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罢西游不成精(3)|崔岱远/著

(2025-02-21 20:19:36)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看罢西游不成精(3)|崔岱远/著

        三性猴头
        《西游记》在描写孙悟空跳出八卦炉的时候,曾经有这样一句诗:“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识深”。那么,孙悟空所代表的“心”到底有什么深意呢?
        我觉得这深意就是同时体现在孙悟空身上的三种本性:魔性、人性和佛性,也可以叫作兽性、人性和神性。这三种本性是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是一切心思的根本。正是它们的此消彼长,构成了令人万般无奈又无限眷恋的人间万象。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孙猴儿在花果山称王称霸的时候,原本就是一个纯粹的妖精。根据这猴头自己在“三打白骨精”时向唐僧交代的:“在水帘洞做妖魔时若想吃人肉,就变成金银或女色,把人迷到洞里或蒸或煮,吃不了还要晾成干儿。”多凶残的行径!和后来西天路上遇到的妖怪有什么两样?这才是孙悟空的本来面目。猴头在被唐僧轰回老家那次,他又重操旧业,打死了上千个猎户,可见这猴头也是兽性难改。
        但是,这样一个妖猴,取经路上还是做了不少善事,最终竟然成了佛。这是怎么回事儿?观音菩萨曾经说过:“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常言道:佛魔一念间。是佛还是魔,就看是善念还是恶念了。
        取经路上的各种妖魔正是我们心中的种种邪念和恶念,已经让孙悟空在比丘国全都兜揽出来,晒给大家看了个一清二楚:“什么悭贪心、嫉妒心、杀害心、狠毒心、邪妄心等等不善之心”。人们有时感觉一股邪火上来马上就要干出圈儿的事,自己想压都压不住,这就是心里的魔性在作怪。你控制情绪的过程,正是猴头和妖魔激烈交战的过程。战胜了这些邪念,我们也就消灭了妖魔,修成正果。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谓人性就在于人的感情。尽管猴头是石头子儿里蹦出来的,但是他也有着人性的一面,这充分表现在他对师父的感情上。
        “三打白骨精”一回,猴头被唐僧冤枉,委屈得他先是想尽办法央求唐僧不要把自己撵回老家花果山。结果没用。实在没辙了又嘱咐沙师弟说:如果遇上妖怪就提老孙是他大徒弟。结果还没用。最后无奈,猴头只好“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他伤透了心,“独自个凄凄惨惨,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看来这石头子儿里蹦出来猴子还真的动了人的感情。
        到后来遇到黄袍怪,猪八戒去花果山寻找猴儿哥救师父却又不敢明说的时候,悟空对八戒言道:“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随取经僧,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有灾,你趁早告诉我。”花果山上的孙悟空哪有须臾忘记师父呢?
        《西游记》里孙悟空一共痛哭过三次,都是在救唐僧不成、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伤心落泪。那回在狮驼国,大鹏金翅雕谎称已经把唐僧吃了,猴头心灰意冷,悲伤至极,痛哭不止,竟然感动得如来佛祖亲自出马主动大义灭亲,降伏了自己的舅舅,足见孙悟空用情之深。
        《西游记》里孙悟空一共痛哭过三次,都是在救唐僧不成、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伤心落泪。其中狮驼国的大鹏金翅雕谎称已经把唐僧吃了的那次,孙悟空心灰意冷,悲伤至极,痛哭不止,竟然感动得如来佛祖亲自出马,主动大义灭亲,降伏了自己的舅舅。可见孙悟空用情之深。哎!说到这儿不由得想起了当今的社会,许多人还没有修炼到孙猴儿的神通,却早已经修炼得无情无义。也不知道是被市场社会里的什么妖魔同化成“魔”了呢?还是天生丽质早早就修炼成“佛”了?
        最后再来说孙猴子的佛性,这不是指他有多么广大的神通,而是指他对害人的妖魔鬼怪与生俱来的疾恶如仇和对天下普通苍生发自内心的怜爱。平心而论,取经路上有些妖精并没有直接招惹唐僧师徒一行。比如在木仙庵和三藏谈诗的那几个树精,唐僧曾表示:他们又没伤着我,我们不理他,走吧!可孙悟空却说:“师父不要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看来悟空这时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后人。再比如第一次过通天河的时候,孙悟空把自己和猪八戒变成了童男、童女等着灵感大王来吃的那一回,那感觉真有点儿像佛经里讲的舍身饲虎。最能体现孙猴子佛性的还要数凤仙郡求雨一难,这一回对于唐僧来说并没有遇到任何难处,完全是孙悟空为了城里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厚着脸皮去央求玉皇大帝,结果给自己平添了不少麻烦。能为百姓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这种不求回报的博大的爱,就是佛性罢!这佛性其实在每个人心底里都有的,是所谓佛在心里吗!
