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月光透过薄薄的纱帘,洒在桌案上,一盘棋、一张琴、一卷书,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和尘封多年的旧事暗通心意。这轮明月,从古到今,看过人世沧桑,依旧是这般风韵。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到那一场高山流水的初相逢。我一直相信,月光比阳光,更能清楚地照彻历史遗漏的角落。因为它明朗、幽清;它柔和,也多情。拨动历史那根锈蚀的琴弦,弹奏出沙哑的音调,是因为风尘劳累,还是因为知音已逝?千百年来,历史只不过更换了舞台,过往的英雄就真的成了道具吗?
填这首《小重山》的人,叫岳飞,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他一生精忠报国,驰骋疆场,只希望马革裹尸,以祭山河。滔滔乱世,想要实践理想中的完美,收复旧日河山,只不过是一场虚空的梦。自古英雄多寂寥,他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所害,似乎也是预料之中的事。历史是一把用现实打磨的利剑,冷酷无情,它总是趁人不备,就粉碎你的梦,连灰烬都不留下。世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世间恃才傲物、卓尔不群的人,无不希望自己可以得遇明主,一展平生才学。纵为知音死,也不甘作别人的棋子。多少人,一生不遇知音,宁可隐于闹市,或终老山林,都不愿在烟火人间为别人做嫁衣。
浪花淘尽,岳飞只是史册上一位风云人物罢了。被时光之笔写在宋朝的纸上,再也不能怒发冲冠,饮血疆场。他写《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又是多么的豁达豪壮。是啊!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的路程,不知道经过多少风云人生。胸藏烟霞,心如皓月,在碌碌世间,等待一个赏识他的明主,可是知音未遇,身先死。
他写《小重山》不似《满江红》那样豪情万丈,可却是借琴弦抒发着心中无言的呐喊。是寒蛩将他从梦中惊醒,现实的无奈如烟云铺卷而来,不能入睡,就独自绕着石径缓步。帘外清冷的月光,照见他一片赤胆之心。这一生,为南宋抗金,无数次浴血沙场,毫无怨尤。他不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藉平生寂寥。他是时代的英雄,他想收复中原万丈河山,可是壮志难酬,君王的懦弱,奸臣的迫害,让他凄怆沉郁。也想脱下征袍在月下独酌,享受恬然和淡泊的人生;也想放马南山,捧一本庄子的《逍遥游》,坐拥青山碧水。
栏杆拍遍,山河依旧滔滔,那被战争搅乱的江水,混浊不堪,谁还能在浊浪中淘出真正的英雄?又或者说,谁还有心,去寻找真正的英雄?他在寂寞的黄尘古道,策马奔驰,阵阵马蹄踏碎山河。他,连同整个王朝,都在这一场战火中被洗劫一空。宋朝的历史,从此覆盖了一层抖不去的灰。以为这样就可以埋葬屈辱、埋葬忠骨,可那些不死的魂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还给英雄一世清白。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月光下,不知是谁,奏响了一曲《高山流水》,这首流传几千年,也风华了几千年的曲子,被无数人弹奏,却脱不去弦音里遗世的寂寞。这首曲子,在子期死,伯牙断弦后,其实就失传了。这么多年,被不同的人更换,或许连一个音符都不能重叠。可人们依旧乐此不疲地弹奏,为了表达自己天涯觅知音的情怀,为了哪怕一段清澈的相逢,会隐埋于世。人生有太多的缺憾,辗转的江湖,转瞬皆为泡影。我们总是希望将从前失去的慢慢找回,将残破的好好修补,而不去过问,是否会适得其反,是否真的可以完好如初。
岳飞虽是武将,但他文才横溢,有儒将风范。他是寂寞英雄,满腔抱负,无人赏识,只将满腹心事,付诸瑶琴,可是世无知音,苍茫人海中,又有谁来听他的弦声?所谓曲高和寡,尘世间,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的领会乐曲中的精妙?又或者说,谁可以真正领悟抚琴者弦中的意境和他心中的情怀?伯牙绝琴明志,不仅是祭奠死去的子期,也为这世间再无知音,而苦闷。人生何处酬知己?也许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知己,而人心太浮躁,觉察不到万物的性灵。以为只有人,才懂得情感,才有血有肉。而忽略了,一枚叶子,也会萌动相思;一粒尘埃,也在寻找归宿;一只蝼蚁,也会诉说情怀。它们在尘世间,有情有义地活着,是人类,将它们淡漠。
又或者,我们苦苦追寻的知音,其实是自己。世间万物,相互依存,也相互排斥,没有谁可以保证,心可以永远如明月一样的清澈。就连一杯白水,放久了,也要失去原味,会落入粉尘。我们不要自信地认为可以更改人类亘古不变的规律,往往就是因为太信任自己,反添了许多失落。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实在无人的时候,就弹给自己听,弹给心灵听,弹给存在于世间的万物听。
岳飞没能等到他想要的知音,琴弦断,身亦死。历史给他留了一块墓地,是为了证实他一生的清白,一个精忠报国的武将,没有什么,比清白更重要。“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尽管秦桧这么多年,一直跪在他的墓前,可是清风昭昭、明月朗朗,一切又何曾有过改变?他把一生托付给了宋王朝,纵算以后有赏识他的明主,也是相逢太迟了。
让他一生,为你画眉
《南歌子》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一个女子的容貌,在任何朝代、任何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绝色的容颜,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让人心动而痴迷。一个天生丽质的女子,或许不需要浓脂艳粉去修饰,而眉眼是整个面容的灵魂,那一弯黛眉,淡描轻扫,更显神韵。从古至今,画眉便成了一种旖旎的风尚。一支画笔,在时光的镜中,描摹出华年不同的美丽。
