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罢西游不成精(12)|崔岱远/著

(2025-03-02 20:33:54)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看罢西游不成精(12)|崔岱远/著

        另类神仙
        在《西游记》里总的说来是妖精们一个个表现得比较鲜活,而神仙们一个个的却大多显得有点儿呆板。也许是这些神仙们都被玉皇大帝磨得不愿再乱说乱动,把原来那点儿的精气神都修炼没啦?也许是玉帝就喜欢提拔那些不会乱说乱动的乖乖宝儿来天宫当神仙?也许天上的神仙都是一步一步考文凭上去的所以把那点灵气儿都考没啦?这一点总是搞不太清楚。当然啦,凡事都有例外,在众多神仙当中有两位也还是满有个性的。
        一位是从地下蹦到天上去的,就是那位妇孺皆知的哪吒三太子。这哪吒虽然是个小孩子,但影响可不小,据说北京城就是当初刘伯温按照八臂哪吒的样子设计的。而且直到今天在澳门还有个哪吒庙,哪吒可谓是名满天下的神仙了。这孩子一生下来左手里就生了一个“哪”字,右手里生了一个“吒”字,看来天生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小哪吒才三岁就大闹水晶宫抽了蛟龙的筋。他爸爸李天王本想好好教训他一顿,谁成想那么个小小的孩儿就有这么大的脾气,哪吒竟然一怒之下真就拿起刀来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哪吒的一点灵魂来到灵山找如来佛祖评理,得了个清净的莲藕之身,修炼成本事降伏了九十六洞妖魔,给神界立了大功。
        让人烦心的是,哪吒这小子立功之后不是说老老实实地给神界效力,竟要杀他爸爸报仇。大概李靖的本事远不如他儿子哪吒,只吓得那么大的天王胆战心惊地也去求佛祖。如来处理问题就是有水平,赏给了李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让他始终震慑着哪吒,同时也让哪吒时刻铭记:爸爸就是爸爸,儿子就是儿子,领导就是领导,打工仔就是打工仔。这样一来,不管哪吒是三头六臂也好,是三头八臂也罢,只能乖乖地跟着他爸给玉皇大帝打工了,稍不老实立刻就会被镇在塔下,李天王也因此得了个绰号叫“托塔天王”。哪吒呢,脚蹬风火轮,勤勤恳恳,一刻不时闲儿的降妖捉怪,好像整个天宫里的神仙就数他最忙活。小孩子嘛,给个事就真当个事,给个棒槌就认真,让他老有点事忙活着,反倒安全。无奈妖精太多,怎么捉也捉不过来,难怪哪吒长着八只手。
        不过对于哪吒这个儿子,李靖还是一直心有余悸。那回孙悟空为了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去找李天王理论,哪吒本是出于好意才拿斩妖剑架住他爸爸砍向猴头的刀,不想李天王竟然被吓得大惊失色,生怕哪吒马上要造反,赶紧回手抓起宝塔才敢说话。你看,哪吒的两个哥哥金吒、木吒都被送出去跟着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深造,而对于这个小三儿哪吒,李天王却一会儿也不敢撒手,到哪儿都带在身边,生怕他惹是生非。像哪吒这样的孩子有能力,有个性,不是不能用,但要有个镇妖塔来预备着他闹事儿,稍一有风吹草动就赶紧攥在手里防备着。
        还一位有个性的神仙是从天上跑到地下来的,就是那个号称显圣二郎真君,长着三只眼的二郎神杨戬。从血统上论,他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可以算是皇家的至亲了。从能力上讲他不但武艺超群而且精通变化,与齐天大圣孙悟空大战三百余回合愣是分不出胜负!后来二位赌斗变化,一度还让孙悟空落在下风。按理说,这位神仙队伍中的佼佼者应该在天宫里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为什么仅仅是在灌江口的小庙里每天数数香火钱,管管看病生孩子之类的小事呢?这就要怪他自己的表现了。
