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罢西游不成精(2)|崔岱远/著

(2025-02-20 20:13:29)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看罢西游不成精(2)|崔岱远/著

        通天河底下有个洞
        中国传统的小说和戏剧大多喜欢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让它在浪漫的完美中谢幕。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时不能做夫妻,死了以后就是变成蝴蝶也要团聚在一起,多么的完美浪漫!本来没有结尾的《红楼梦》不是也要续上了一个让凡夫俗子们能够接受的圆满结局才得以广为流传的吗?但是讲述取经故事的《西游记》却并不是这样的。取经,取经,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的就是取经,然而,师徒一行千辛万苦带回东土大唐的经书却是残缺不全的。
        “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有它的寓意,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就当数这丢损了经书的这最后一难了。尽管这场劫难并不在五方揭谛、四值功曹等等诸神为唐僧所记录的灾难簿子里,可对于唐三藏来说它却是相当的有必要,必要到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在唐僧好不容易把梦寐以求的经书拿到手之后还必须把这一难给他补上,而没有大发慈悲地把它免去。
        对于唐僧师徒这次重要的经历,大多读者却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甚至很多人把它给忽略了。也难怪,比起取经路上那一个个阴森恐怖的妖洞,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打斗,一幕幕要吃唐僧肉的凶险,丢损经书的故事多多少少显得有点儿平淡和乏味,仅仅是让唐僧在通天河里泡了个冷水澡,而且制造这个大麻烦的也不是什么青面獠牙的妖魔鬼怪,而是一位窝窝囊囊的老实人——大白赖老头鼋——正是那个曾经用自己的身体把唐僧驮过通天河的大白赖头老鼋。然而,这多少显得有些平淡的一难却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九九八十一难”当中,惟独这一难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失,让原本是齐全的经书变得残缺不全。
        西游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取经吗?结果到手的经书却给弄残了。这个结局令很多读者深感遗憾!
        平淡的故事,缺憾的结果。然而,在平淡和缺憾背后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通天河畔那散落的片片经书所揭示的正是著名的“天地不全定律”。
        在通天河畔的晒经石旁孙悟空不是对师父唐僧说了吗:“连天地都是不全的,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正是应了不全的奥妙呀。”是啊!天地本来就是不全、不完美的,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头顶上的天是不全的,那上面肯定有个洞。要不怎么会有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呢?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是,唐三藏丢损经书的那条通天河底下也有个洞,这个洞原本正是那个大白赖头老鼋的窝,叫做“水鼋之第”。真是此河可通天呀!
        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这人也是不完美的,事也是不完美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所谓的完美仅仅存在于人的美好幻想里,是人的一种偏执的追求,一种美妙的梦幻而已。人当然可以做梦,但人不能生活在梦里。这也正是《西游记》的精妙所在。
        据说法国雕塑家罗丹曾创作了一件人体雕刻作品,完成之后,罗丹忽然感觉到那雕像的手雕得太完美了,以至于抢了整个作品的风采,结果毅然砍去了这只完美的手。无独有偶,曾经有很多艺术家想要为爱神维纳斯的雕像添上完美的手臂,结果却发现无论怎么摆布都不如原来那样残缺的看上去顺眼。原来,最美的艺术品就是看起来有所欠缺的那件,正是她的残缺使她的意味永远没有止尽,在缺憾中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美。美并不等于完美,完美是不可得的,但美却可以。《西游记》里那些残缺不全的经书也正是要说这番话罢!
        艺术如此,做事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想做到一点毛病没有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那一点点毛病就出现在事情几乎已经完成,离胜利只差一小步的时候,就像唐僧的经书正是缺失在已经拿到手,就要带回家的时候。当今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企业微软公司所开发的操作系统软件的研发过程据说是相当严格的,由成百上千名高级技术精英们依照软件工程学的要求反复论证共同设计完成。即便如此,不也还是总发现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时不时地发布个补丁什么的吗?
        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如果想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往往是谁都不满意,所谓世上无完人嘛!所以人的一生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求得更好,不可能做到完美,没有了哪怕万分之一的缺憾也就没有了对比,所谓百分之百的完美也就不存在了。
        既然如此,做事也罢,做人也罢,还是不要太过于较真儿。“哎,你看,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完美无缺了。”不必遗憾,这就是通天河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天地不全定律”。物理学也同样告诉我们,完美只存在于不受外界任何影响的理想状态中,而现实中,没有!
        回过头来再说说通天河里的那只老鼋,这个角色尽管不那么光彩夺目,但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告诉人们不要轻视任何小人物,特别是千万别欺负老实人。
        在《西游记》里那老鼋可以说属于那种没什么本事的小人物。当年他被金鱼精打得东躲西藏只有生气的份儿却毫无办法,连自己通天河底下的老窝“水鼋之第”也让人家抢了去。可是谁来完成渡圣僧过通天河的历史使命呢?恰恰只有他老鼋。当然喽,这可不是无偿服务,老鼋有个小小的心愿:想劳驾唐僧见到如来佛祖的时候给咨询一下,自己什么时候能脱了那件“马甲”变成一个人?对于这个小小的请求,当初踩在老鼋背上过了通天河的唐三藏欣然允诺。可真等到了灵山、见了如来佛祖的时候,唐长老早把这个举手之劳的小事儿给撇到脑勺子后头,忘了个一干二净。可见在这位唐长老心里根本就没把人家老鼋当回事。结果又是谁把唐僧扔进了冰冷的通天河里?还是老鼋。
        取经路上,唐僧渡过多少条河数也数不清,可您注意到了吗?惟独只有通天河渡过两次,为什么?就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载舟亦覆舟啊!你看老鼋窝窝囊囊不起眼儿不是?驮你过河通天的是恰恰就是这样普通的小人物。
        不过,你一定要把他放在心上噢!成功后不要忘记当初对他的许诺,哪怕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要求,那对老鼋们来说也许很重要。如果你忘了这个小小的要求,即使你成功了,老鼋们还是能把你拉下水的。也许老鼋们不是存心想害死你,可能就因为托你办的那件小事儿你没帮他办,让他感觉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很伤心,很失落。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老鼋们也一定要让你不舒服一下儿,感受感受透心儿凉的滋味。
        能把你拖下通天河的人,往往正是当初驮你过通天河的人,即使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你身边也是躲不了的。对于想成大事的人尤其要注意:没成事儿的时候,要想到会有普通的小人物可以帮你渡过难关,不过成了事以后你可千万得记着,这也许不是无偿服务,当初人家帮你的时候有没有半开玩笑似的托付你什么愿望?这个小愿望比起你的丰功伟绩来说也许太微不足道了,但对帮助你的小人物来说,却可能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噢!如果你把他忘了,他还是有能力让你下水泡个凉水澡的。虽说不一定能淹死,但至少也灌你一个透心凉,吓你一大跳,说不定还会给你带来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东西没到家就没完事儿呢!即使拿到手了也可能还会有一些小麻烦。不是吗?很多时候问题往往都出在几乎要完成的时候。千万多加小心!能过了这一劫,差不多就可以过河通天了!