画眉深浅入时无?我仿佛听到一个温婉的女子,低低地问着自己的良人:“相公,我的眉画得可合适?”那神情,含羞娇俏、妩媚动人。我想任何一个男子,此时看到自己美丽的妻子,都会生出万种柔情。轻抚她的眉黛,将她拥入怀中,多少壮志雄心都会被软化。这一句诗的由来,并不源自于欧阳修的《南歌子》。而是唐代朱庆馀写的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让我们看到一对新婚小夫妻,幸福甜蜜的生动画面。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汉代时,画眉更普通了,并且画得更出色。《西京杂记》中写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形容卓文君的眉,似远山含黛,脸似秋月芙蓉。那弯细眉,从汉代远山一路描来,直至盛唐,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有诗吟“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也有诗“新桂如蛾眉”。到后来唐玄宗时期,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余种:鸳鸯眉、小山眉、三峰眉、垂珠眉、涵烟眉、拂烟眉等。这么多的画法,可见画眉在古代女子生活中,已经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新唐书》里,还记载了这么一则画眉的故事。李隆基造反灭韦后,带兵一路杀进大明宫,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安乐公主,还在“方揽镜作眉”,沉迷在她画眉的境界中,全然不知改朝换代的激烈。待她觉察,仓皇出逃,被砍下来的脑袋上,有画了一半的眉毛,另一半眉毛还留在了前朝的梦里。这则故事,带着一种惊悚之美,让人读后感叹不已。
到后来,宋元明清,画眉风尚之广泛,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画眉已成了闺阁绣房的一大乐事。亦为许多文人诗客写入诗中,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白居易诗:“蛾眉用心扫。”乃至清朝的纳兰性德一首叫《齐天乐》的词,也写道:“冷艳金消,苍苔玉匣,翻书十眉遗谱。”
自从张敞在闺房为爱妻画眉,“张京兆眉妩”就被传为佳话。后来有许多男子相继效仿,他们在爱人如雪的肌肤上,看着她娇羞的眼波流转、呵气若兰的香韵,轻轻地为之描眉,无限的亲密与温柔,都定格在镜中。《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的容貌,起句就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只这一句,便将这个多愁善感的柔弱女子描写得入木三分,贾宝玉也因此为她取了个别名,叫颦颦。贾宝玉在大观园里,经常以偷尝她们的胭脂为乐,当他看到黛玉这两道如烟似黛的弯眉,难道不会生出想要日日为她画眉之心?也许因为这两道含情的眉弯,让宝玉对黛玉,更生一分爱怜。
喜欢欧阳修的这首《南歌子》,是因为词中意境就是一幅画,画的名字叫:只羡鸳鸯不羡仙。在我记忆里,欧公为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深婉,文理畅达。想象着他在简洁的屋内,书香四壁,桌上横放一张古琴、一盘散落的棋,他独自抱一壶老酒,对着明月,做一次温柔的遐想。烛影摇红,如此良宵美景,又怎能辜负?他即兴填词,桌案铺展的纸上,便有了这样动人的图景,翰墨的清香,在春风舒展的永夜悠悠飘荡。
凤髻、龙纹。一位美丽的新娘对镜,着彩衣,上丽妆。盘发髻,上胭脂,抹唇红,最用心的,是描那两道细弯的眉,像是一弯新月。她和英俊的夫君相携临窗,郎情妾意,她娇俏含羞地笑问:“这弯眉画得可好?”案上的红烛已燃尽,他们还沉浸在昨夜温情缱绻的梦中。帷帐里,万般温存,尝尽雨香云片。从今后,只魂梦相牵,年少夫妻,又还怕什么似水流年,光阴似箭。
古人说,人生得意之事为“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终为名利所缚,到最后,总是会失去太多本真的洁净和清朗。而最动人的莫过于情爱,汤显祖在《牡丹亭》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可是这世间也难以有一种感情,可以一如既往。拥有的,相处久了,各自嫌弃。错过的,只会在以后的时光里,不断地追忆。所以,珍惜刹那的拥有,不问缘分还会有多久长,此时可以握紧对方的手,就是幸福。
不经意地,打开一首歌,是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里的片尾曲——《爱上张无忌》。毛阿敏唱的,我喜欢毛阿敏的声音,只有她才可以将那份深情唱得那么疼痛、那么彻底。“让他一生为你画眉,愿他的心宽容似海。再不提你曾给他伤害,你要他身边再没别的女孩……”是的,如果可以,我只想嫁一个平淡的男子,无须海誓山盟的私语,只需知我心意,只需一生为我画眉。我说得如此轻巧,一生为我画眉,还自诩为“平淡”,却不知“一生”这两个字,有多重。
如果有一天,你的缘分悄然到来。请你一定要紧紧抓住缘分的衣襟,不要等到缘分与自己擦肩而过,再去追忆,再去惋惜。就如同唐时杜秋娘写的一句诗:“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她明白,花开花落是寻常,缘来缘去亦是如此,所以,在花开之时直须折取,而缘来之时也要努力珍惜。待到花落,缘尽,也没有什么值得遗憾。
希望,这世间的女子,都可以邂逅一个可以为自己画眉的男子。不求一生,只要拥有过,哪怕一次,也好。那时候,她们是否都会娇羞地对着心爱的男子笑问:“画眉深浅入时无?”