        大家知道,正是因为有二郎神的出手,天宫才把孙悟空绑上了斩妖台。不过这位爷在捉拿妖猴时的表现却并没有让他舅舅玉皇大帝十分开心。你看,当二郎真君大驾光临捉拿妖猴现场的时候,竟然对苦斗了孙悟空多时的四大天王、托塔天王和那么多天兵天将放出话来说:“我要是输给了猴头,不必列公相助,自有我的兄弟们扶持;我要是赢了猴头,列公也不必绑缚,自有我的兄弟们动手。这没你们老几位的事儿了,你们歇着去吧。”这句二郎神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话,也许很多读者都没太在意。但天上的神仙们往往是很细心的,他们的神通之一,就是从别人不经意说出的只言片语乃至一个眼神里找出蛛丝马迹并分析出点什么。这回他们看到了从二郎神额头那第三只眼里流露出来的锋芒。好嘛!那么多天王、星君的也都算是老资格的天神了。大伙玩儿蛇,玩儿琴,耍宝剑地辛苦老半天了,这回你小子来了,我们老哥儿几个就全都没什么事儿靠边站,只剩下看热闹啦?你个年轻人也未免太狂点儿了罢!刚要用你一次就把大家都放一边了。这分明有点仗着自己有两下子就不把众位神仙放在眼里嘛?亏得他还比别人多长了一只眼睛,怎么看不明事理!不会做人呢?还说什么“听调不听宣”。说话太没分寸!简直是恃才矜己!再者说了,其实你小子也没什么了不起,比起太上老君来差远了。大家都看到了,最终打倒那妖猴的是人家太上老君的金刚套,根本就不是你二郎神嘛!
        玉帝很无奈,二郎神就冲这一点也不能久留天宫呀!因为他肯定和其他神仙们融不到一块儿。且不说他还有为了救他的妈(也就是玉帝的妹妹)斧劈桃山的前科,就冲他在江湖上那一大帮长得怪怪的弟兄,不定哪天就惹出事来。所以,尽管说是君无戏言,但考虑到天宫的和谐,玉帝还是没有完全兑现打败了妖猴立刻高升重赏的承诺,仅仅是给了外甥重赏,连半级也没给提拔。
        就这样,尽管二郎真君同他的梅山兄弟连同哮天犬一起费了老半天劲,打了整部《西游记》里最具有观赏性的一仗,可在天上的诸位神仙嘴里并没落下什么好儿。是自己的能力里夹杂的傲慢使这位少壮派神仙耽误了前程。最终,这位施展威风降住了孙大圣的杨小圣,抱着一大堆的金花、御酒、明珠、锦绣,带着一帮兄弟回到了灌江口的小庙,继续干着鸡毛蒜皮的杂事,过着平淡的生活,没事儿时候打打猎,放放鹰。观音用心良苦给他提供的这次机会就这样失去了。比较而言,那位太上老君可以说是相当的老到,像看俩小孩打架一样,看着小圣已经把大圣折腾得筋疲力尽了,抛出了金刚套一下子打中了猴头的天灵,不费吹灰之力捞了个大功。
        值得深思的是,当孙悟空从八卦炉跳出来,瞪着火眼金睛,举着金箍棒,第二次大闹天宫的时候,玉帝并没有再次调自己的外甥来捉拿妖猴,宁愿丢面子,派人不远万里去请另一个教派的教主如来佛祖亲自出手。看来像二郎神这样自我感觉相当好的神仙再有本事也不能大用。因为他轻视其他神仙,不能平和地待人,这样人缘儿不会好,不符合天宫里的氛围。在玉皇大帝看来,那些老天王们尽管打起仗来毫无章法,但也都干了那么多年,还是需要尊重的,毕竟他们是一方势力。至于二郎神嘛,留在天宫做官是万万不成的,那样他早晚会制造麻烦,顶多可以让他在外面立个小庙,何况对二郎神来讲,做小庙里的大神仙比整天在天宫里劳神更合适。这一点点自由度大概也就是看在是自己外甥的情分上,玉皇大帝才容忍他的,要换别人还不一定呢!
        在小庙里的二郎神,天天看着别人可怜,其实他自己更可怜,天天受人香火,自己修行得又如何?自己又懂得多少做神仙的道理?哎,做神仙也难啊!