        ……
        取经的过程其实正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让心里的魔性少一些,或彻底消灭,或永世不得翻身,或改邪归正;让心里的佛性多一些,多一些善良、关爱、怜悯之心,这就是修行罢!至于人性嘛,能够像孙猴子那样,对于像唐僧那样的师父也能知恩图报,就相当不容易了。
        你想了解这个世界吗?何苦向外界苦苦追寻呢?何不先认真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心,你的心可以包容大千世界!
        你的心在哪里?

        真做假时假亦真
        翻开《西游记》,几乎每一回里都涉及了一个相同的命题: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在《西游记》里几乎凡有真的则毕竟有假的: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假的;无所不能的如来佛祖有假的;神勇英武的二郎真君有假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连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有假的!神仙菩萨有假的,妖魔鬼怪有假的,花鸟鱼虫、法宝兵器……样样都有假的!可以说,《西游记》的故事就是在无休无止的真真假假之中展开的。这倒很像我们的现实社会名烟、名酒有假的,食品、药品有假的,新闻有假的,演唱有假的,球赛有假的,钞票有假的……连郭德纲的相声里都说了:“天底下就王八没假的,还叫甲鱼。”好不滑稽!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读者并没有注意到,在《西游记》里不仅有形的东西有假的,无形的东西也有假的。这里不妨来个从无到有,先说上一说这些无形的“假”。
        首先一“假”就叫做假装特学术。唐僧路过荆棘岭,碰到过一群树木修炼成的妖精。个个儿长得仙风道骨,一张嘴满口学问,听起来跟真那么回事儿似的,似乎超凡脱俗,特有学问。那装腔作势的模样儿,把个打小儿就看着经书长大的唐长老都唬得一愣一愣的。然而,妖精毕竟是妖精,别看天花乱坠地侃了半天禅,论了半天道,终究还是要打唐僧肉体的主意的。对于这帮道貌岸然的家伙来说,所谓学术只不过是一层漂亮的包装纸罢了,拨开这层纸一看,里面包的还是一个妖精,而且是个只会动嘴的低级妖精。这帮家伙玩儿文的如果不成,就只有破口骂街说粗口儿了。正像唐僧所说的:“皆是一类怪物”。天晓得他们的学问是打哪儿听来的?或许有几位神仙路过荆棘岭在这几棵树底下乘过凉,可巧神仙们侃大山的时候,让这老哥儿几个听见了一句半句的?搞不清楚。猪八戒曾经有句妙语:“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沙和尚还给加了个注解:“天下多少斯文,若论起肚子来,正替你我一般哩。”哈哈!假装特学术!其实很虚伪!还不如猪八戒的肚子来得真诚,这就是这几个妖精的嘴脸。不过荆棘毕竟仅仅是荆棘,即使他们长得很像是大树,除了弄人一身刺儿给人添点烦,也闹不成什么大事儿,猪八戒几耙子就给搞定了。
        另一种无形的“假”叫做假装特虔诚。唐僧师徒到了灵山脚下,遇到了一位乐善好施的寇老先生特别愿意斋僧,留唐僧一住就是半个月,可以说是盛情款待。唐僧刚要上路,寇老夫人和两位公子也表现出十二万分的虔诚,偏要留唐僧再住半个月。这本来是件挺好的事,可人家唐僧急着赶路办正事儿呀!于是婉言谢绝。谁成想这么一来竟然惹恼了寇老夫人,“这人怎么不知好歹,好心留他可他还非走不可。这不是看不起我们吗?”老太太走了,这口怨气却积压在心里,转化成了对唐僧的嫉恨,没过两天竟然故意诬告唐僧师徒是抢劫她家的强盗。“我就躲在床下,战兢兢地留心看得明白,点火的是唐僧,持刀的是猪八戒,搬金银的是沙和尚,打死你老子的是孙行者。”寇老夫人给儿子留下的假证词说得像真事儿似的。本来斋僧对僧来说是个善举,对斋僧的人来说是种修行,可这位老太太却把这当成了满足自己虚荣心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人家不接受反而怨恨人家,对被斋的僧无丝毫善意,对自己也是欺骗。把自我的心理满足建立在给别人带来麻烦甚至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这样的虔诚是不是很“假”!
        ……
        “真”与“假”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了“真”也就无所谓“假”,反之,没有了“假”也就无所谓“真”了。当唐僧在小雷音寺对着那尊泥胎顶礼膜拜的时候,在他的心目中并不认为这个如来佛是黄眉老怪变的假佛祖,而是虔诚的把那个假的如来当做真的佛祖了。还有,当铁扇公主趴在牛魔王怀里撒娇耍赖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这是孙猴儿变的假丈夫。同样,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买“假、冒、伪、劣”和看伪书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自己相中的是假货,在他们眼里那就是真的。
        在《西游记》里最著名也最离奇的真假公案,还是要数真假孙悟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孙悟空遇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一个假的自己,一颗虚假的心。不管是与孙悟空朝夕相处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还是托塔李天王的照妖镜,甚至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都不能分清哪个是真悟空?哪个是假行者?最后还得如来佛祖亲自出马,才把六耳猕猴给分辨出来。有意思的是这六耳猕猴打劫唐僧既不为吃唐僧肉,也不为与唐僧成亲,仅仅是抢了唐僧的护照,为了“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自己独自成功,教那些南赡部洲的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假悟空的这种动机比起那些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的妖精们显得“高尚”多了,这也正是他富于欺骗性的地方。其实,这只几乎可以乱真的六耳猕猴代表的正是孙悟空的另一面:一颗虚伪的心。要么怎么与孙悟空一模一样,唐僧一念紧箍儿咒,无论真悟空还是假悟空都疼呢。想辨别哪个是真实的心,哪个是虚伪的心,的确是件很难很难的事,恐怕有时就连自己也搞不太清楚。不是很多人都有过自己正在干什么其实自己也不知道的感受吗?