        孙猴儿就是你的心
        常听人们说一句俗话,叫作“石头子儿里蹦出来的”。这话大概来源于《西游记》,因为好像大千世界里只有《西游记》里的No.1——天产石猴孙悟空才是从石头子儿里蹦出来的。他所表现出的品性,也就是彻头彻尾的天性。
        如果问一百个人对孙悟空的印象是什么,可能会得到一百种答案:什么勇敢无畏、神通广大、热爱自由、幼稚急躁、改邪归正、自以为是、居功自傲、调皮捣蛋,等等等等。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人们会对孙悟空有种种不尽相同的印象呢?就是因为这孙猴儿代表的是一颗心,一颗人人都有的心。心若一动,千变万化,自然给人的印象各有不同了。
        何以见得呢?你看,孙猴儿长着一个桃子脸,永远不停地蹦来蹦去,那不正是一颗不停跳动的心的形象吗?孙猴子学艺的地方叫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灵台”和“方寸”其实都是指“心”的意思。至于“斜月三星”,你拿张纸画画看,一钩弯月上三颗星星,多形象的一个“心”字!
        顺便提一下,这里所说的“心”,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心”,主宰着人的思想意识,就是那个人们常说的“心想事成”“挖空心思”“全心全意”“奉献爱心”等等的“心”。而并非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从没有听谁说过脑细胞在运动,奉献爱脑,全脑全意的吧?
        孙悟空有五大专利: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金箍棒、火眼金睛,还有那个令他深恶痛绝的紧箍咒,每一项专利都与“心”密不可分,每一项专利都有其深刻的寓意。
        首先,这“七十二般变化”代表的正是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无论天上地下万千事物都是通过“心”的变化来体现其形象。孙猴儿代表的是“心”,那么,孙猴儿身体的变化就意味着人的心思的变化。孙猴儿学会了七十二变,就是掌握了心思的变化。所以人们看到了不同的孙悟空,时而是神仙,时而是妖精,时而是飞鸟,时而是鱼虫……于是人们对孙悟空有了不同的感觉:勇敢、急躁、自大、单纯、幼稚……
        再说“筋斗云”,它代表了人的意念。四海之外,一日游遍。“筋斗云”给人的印象就是快。世界上什么最快?不是光速,而是人的念头!无论多么遥远,念头一动,心就到了。在《西游记》里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而到达“灵山”的距离也恰恰是十万八千里。“灵山”再遥远,念头到了也就到了。去“灵山”取经,正是修心的历程。
        孙猴儿手里的宝贝“如意金箍棒”,随心所欲,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它代表的是人的心气,要不怎么叫作“天河定底神珍铁”呢?人心如天河,或心潮澎湃,或心若止水,万千气象变化无常,要想让它安定下来就全凭着人的一口心气儿。人生一口气,想干成大事,想铲除前进路上的种种妖魔鬼怪,也全靠这口心气儿。金箍棒起,妖精胆寒。
        说到金箍棒还要提一提孙悟空的万钧神力。他去东海讨要兵器,换了几件都说:轻!轻!还是轻!最后竟然拿走了大禹治水时的这块神铁,一万三千五百斤呀!孙悟空竟然舞动自如。好大的力气!
        力气,力气,人最大的力气来自哪里?就是他的心气儿!
        还有那双“火眼金睛”,火代表了明亮,金睛象征着闪烁。“火眼金睛”是在八卦炉里炼出来的,而这八卦本身就是无穷的变化。这意味着只有历练过的“心”才能明亮,才能看透这世间的无穷幻象。八卦炉里的历练,无非意味着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的过程。
        至于那个套在孙悟空头上给他带来无穷烦恼的箍儿呢,不要忘了观音菩萨说过“紧箍咒”的大名叫作“定心真言”。“紧箍咒”就是为了平息那颗不时躁动的“心”,让它别蹦得太出圈了。戴上这个圈,他叫孙行者;不戴这个圈,他就是个妖怪。悟空修炼成佛的时候,这烦恼的箍儿自然就不见了。
        看看,孙悟空这五大专利全部是“心”的形象体现吧!可见,这被称作“心猿”的孙猴子果不其然就是大自然造化孕育的一颗心,一颗属于你我众生的心灵。
        在这个花花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不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心灵的源头却都是相通的。常听人说不知自己在想什么,不知自己在干什么,总之,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人们渴望找回自己的心,蓦然回首,忽然看见,孙猴儿就是你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