        很多年以后的一天,二郎神路经祭赛国,碰到了正为收拾不了九头虫儿而犯愁的老相识孙悟空。旷野的月光下,杨小圣和孙大圣心底忽然产生了某种共鸣,当年同样的锋芒毕露,现在同样的天涯游走,内心深处同样孤独,互相帮上一把罢!就这样,原来的对头成了哥们儿兄弟,小圣和大圣共同击败了张牙舞爪的妖精九头虫,夺回了佛宝舍利子。同时,二位神圣也祛除了心中那个锋芒毕露的妖魔,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佛宝。孙悟空还深有感触地劝那位国王把“金光寺”改名为“伏龙寺”,以示力戒张扬、炫耀,始终谨言慎行。

        来自乌巢的经文
        你知道乌巢禅师是谁吗?十有八九你会回答:“不知道。”尽管在整部《西游记》里这个叫乌巢禅师的村野和尚仅仅出现过一次,然而他却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因为,在这部关于取经的小说里真正出现的“经文”其实仅有一部,而这部经并不在唐僧从西天大雷音寺取回来的数千经卷里,却正是半路上遇到的这位山野和尚乌巢禅师顺嘴说出来的。不仅如此,这位不是神仙的神仙还预言了大唐圣僧西天取经的全过程。一路上唐三藏按照乌巢禅师的预言渡过了千山万水,克服了重重障碍,终于到达了灵山。既然知道的人不多,那就稍微说一说。
        说唐僧收了猪八戒,走了一个多月的平稳路,忽然看见一座叫浮屠山的高山。这山上有棵大树,树上有个大鸟巢,窝里就住着这位乌巢禅师。(注意:可不是鸟巢禅师呦,也许这正意味着这位禅师就像是鸟的眼睛,能看出去很远吧。)禅师远远地看见了唐僧,知道自己要等的人来了,即离了巢穴跳下树来迎接。乌巢禅师并没有问唐僧一行要去哪里,倒是唐僧先开口问道:“西天大雷音寺在哪?”禅师回答道:“远哩!远哩!一路上尽是狼虫虎豹,太难走了。”“那么究竟还有多远哪?”唐僧一边问一边虔诚地施礼。禅师没有直接回答唐僧关于取经的路应该怎么走的问题,而是静静地说道:“路途虽然遥远,总是能到的。但只是那些魔障难消。我这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个字。如果遇到魔障你就念念吧。”然后,顺嘴说出了一部经,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西游记》全书中惟一全文出现的佛经,它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这部经自传入中国以来,流传至今大约有七个译本,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而在众多的译本中,又以唐玄奘翻译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个译本通常被简称为《心经》。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经书,文字极为简约,却包含了博大而深邃的智慧,堪称佛教经典之巅峰。甚至有人认为,在这短短的两百七十个字里包含了全部佛学的要义,可以称得上是佛学经典的核心。《西游记》里所引用的这个译本恰恰就选择了历史上唐玄奘翻译的版本。历史的真实和小说的虚幻就这样被这部《心经》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人心正如巢中鸟,来自鸟巢的乌巢禅师传了唐僧这部《心经》。
        唐僧听到了这部经文虽然立刻记在心里了,但并没有弄明白这部经的真正意思,更没有弄懂为什么乌巢禅师不回答自己的问题而只是说了这部经?正在唐僧纳闷的时候,乌巢禅师已经踏上云光,转身就要回树上的大鸟巢去了。唐僧一把扯住禅师不肯放手,继续追问去西天的路应该怎么个走法。禅师淡淡一笑,心想:“我已经回答你了呀!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既然这样,那就给你个通俗的解说罢。”于是,乌巢禅师又说出了一段顺口溜: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这个顺口溜儿表面上预言了唐僧取经一路上的经过,其实正是乌巢禅师对自己刚才所说的经文专门给唐僧所做的通俗解读,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个顺口溜和《心经》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佛经本身就没有固定的解释,如何理解,要靠个人的悟性。历史上曾经有太多的高僧大德对这部《心经》进行过解释,但哪个像这段顺口溜儿这样生动形象?经其实不是用嘴巴念的,而是当路来走的,念经就好比看行进图,按图索骥,我们便知道了应该遵循的方向。而乌巢禅师所说的顺口溜儿正是唐僧一行的行进图。“经”者“径”也。经就是道,道就是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僧取经本身就是对这部经书的最生动,最通俗的解读。
        对于唐僧来讲,经历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的八十一难,除去了一路上妖魔鬼怪,才能取到真经。魔障消灭,即见灵山,这《心经》也自然就读懂了。
        “你唐僧不是要问取经的路在哪里吗?就问问你身边的老石猴吧!他是心猿,他知道的。”说完了这番话,乌巢禅师一跺脚,化做金光走了。孙悟空嗔怪禅师嘲笑自己是千年老石猴,用棒子往上乱捣,可却不能碰到那个大鸟巢的一缕藤条。看来这时孙悟空的修为离这位乌巢禅师还差得远看得见,但怎么也够不着,还远没有“悟”呀!
