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5)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

知县快走
明朝末年,在鲁西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天灾,先旱三月,后涝半年,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第二年春天,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个县令却大办生日,为了勒索寿礼,他不顾百姓死活,派出爪牙,四处抢掠。百姓十分气愤,经过商议撰写了一副对联,趁黑夜的时候贴到了县衙门口:
县太爷过生日,金也要,银也要,鸡也要,黑白不分一把抓;
小百姓过灾年,糠没有,菜没有,柴没有,青黄不接万家空。
横批:知县快走
天亮后,这副对联恰好被前来视察灾情的巡抚看到了,巡抚马上奏明圣上,县官被革了职。
嵌名联巧骂大官僚
明末清初,江苏吴江有个大官僚名叫金之俊,字起凡。他平日放纵儿孙家仆横行乡里,作恶多端。当时有人针对他的人品和作为,专门写了一副对联:
从明,从顺,从清,三朝之俊杰;
纵子,纵孙,纵仆,一代起凡人。
这副对联,巧妙地把他的名“之俊”和字“起凡”写入联内,构思奇巧,自然贴切。对这个一生毫无骨气,却放纵家人作恶的大官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
针锋相对巧答联
清初,南方有个姓任的主事官,他喜欢议论朝政,抨击时弊,不免得罪了一些有钱有势的官宦人家。
一天,皇上派了一个姓管的御史官到这个地方来考察,当地的豪绅伺机出来对任主事官恶意攻击,讲他一无是处,管御史只听一面之词,不加考察,便对主事官严加训斥:“我听说你喜欢教训别人,这不好。现在我有一副对联,让你来对。”说罢,便念出了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任主事官针锋相对地对出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听后,瞠目结舌,拂袖而走。
学正巧对县官
清朝初年,一学正与一秀才争夺家产,秀才上告县衙。县官断案前却先出对联相难,上联曰:
学正不正,诸生皆以为歪;
秀才听了,以反驳口气对了下联:
相公言公,百姓自然无讼。
县官顿时面带愧色,哑口无言。上联是县官出的歪联,不分是非,“学正”与“诸生”(俗称秀才)全都没理。“不正”则为“歪”,并字倒也自然。下联亦用并字。“言公”即“讼”,意思是说:如果你断案公道,百姓自然也就不来起诉告状了。联语明白如话,言之有理,对那个持歪理的糊涂县官是绝妙的讽刺。
跛脚学生对独眼老师
从前有一个跛脚学生,自幼聪明,但很调皮,常常不把教自己的私塾先生放在眼里。先生非常生气,便写了一个上联挖苦他:
跛脚鸡跳簸箕,簸箕压着跛脚鸡;
先生还告诉那个学生说:“你要是能对出下联,我从此不当先生了。”学生一看,见先生借生理缺陷讽刺自己,很不服气,马上针锋相对地对出下联:
独眼龙打灯笼,灯笼照着独眼龙。
这先生恰好瞎了一只眼,被学生戏称为“独眼龙”,他一听下联气得要命,但是从心里佩服学生,说道:“我不如你。”
八岁孩童续妙联
相传有一年除夕之夜,有一人仰望天空,不见月亮,随口说出一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他欲对下联,苦思良久,终究对不上来。恰好身旁有一个八岁的孩童说:“我来对对看。”这孩童高声念出了下联:
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三分只是三分
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学生,在私塾里读书。逢年过节,这个学生总要恭恭敬敬地给老先生送礼,但每次都只送三分银子。这私塾老师家里贫穷,想多积攒点银子接济家里,便想法子向学生讨要,于是在过中秋节前,给这学生出了个上联: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
意思是要学生多送点礼,这学生会意,却对道:
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学生是借“梅虽逊雪三分白”的诗意,用得很巧。私塾先生不甘心,又用一上联说明道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
学生想了半日,终于对出下联,交给老先生:
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
意思是说,你有你的难处,我有我的难处,大家都穷,没有办法,只好这样。先生看了,不住地点头,从此以后,过节加礼的事再也不提了。
王羲之三写春联
一年腊月,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从老家山东迁到浙江绍兴安家落户。乔迁之喜又值新春之乐,王羲之兴致勃发,随手挥写了一副春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王羲之叫儿子贴在门口,不料贴后不久,对联就被人悄悄揭走了。之后他又写了一副对联:
莺啼北里;
燕语南郊。
谁知此联又被酷爱他手迹的人偷偷揭去了。临至除夕,急得王夫人不得不催他再写一副。王羲之略一沉思,微笑着取过文房四宝,又捻笔写了一副,叫儿子将对联拦腰剪断,各先贴上半截: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半截对联贴出后,果然再没有人来偷了。初一凌晨,幽默的王羲之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于是就变成了下面这副对联: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街邻一看,无不拍掌称妙。
苏东坡改联
相传,苏东坡在年轻时就博览群书,倍受称赞,因而颇有些骄傲。一次,苏东坡乘兴在门前写了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没过几天,来了一位白发老人,拿着一本小书,说特来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一看,竟连一个字都认不得。老人笑着说:“还望博学的小苏赐教。”苏东坡被羞得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伯原谅小生一时狂妄。”老翁走后,苏东坡立即在原来的门联上加了两个字,改成了七字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闭门不出,孜孜不倦去攻读,终于在学问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欧阳修答对过关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问:“城外何人?为何现在进城?”
欧阳修答道:“读书人远道而来,进城求宿。”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且有点口才的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欧阳修答道:“遵命。”老兵念道: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一听这上联,略一思索看似随便说出,其实叠字连用,暗藏机巧,便接上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
原来欧阳修是这样对的: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乾隆私访
据说有一年春节,乾隆微服出游,走到一个村子里,见一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站街头数一数二;
出门去盖地遮天。
横批:先斩后奏
乾隆皇帝一看,心说:“好哇!站在街头数一数二,数他大了;出门去盖地遮天,多么威风!还敢先斩后奏。我这当今的皇上,还没封过这么大的官呢!”有心要上门问罪,可又一想,常言说能人背后有能人,我还是先了解清楚再说,可别闹出笑话来,于是便走到这家门前拍了拍门。
过了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人,乾隆一看竟是个身穿粗布短衣,头戴毡帽的平平常常的庄稼老汉。乾隆上前问道:“您老是当家的?”老头说:“对呀,这位先生有事吗?”
乾隆说:“没事,没事,我看您门口这副对联写得妙,特来向您请教!”老头儿笑了。说:“唉,俺们满脑袋的高粱花儿,请个什么教啊!”
“您家有当官的?”
“别说俺这一辈子,往上推个十辈八辈,也没个官呀!”
“那你们家门口上的对联是怎么回事?”
“哎呀,是为这事啊?那是孩子瞎写的!”
“‘站在街头数一数二’是怎么回事?”
“噢,我大儿子是个贩粮食的,每天到集市上用斗给人家量粮食,量一斗喊一声:‘哎唉——一啦!’‘哎唉——二啦!’为的是让买主卖主都明白,这不是站在街头数一数二吗?”
乾隆一听乐了,“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又接着问,“那‘出门去盖地遮天’呢?”
“唉,我二儿子是个棚匠,每天出去给人家搭席棚,搭上棚可不就盖地遮天了吗?”
乾隆大笑起来:“那先斩后奏呢?”
老头说:“提起这事,也是笑话,我三儿子是个厨师,给人家做饭,杀鸡宰鹅之后,再烧成熟的,好让人家吃呀,这不是先斩后奏吗?”乾隆听后哈哈大笑,连声称赞说:“聪明!聪明!”
前一篇:林清玄散文集(3)
后一篇:【我学京胡】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