龚共”,可谓是珠联璧合、妙趣天成。
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在观看一位倪姓宫女的歌舞时,龙颜大悦,兴致勃勃地拟出一上联:
妙人儿倪氏少女;
将“妙”字拆成“少女”,把“倪”字拆成“人儿”,可谓精巧至极。哪知那倪氏少女文才也极佳,立即随口对出一下联:
大言者诸葛一人。
下联也相应地将“大”字拆成“一人”,把“诸”字拆成“言者”。上下联对得工整贴切,乾隆皇帝禁不住拍案叫绝。

“光棍”直联刺总督
清朝末年,湖北黄陂有个叫郑传直的人,有胆有识,爱打抱不平,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直哥”。
乡间那些地主豪绅,对郑传直又恨又怕,总想除掉他。一天,几个豪绅串通一气,捏造罪名,到县衙告了郑传直一状。县官把郑传直传到县衙,对他说:“今有地方绅士告状,说你横行乡里,是条‘光棍’(指地痞、流氓)。我今出一联,你若能当堂对来,可免于处罚,不然就要治罪。”说完念道: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
县官的出联有双重含义,从直观上看,是讲自然景象,云涌高山,盖住山峰。实则是以势压人,暗喻自己是一县的父母官,谁敢出来闹事?
郑传直心想,你别摆架子装腔作势,我上无父母,下无妻小,孤身一人,倒也确是“光棍”(单身汉),看你能把我怎么样,想罢对道:
日穿破壁,这条光棍难拿。
这下联也语意双关,一是说阳光穿过破壁,在室内形成的似柱形的光无法拿取;二是暗示自己并未犯罪,你凭什么来拿我?不仅对仗工整贴切,完全符合上联的意境,而且理直气壮,毫不示弱。县官瞠目结舌,只好退堂。
时隔不久,知府巡查到黄陂,县官告知此事,知府不以为意地说道:“一个乡下佬,哪会那么厉害,把他传来见我。”郑传直再次被传到县衙,知府不屑一顾地说:“郑传直,听说你是条‘光棍’?”郑传直答道:“我是一条有刺的棍子!”知府愤然说道:“我今天要看你这根棍子上有多少刺!我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则罢了;若对不出,我要把你这根刺棍削成光棍。”说完念道:
叶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结果;
这联明显在奚落威胁郑传直。郑传直十分气愤,心想:好一个知府,无缘无故如此欺人,我无牵无挂,怕你不成?他略加思索说道:“回禀知府大人,下联已经想好,只是不敢说出口。”知府说:“说吧!恕你无罪。”郑传直大声念道:
刀砍斧劈,是总督(蔸)
念到这里,故意停下来。知府催促道:“是总督怎么样?”郑传直继续念道:
也要拔根。
知府听了,火冒三丈,本想要削这根“刺棍子”,不料自己当众出丑。他欲治郑传直的罪,可一来有言在先,二来也无理由,只好将怒气暗压下去。

买官遭讥
从前,扬州有个陈见山,是药铺的掌柜。他做药材生意发了大财,就想当个官。那时当官要先通过科举考试,可陈见山除了认识几味中药名外,对诗文一窍不通。怎么办呢?他有钱呀!就花钱买了个五品官儿,也穿上了五品的官服。碰见什么公开活动的场合,这位陈掌柜就大摇大摆地穿起官服出头露面。人们见他来,都在背后议论他,鄙视他花钱买官。
一次,陈见山又穿官服出席一个酒会,一进门就大模大样地往中间一坐,摆起官架子来。有个书生看他这样子,非常生气,脑子一转,想了个主意。
他对大家说:“我有个对子,只有上句,请各位对个下句。”说完,念出上句:
五品天青褂;
话音刚落,就有人明白了他的意思,立刻接着对出:
六味地黄丸。
在座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陈见山气得脸都白了,一甩袖子离开了酒席。

晏殊请客
晏殊当了一辈子大官,家里有的是钱,他又很豪爽,特别爱交朋友。这么一来,好多文人名士都成了他家的座上客。他的幕僚里边有两个很有学问的人,一个叫王琪,另一个叫张亢。
这两个人都长得其貌不扬,张亢满身肥肉,是个大胖子,王琪老爱叫他“肥牛”。王琪跟张亢正好相反,骨瘦如柴,是个小瘦子,张亢叫他“瘦猴”。这两个人很要好,平时还总爱开个玩笑。
有一天,晏殊请客。大伙儿喝得正到兴头上时,王琪瞅着张亢,笑嘻嘻地说:
张亢触墙成八字;
意思是说,张亢一撞上墙,就成了个“八字”。这是在挖苦张亢,说他是头笨牛,牛脑袋撞上墙,头上的两个犄角一分开,不正像个“八”字吗?大伙儿一听,哄堂大笑。
张亢脑子转得快极了,听了马上反唇相讥,冲着王琪说:
王琪望月叫三声。
这句里边的“叫三声”是个典故。古代诗歌里有一句“猿啼三声泪沾裳”,意思是一听见猴子那凄凉的叫声,不由得勾起了自己的伤心事,流下的眼泪把衣裳都给沾湿了。这是在嘲笑王琪是只猴子。

苏东坡改联
据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才貌双全,琴棋诗画样样精通,一时间,京城里都知道苏小妹是才女。许多皇亲国戚、王孙公子前来求婚,络绎不绝。
一天,苏东坡的政敌、权臣的儿子方若虚,也送上几篇诗文,前来求婚。苏小妹仔细看过诗文后,觉得没什么文采,见地平庸,便提笔批一联于文尾曰:
笔底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文卷退了出来,东坡一看大吃一惊,担心触怒权臣,惹出是非。他想把这批联裁掉,无奈批字紧连正文,不好下手。正在他焦急万分之时,忽然眼前一亮,急中生智:“我何不把这批文添改两字,变成赞颂之词诓他。”于是,他模仿小妹笔迹,在批联后加上两字,变成: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并对对方说:“小妹脸长额高,相貌丑陋,实不敢高攀。”说着拿出他同小妹的戏诗为证。方某一见也就不再强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