        对于孙悟空来讲,取经是为了实实在在地修炼自己使身心得以升华,还是为了浪得虚名?这个感觉可能有时连他自己也把握不准。如果是仅仅为了虚名,那这动机本身就不纯了,就是自欺欺人的虚伪之心。但不管为了哪个目的,一般情况下,他的行为举止和外在表现都会是一样的。所以假悟空才会与真悟空同音、同相,行为举止也几乎一样:也可以给师父化斋端水,也有与真悟空一样的神通。假心和真心混为一体,就比较麻烦了,他会使你的心变得混沌,最终迷失了真实的自己。可见,孙悟空想要战胜那个虚伪的自己是何等的困难!人如果生出第二个心来,恐怕什么事也办不成了,这不就是心魔吗?要分辨并且消灭这颗虚伪的心,无论熟悉你的朋友还是善良的观音菩萨都帮不了你。只有如来佛祖能够识别。请注意,这个如来佛祖可不是庙上供奉的那尊泥胎噢!这个如来佛代表着你的本意,你的真实的灵魂,要不怎么说“佛在心里”呢。最终,还得是你自己的真心孙悟空用代表勇气的金箍棒一棒子把他打死。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就再没有谁能欺骗得了你啦!
        ……
        这里还要顺便提两句那个地藏王菩萨的谛听。这家伙本来听出了谁是假的孙悟空,却不愿意当面说破,而是把两个孙悟空都支使到如来佛那儿去了。许多读者以为这个谛听太世故,太狡猾,其实不然。对于假冒孙悟空的妖魔来说,在他还有必要冒充真悟空的时候,真悟空的行为举止就是他给自己画的一个圈儿,总还有一点点顾忌和遮掩。你把妖魔识破就等于当众脱去了他伪装的外衣,暴露他赤裸裸的妖魔本相。这时候他也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了。如果你有能力把他就地正法那当然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你一时震慑不住他,就等于把魔鬼放了出来,那可连十殿阎王和地藏王菩萨也管不住啦,也就真的成为灾难了。所以,在镇不住妖魔的时候,暂时不说破他才是非常明智的!
        继续来说“真”与“假”吧!说来说去,整部《西游记》全是假的!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自不必说,就连惟一在现实中有点儿影子的肉眼凡胎的唐三藏也和历史上那位撰写了《大唐西域记》的玄奘法师相差着十万八千里。而且,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西游记》里面的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等神圣,其实也并不是庙里供着接受万人香火的那尊偶像,这一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混淆了。《西游记》当中生动的形象和妙趣横生的故事,都是不曾存在或不曾发生的事情,《西游记》的绚丽多彩都是虚幻不实的,是假象。
        有人说这大实话还用得着说吗?一本专门侃神仙妖怪的小说能有什么真的呀?然而要说的是,《西游记》所描绘的那个光怪陆离的虚假世界反映的正是无比真实的现实!
        这么说并不前后矛盾。既然假做真时真亦假,同样真做假时假也真!《西游记》就像一面哈哈镜,这里面的一切都是虚假的而且是高度夸张的,然而,这面哈哈镜所映照的,却正是我们所生活的千真万确的现实世界,只不过大多数人不能一眼看出来。《西游记》里的神仙菩萨啦,妖魔鬼怪啦,他们的本来面目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人,都是人的不同侧面而已。而那些所谓的神仙菩萨、妖魔鬼怪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名目罢了。《西游记》里所说的事儿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儿,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用另一种语境在说,只不过是假借神仙菩萨和妖魔鬼怪的名义在说罢了。
        ……
        每一个人都无法亲眼看见自己真实的面孔。当人们想搞清自己长什么样儿的时候,就要去照照镜子,去看看镜子里那个与自己对应的虚幻的影像是个什么样子。同样,当你闹不清身边的人和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不妨去照照《西游记》,或许会发现你身边的人乃至你自己正身处其中,只不过一个个儿的都变了模样儿,有的变得顶天立地高大无比,有的瘦小枯干得只剩下皮包着骨头;有的变成了三个脑袋八只手的神仙,有的变成了吃人不吐骨头的妖魔;有的在翻火焰山,有的在过通天河……
        其实,《西游记》的主人公并不在书里,而正是它的每一位读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