        自从乌巢禅师传了这部经以后,唐僧没有一天不念,没有一刻忘记。就这样唐僧带着石猴、野猪和水怪,师徒一行历尽千辛万苦,经历种种魔障,一路西行,寒来暑往,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
        这一天,取经队伍马上就要到了如来佛祖曾经讲经的给孤园,唐僧忽然又发起了感慨:“前几天那寺庙里的僧人说到天竺国都还有两千里,不知是多少路哩”。孙悟空问师父:“你好像又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唐僧诧异道:“我可以倒背如流,怎么说忘了哪?”“但你仅仅只是会念,并没读懂呀?”悟空反问道。“悟空,那你明白了吗?”“我明白,我明白。”悟空与唐僧相对无语,心照不宣。猪八戒、沙和尚闹不明白这师徒俩打的是什么哑谜,竟然嘲笑起猴儿哥来。在他俩看来猴儿哥只会耍弄棒子,哪会讲什么经呀!这时唐僧感叹道:“悟能、悟净,你们快别胡说了,悟空解得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至此,这部唐僧念了一路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由他自己解开了。
        是呀!经是用实践才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而真理与文字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悟空所解的是没有语言文字的经,这才是真解。真正的经是没有文字的。用文字写成的经仅仅是一种描述、一种说明、一种导引。经文本身并不是真理,而仅仅是引导读它的人去领悟。打个比方:真理好比黑暗里照亮心灵的明月,而"经"不过是指向那明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本身却不是月亮。而且,要想看到月亮既可以通过这只手去指,也可以通过那只手去指,甚至并不一定非通过手去指。手指可以不在,而明月却常在。毕竟,看到明月的不是手指,而是眼睛,这眼睛就是人心里的悟性。经仅仅是教给读经的人一种看事物的方法,在你困惑的时候唤醒你的智慧,擦亮你的眼睛,呼唤你走出牛角尖儿,发现那条你该走的路,而通向灵山的路终归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去。
        当乌巢禅师把经传授给唐僧的时候,他称其为《多心经》,这个叫法很有深意。因为这时不管是唐僧还是孙悟空都有太多的杂念,太多的心,太多的“误”,而谁也没有“悟”。“悟”只有一种,而“误"”却有无数,所以叫做“多心”。经过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唐僧和徒弟们磨去了许多的杂念,从无数的“误”中得到了“悟”,才把“多心”修炼成了“一心”。
        还记得比丘国里孙悟空变做假唐僧吗?这时的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那个白鹿精说他是个“多心的和尚”。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收服了这个白鹿精,心头也就没有鹿撞,从此以后,“多心”就会变成“一心”。这部经的名称也就变成了《心经》。
        在唐僧一行遇到乌巢禅师的时候还有个小细节,这位禅师认识猪八戒却不认识孙悟空,还问“这位是谁?”而从后来他说出的顺口溜儿看,他早就知道这位多年老石猴。他这样说是在暗示唐僧不知道心是什么,心在哪里?而唐僧取经的过程正是寻找心的过程。真经是用心路历程写成的,而不是用文字写成的。同样,真经是用心来读的,而不是用嘴来念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十来岁时读和四十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唐僧读《多心经》也是如此,从根本不懂,到逐渐明白,到最终的了悟,取回了无字真经。其实,《西游记》所讲述的取经过程,就是把浮屠山的《多心经》读成给孤园的《心经》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这部佛学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最好诠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